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出世的传说

2024-11-05 00:00:00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24年6期

摘 要:《封神演义》中,关于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出世的传说,占有三回篇幅含六个主要情节。托塔李天王形象来自印度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事本于佛典,“莲华化身”亦是佛教佛法自然的有意演绎。哪吒跟道教有关的故事直至宋代才出现,进而使其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祇之一。哪吒“肉球”的降生描写出自神魔小说移花接木的创作手法,其后扮相的变化在《封神演义》小说和民间历代的祭祀中均有所体现。

关键词:民俗传说;神魔小说;故事源流衍变;民间祭祀信仰

托塔天王李靖与哪吒出世的传说,在《封神演义》小说中占了三回的篇幅,即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第十四回《哪吒现莲花化身》。这三回内容包含如下六个情节:

一、李靖自幼访道修真,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学成五行遁术。因仙道难成,故遣下山辅佐纣王,官居陈塘关总兵。

二、李靖元配殷氏,生有二子:长曰金吒,次曰木吒。唯独三胎怀孕三年零六个月,尚不生产。一日生下一个肉球,李靖一剑砍开,跳出一个小孩来,乃灵珠子化身,被金光洞太乙真人收为徒,取名哪吒。

三、哪吒七岁时闯下大祸,扰动水晶宫,打死巡海夜叉李艮和东海龙王敖光的三太子敖丙并且抽掉龙筋,射死石矶娘娘的徒儿。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来拿李靖夫妇。哪吒自剖其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不累双亲。

四、哪吒原是宝贝化身,借了精血,故有魂魄;剖腹、剜肠后,散了七魂三魄,无所依倚。师傅太乙真人叫他托梦母亲殷氏在翠屏山上造一座哪吒行宫,受香烟三载,可立于人间,辅佐真主。时过半载,李靖发现哪吒行宫,认为哪吒生前扰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于是打碎金身、烧毁行宫,令哪吒无处栖身。

五、哪吒余魂往乾元山向太乙真人跪诉前情,真人传哪吒火尖枪,赐脚踏火风二轮,另授灵符秘诀,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绫及金砖一块,怂恿哪吒去陈塘关找李靖报仇。

六、哪吒在追赶李靖过程中,太乙真人又先后请白鹤洞普贤真人、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磨其杀性、予以教训;最后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将一座黄金玲珑塔授予李靖,管束哪吒,以认父情。哪吒二次出世陈塘关,姜子牙下山率周军伐纣,哪吒为先行官,累立战功。后来李靖父子四人,肉身成圣,托塔天王乃李靖也。

哪吒出世的基本情节,在早于《封神演义》问世的吴承恩著《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就有所记述: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倒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mZBv8oq7SvnRloXhN1+qCI3LU73fI0WP+6UguPAF4Eo=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西游记》是以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为背景演绎创作的神话小说。全书崇尚佛教,故将哪吒游魂起死回生,莲花化身归功于如来佛;《封神演义》故事以商周交替时期为背景,那时儒释道三教尚未产生,作者杜撰了阐教、截教两个名词,实际宣扬神仙真人之说,故将哪吒游魂起死回生、莲花化身改归功于太乙真人,这与《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或陆西星)所处的明代万历年间道教风行有关。

《西游记》关于哪吒出世的传说,可能来自元明间成书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七《哪吒太子》: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鍗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王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军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文中的“世尊”即指佛陀,乃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石记”疑为“石矶”,水边突出的巨大岩石,叫“石矶”,“娘娘”民间信仰称女神为娘娘。佛陀“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令哪吒起死回生的情节,《三教搜神大全》和《西游记》的描述完全相同;哪吒莲花化身、第二次出世的核心情节则《三教搜神大全》《西游记》《封神演义》三书无异。逐一分析《封神演义》哪吒出世情节的来龙去脉,亦可考辨其他相关情节的本事源流及其衍变。

