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后坐在一起闲聊。我突然生出好奇心:“爷爷,您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也像我们这样,看电视、玩手机吗?”大家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奇怪,大家笑什么呢?爷爷看我一脸疑惑,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他小时候过年的故事。
爷爷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几个白萝卜馅儿的饺子。没有肉的饺子现在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小时候的爷爷来说,简直就是珍馐。爷爷舍不得一顿吃完,总会掰着手指头算,拖两天才把饺子吃光。虽然在吃上面比较贫乏,但爷爷小时候过年可有意思了,还能放鞭炮呢!鞭炮便宜又好玩儿,一毛钱的鞭炮都足够他和小伙伴们玩好久了。更有意思的是,那时的元宵节,村子里的大人们会在打麦场上点起篝火,大家聚到一起,踩高跷、扭秧歌,欢乐的气氛好像把整个天空都点亮了。
听完爷爷的故事,我想,我要是也能在篝火旁边踩高跷,那该多好玩儿啊!我转过头问爸爸:“爸爸,你小时候也看过篝火、踩过高跷吗?”爸爸摸摸我的头说,他小时候家里已经通了电,大家都用上了电灯,就不用点篝火了。然后,爸爸开始讲他小时候过年的故事。
爸爸小时候是个小馋猫,对他来说,过年最让他开心的就是可以吃好多好吃的。因为买东西不方便,所以爷爷奶奶每次都会早早地预备各种容易保存的食物。这可便宜了爸爸这个贪吃鬼,他经常会偷偷吃掉好多,被发现了,免不了一顿批评。到了过年那天,桌子上摆满了各种菜肴,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这些可是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爸爸每次都吃得满嘴流油。另外,当时的人们认为鞭炮声越大,新的一年运气就会越好,所以一入夜,村子里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听完爷爷和爸爸的过年故事,我真向往他们那时候过年的氛围,但是看着桌上的美食,看着暖暖的房间,看着“春晚”,我想,这应该也是爷爷和爸爸小时候向往的除夕夜吧。
等我长大了,过年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百班千人”导师,辽宁省大连王府外国语小学语文教师,嘉汇教育集团模范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师德标兵。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仿佛让我们坐上了时光机,带着我们回顾了两代人的“年”。本文构思精妙,文章结构完整,有明显的过渡衔接,开头用全家其乐融融的交流场面引起下文,结尾又干净利落,引发读者的思考。小作者的描写细致、精彩,极具画面感,说明小作者做足了功课,认真聆听了长辈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