一、从印度到中国的毗沙门天王和哪吒信仰

哪吒的父亲原不姓李,也不名靖,而是印度佛教的保护神北方毗沙门天王。徐梵澄先生说,北方指中亚地区。佛教原始四大佛经之一《长阿含经》卷二十《第四分世纪四天王品第七》记载,须弥山(帝释天居住的地方,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东南西北,有四大国家,每个国家的国王就是天王,共有四大天王: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南方毗楼勒天王、西方毗楼婆叉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左右:一名般阇楼,二名檀陀罗,三名醯摩跋陀,四名提偈罗,五名修逸路摩,此五鬼神常随侍卫。毗沙门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金光明经》卷二《四天王品》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赞叹护世四天王:“善哉!善哉!汝等四王,过去已曾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于诸佛所种诸善根,说于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为人天王。汝等今日长夜利益于诸众生,行大悲心,施与众生,一切乐具,能遮诸恶,勤与诸善。”

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最早记载于古印度马鸣著、北凉昙无谶译的《佛所行赞》(《佛本行经》)卷一:“……犹如天帝释,诸天众围绕。如摩醯首罗,忽生六面子,设种种众具,供给及请福。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1]北凉是十六国时期汉族段业、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割据政权,存续时间为公元397年至460年,全盛时期领土包括甘肃西部、宁夏、新疆和青海的一部分。北凉的政治中心最初设在张掖,后来迁至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北凉在历史上曾拥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等郡地,并且西域诸国也向北凉称臣。哪吒的人物形象开始传入中土,大概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

据日本学者二阶堂善弘《哪吒太子考》研究:哪吒的汉译名,除了这个“那罗鸠婆”以外,还有“那吒矩钵罗”“那吒俱伐罗”等等,都是梵语“Nalakubara”的音译。“那罗鸠婆”或者“那吒俱伐罗”,大概是俱毗罗(Kubela,毗沙门天)的儿子的意思。

毗沙门天原名俱毗罗(Kubela),是个财神。在印度神话里,他虽然是北方的守护神,但绝对不是武神。俱毗罗神又被称财主、夜叉之王,别名毗沙门(Vaisravans),本来没有“多闻”之义。《罗摩衍那》中有俱毗罗和他的弟弟罗波那兄弟相克的故事,李天王和哪吒的父子相克传说可能就来自于此。毗沙门天经过西域时其性格发生了变化,被奉为武力高强之神。[2]

唐释玄奘、辩机著《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建国传说》称:唐代西域的瞿萨旦那国(即古代的于阗国,今和阗)“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一“于阗”条下注云:“于彼城中有毗沙门天神庙,七层木楼,神居楼上,甚有灵验。其国界有牛头山,天神时来,栖宅此山。”《新唐书·西域·于阗传》:“(唐高宗)上元初……帝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新唐书·地理志》载,四镇都督府,毗沙都督府注云“本于阗国”,据此可知毗沙都督府因毗沙门天王庙得名。于阗原是佛教国,毗沙门天王则是于阗人所笃信的神,李唐王朝就其所崇敬的神名置都督府,以收拢附庸国的人心,实际上是一种羁縻政策。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载:“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堂,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不空之言,可以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天王视形》条为证。其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由于李唐皇帝的提倡,毗沙门天王信仰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民间。

在敦煌莫高窟发现有刊记五代后晋开运四年(即公元947年;纪年为晋开运四年,实为刘知远天福十二年,晋开运三年亡,并无四年)的“大圣毗沙门天王图像”板片,中央有毗沙门天王,右执幢幡,左捧供养塔,以鬼、童子、妇女配之。此像说明五代时,印度传入中土的毗沙门天王,已左手托塔,然尚未易名为“托塔天王李靖”。可知毗沙门天王汉化姓名“李靖”的产生,尚在五代以后。那么毗沙门天王附会为唐代战功卓著的名将李靖,是始于两宋时代还是在元明时代呢?从现有材料看来,可能“托塔天王李靖”之名,始见于元明之际成书的《三教搜神大全》。

哪吒为毗沙门天王之子,同为佛教护法神,汉文史料始见于唐代。

唐郑綮撰《开天传信记》云:“无畏三藏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上,上见而敬信焉。上谓三藏曰:‘师自远而来,困倦,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国时,闻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顾依止焉。’上可之。……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3]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哪吒所献上的佛牙真的放在崇圣寺里。日本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元年”条云:“三月二十五日,诣崇圣寺,礼释迦牟尼佛牙会。有人多云,终南山和尚,随毗沙门天太子,得此佛牙。哪吒太子从天上将来与和尚。今置此寺供养。”就连从日本来的圆仁也知道哪吒太子及其所献之佛牙,可见那时似乎已经确立了哪吒佛教守护神的地位。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载: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

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陈列一尊四川邛崃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唐毗沙门天王石刻像。此像时代从出土经幢上刻“会昌二年”判断,乃唐代会昌二年(公元842年)龙兴寺供奉神像,可见唐武宗会昌年间毗沙门天王信仰不但传到了中原地区,连西蜀边僻之地也盛行此风。比较两幅图像,邛崃龙兴寺的毗沙门天王石刻像一改原先的凶恶面相,脸庞变得圆润慈祥;出土时天王臂已断,不知原来是否作托塔状。

二、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事本于佛典

北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云:“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花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亦有:“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这个故事不仅是佛教禅宗著名的公案,而且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附《答吴景仙书》亦有同样的记载:“尝谒李友山论古今人诗,见仆辨析毫芒,每相激赏,因谓之曰:‘我论诗,若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友山深以为然。”[4]可见,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事本于佛典。

禅家在说明哪吒“本来身”的时候,往往要引用这则公案。不过此处的意思是:如果儿子对父母说法的话,人伦上的关系则会妨碍到对真理的把握。所以在这个时候,首先要解除掉血缘关系,之后方能进行说法。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这则公案是后来“莲华(花)化身”的来源。笔者以为,哪吒为“莲华(花)化身”是佛教佛法自然的演绎品。

中国和印度均有莲花,均欣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但因所处地理位置和温度差异,中国地处北温带的莲花小,印度地处热带莲花开得大。郭沫若说:“盖赤道地方之莲,硕大无朋,其叶若花每可以乘人载物也。”“以莲花为艺术活动之动机,且于莲花之中置以人物或它物者,此乃印度艺术中所习见之图案。”[5]

莲花在佛教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清净、圣洁、吉祥的祥符,而且还是佛法的重要象征。三国释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六《发大誓愿》二十四《莲华生愿》云:“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最著名的事例就是藏传佛教奠基人莲花生大士降生的传说。传说他未经母胎降生,而是化生于莲花之中,故名“莲花生”。佛教“莲华化身”的佛法,到《封神演义》哪吒出世的传说中变成了道教真人的法术。试看哪吒第二次出世,太乙真人一番操作,将莲花莲叶在地上摆成人形,关键之处在“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然后运转法力,“绰住哪吒魂魄,往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只听得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这分明是道士的法术,同佛教宣传诸众生“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探讨人的本元是两回事。

如来赐哪吒之父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的传说,北宋即有之。有苏辙《那吒》一诗为证:“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潮挽船处。”[6]

至于北方毗沙门天王捧塔故事,有台静农《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之四《通俗小说中托塔天王即佛书中的毗沙门天王》引不空《毗沙门仪轨》为证:

昔防援国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哪吒捧塔随天王。《三藏大广智》云:每月一日,天王与诸天鬼神集会日,十一日,第二子独健辞父王巡界日,十五日与四天王集会日。二十一日哪吒与父王交塔日。[7]

据此,由哪吒父子交替捧塔,且有定期,并非如小说所言乃燃灯道人授予哪吒之父,用之以制伏哪吒者。然小说家依此附会,则无疑义。今敦煌石室发现之北方毗沙门天王木刻像,即左手捧塔,右手执戟。[8]

三、哪吒同石矶娘娘纷争之事的蓝本

到了宋代,哪吒跟道教有关的故事方才出现。南宋洪迈撰《夷坚三志》辛卷第六“程法师”条载:“张村陈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附近民俗,多诣坛叩请,无不致效。旁村新定人詹聪,暴感疾,招使拯之,随即平复。时已昏暮,程欲归,聪父子力挽留待旦,不从而行。一更尽,到孙家岭,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钟,从林间直出正前,圆转有声,若与为敌,急诵咒步罡。略无所惮,渐渐逼身,程知为石精,遂持那吒火球咒结印叱喝云:‘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见火球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迸而灭。火球绕身数匝,亦不见。时山下住人项通,举家闻山上金鼓喧轰,如千百人战声,与其子侄遥望,唯见程兀立持诵,寂无灯烛。就呼之,乃觉,即拉之归宿,心志方定,自是不敢夜行。”

这个故事显然是《封神演义》和《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同石矶娘娘纷争之事的蓝本。这里明明称作“法师”,但是他却用了“茅山正法”,还把哪吒称为“神将”。后来元杂剧中亦有类似记载。如《盆儿鬼》杂剧说:“……俺会天心法、地心法、那吒法,书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但《盆儿鬼》中使用这些法术的人却不是法师,而是普通人。

宋代,尤其是南宋,正是诸多无名法师活跃的时代,法师们的事迹及其使用的法术似乎已经无法追溯其源流。一方面他们积极地采用道教、佛教两教的咒术,特别是密教咒术,从而使许多佛教神祇流入民间信仰的行列。所以,哪吒亦在此潮流中被改变了性格,进而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祇之一。南宋开始,哪吒从佛教的护法神变成道教的天神,成为民间崇祠的神祇。明代寺庙已出现哪吒塑像,明代罗贯中、冯梦龙撰《三遂平妖传》第三十回载:“……转身到佛殿上,见塑着一尊六神佛。三个头一似三座青山,六只臂一似六条峻岭,托着六件法宝。温殿直道:‘寺内不塑佛像,却何为塑哪吒吒太子’”。清代以后,名翠屏山的地方常常附会《封神演义》书上的翠屏山,修起哪吒行宫,接受信仰者焚香祷告。

四、移花接木的肉球

哪吒出生是一个肉球的传说,来自《三教搜神大全》卷五《太岁殷元帅》,其文曰:

帅者,纣王之子也,母皇后姜氏。一日,后游宫园,见地巨人迹,后以足践之而孕,降生帅也,肉球包裸,其时生下,被王宠爱妃妲己冒奏王曰:‘正宫产怪!’王命弃之狭巷,牛马见而不敢践其体;王又命投之于郊,乌鸦蔽日,白鹿供乳。适金鼎化身申真人经过,但见祥云蔼蔼,紫气腾腾,毫光四起,真人近而视之,乃一肉球,曰:‘此仙胎也!’将剑剖球,得一婴儿。即抱归水濂洞,求乳母贺仙姑,哺而育之。法名唫叮呶,正名唫哪吒。又缘弃郊之故,而乳名殷郊。

殷郊出生时是一个肉球,元刊《武王伐纣平话》未见,可能《三教搜神大全》另有所本。《封神演义》作者因“唫哪吒”和“哪吒”正名相同,遂移花接木,凑成哪吒奇特的降生情节,也不失为神魔小说一种创作手法。

五、哪吒的扮相

最后谈谈哪吒的扮相,哪吒一般就是《西游记》中的模样,其第四回云:

……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钦差,至此捉你。……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这个形象为后来《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所取代,所以现在庙里看到的哪吒塑像为:手持火尖枪,豹皮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三种宝贝,双脚踏风火二轮。但元明通俗文学中,则以《西游记》中的形象为标准,哪吒完全是天界勇猛的神将。如明代《西游记杂剧》中说:“〔那叱(吒)领卒子上云〕……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见做八百亿万统鬼兵都元帅。奉玉帝敕父王命,追捕盗仙衣仙酒妖魔。……我着你见我那三头六臂的本事。”[9]

《锁魔镜》杂剧又说:“(正末扮那叱引众上云)小圣乃那叱神是也。为因小生降十大魔君。……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手下有副元帅野马贯支茄、首将是药师大圣,统领天兵。……那叱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10]

不过,《封神演义》后面哪吒的造型还有变化。第七十五回、第七十六回,哪吒被余化的化血刀砍伤,太乙真人遣童儿将他背回乾元山金光洞调理,待伤势全愈,太乙真人派哪吒下山破诛仙阵。临行师傅赠别,哪吒连饮三杯酒,吃了三枚火枣,顿时长出三头八臂,“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一首执金砖,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哪吒现了三首八臂,登风火轮,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丫丫叉叉,七八只手,走进关来”。不知清代以后民间祭祀哪吒的庙宇中有这种造型否?值得考察。

注释:

[1]《大正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第4册第3页。

[2]参见〔日〕二阶堂善弘著,刘雄峰译《道教学译丛》之十四《元帅神研究》,齐鲁书社2014年版,第320页。

[3](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8页。

[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08页。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18页。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卷八百六十九,第十五册第10123页。

[7]《大正大藏经》第21册,第228页。

[8]参见台静农:《台静农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10]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4页,第961页。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