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山东省“走在前”布局,聚焦市委“1+1188”发展格局,依托“科创先锋”党建联盟强引领作用,以提升组织力、创新力、竞争力为核心,创新构建“党建领航——科创全链条赋能全过程”党建赋能工作机制,以“七链融合”促进“七位一体”全面发力,推动科创服务、人才培育“双平台”全面提级增效,交出了一份“难中有解、干中有为、稳中有进”的厚重答卷。累计实现科创带动效应规模69.01亿元,获批5项国家级平台、15项省级平台,相关经验做法获得《科技日报》、央广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余次。
耕耘创新沃土,激发创造活力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实业创新”双型城市建设,聚焦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第一动力”不足问题,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要素改革加速资源集聚。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总体以“1+N+3”布局,即1个公共服务平台、N个新型研发机构、3个国际板块。“1”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展示交易、检验检测、创意设计、数据咨询、设备共享、学术交流、人力资源、商务服务、法智护航九大中心。“N”个新型研发机构:由企业、院所、高校、社会力量等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创新创业共同体,共享配套资源和建设成果。“3”个国际板块: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打造多功能为一体的高端人才栖息地。经过三年深耕,已集聚创新主体25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110家、科技服务机构136家,在园区孵化企业81家,汇聚科技创新资源11类1480项,成功入选2024年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Xp2etscPKC2t683TVN+dEgoYdvsgNkebKHK1UvrxRsw=体制改革保障运营发展。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实行事业单位+公司化“双主体”运行机制,既保证了公益性又兼具了市场化特点。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由市政府相关领导任理事长的高规格决策主体——理事会,市政府相关领导任理事长,20个市直部门单位任理事成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在理事会领导下开展运营。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咨询主体,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为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发展规划、重大产业政策、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提供专业咨询指导。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公益类国有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负责贯彻理事会决议,建设完善科技服务平台载体,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服务。
服务改革构建科创生态。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一直秉承“耕耘创新沃土、激发创造活力”使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视技术为产品,将研发当产业。聚焦“集聚创新资源,服务创新活动,承载创新主体”三大任务,逐步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形成资源加速集聚、人才积极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浓厚科创氛围。
“七链”融合,促进七位一体全面发力
通过实施“科创全链条赋能全过程”党建工作机制,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逐步构建起以“七链”融合、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形成资源加速集聚、人才积极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浓厚科创氛围。
融合组织链,做惠企政策的大帮办。在充实“科创先锋”党建联盟共建成员、红色指导员基础上,结合园区企业实际和发展需求,组建联建、网格、特色服务三个类型攻坚党小组,为企业提供专项技术服务和支持。服务园区企业实现研发投入3.64亿元。发挥政策帮办作用,梳理惠企政策32项152条,推进企业平台升级,促进政策应用。服务企业获评山东省人社厅渤海双创综合体、山东省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升级39项。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作用,依托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开展知识产权专家助企服务活动,服务企业新增知识产权165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例如,服务点石成金、晶兆信息争取渤海创新券补贴266万元;服务渤海水产公司申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服务京都厨业等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等。
融合创新链,做产业创新的催化剂。推进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融通创新体系搭建,重点建设“点—链—网”互动创新链生态系统,贯通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经验联学、服务联抓、项目联促。联系服务十强产业研发机构127家,累计开展产业协同创新研讨会285次。开展“百千万企业孵化培育行动”,以园区活动带动企业营销,开拓园区孵化成果展专区,为孵化企业产品宣传1172次,为29家企业提供免费的管理咨询诊断。以“平台+产业”模式共建高端铝、高端化工、新材料、家纺服装、畜牧水产五大产业领域分院。
融合人才链,做创新人才的汇集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推行链式引才育才模式,提升园区人才聚合能力,形成“强磁场”人才雁阵格局。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创建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合作的院士达到5名,聚集“渤海科创”专家176名,引进各类技术创新人才2255名,培育科技人才达到23015人次。
融合科创链,做科技研发的加速器。充分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创资源集聚优势,聚合国内外优质创新服务资源,打造科创全链条资源聚集区。建立产业+学科“1—5—5”模式,通过名企进名校、专家滨州行、渤海科创汇等载体,与4所高校、 2家地域科创平台共建跨域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梳理52个专业209所高校,建立产学研资源库420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96项。例如,撮合愉悦家纺公司与东华大学达成合作。双方就纳米纤维素止血修复及功能性材料研发及应用开展共同研究,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
融合资金链,做金融资源的聚宝盆。深化提升党建联盟“金融管家”服务功能,创新“5+4”多维度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连续三年举办“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累计设立3.2亿元基金池,服务企业获得直接融资5200万元。建立科技金融资源库,集聚62家金融服务机构,与7家投资机构共建1.3亿元投资资金池,服务3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3700万元。开展银企对接会,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点对点”精准辅导,创新实现园区企业白名单授信额度8亿元,服务28家企业对接19家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融资授信1248.5万元。以科技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手段,服务企业间接融资5.78亿元。
融合服务链,做配套服务的赋能者。 围绕构建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打造科创管家“一站式”服务品牌。制定科技服务地图,统筹9大中心11类1480项科创服务资源。累计开展产学研学术交流活动785场,服务127.2万人次。其中,6场活动获得中央媒体报道,67场关注度超百万人次或获得省级媒体报道。园区作为滨州“城市会客厅”,累计接待各界参访4.9万余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嘉宾45人次。例如,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携手园区9家入驻企业提供的13类孵化成果亮相山东“科技活动周”,天眸科技公司的“鲲30重载无人机”、简振新型材料公司的“AC人工软骨鞋”、绿城清洁能源公司的“郁金香微型风力发电系统”等,因其独有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特点,成为本次展会上的“明星展品”。
融合产业链,做成果转化的金摇篮。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转化功能,制定了从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到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链条成果转化机制,累计带动产业转化69.01亿元,孵化的81家企业已实现营收20.29亿元。其中,24家企业营收破千万元。例如,服务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省产研院联合共建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中心,投资5亿元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服务国域华主智能废气再生能源装置项目等7产业化项目落地县区,产业化立项金额合计17.16亿元。孵化培育的天眸科技公司,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3倍,产品研发新增5项、专利新增20项,并成功申报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引领新作为
新时代新征程。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齐心协力抓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争做深化科技改革实践的先锋队、主力军,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深化平台建设,赋能科技创新。聚合力,深化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科创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跨区域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夯实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服务模式,促进更多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创新资源与我市的产业资源有效衔接。借外力,下大力气做好政策研究、平台升级工作。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打造更高能级的科创平台,争取更多含金量高的政策项目,推动创新效能升级。强内力,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等平台项目,推进创新孵化、技术转移、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能力提升。
优化要素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科技大市场新突破,依托“九大中心”升级打造服务全市的科技大市场,积极融入全省科技大市场布局,充分整合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实现科技金融新跃升,深化“5+4”金融服务模式,完善银保担企金融服务功能,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直投支持政策,完善科技保险服务功能,构建与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融资授信—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等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人才聚合,锻造人才队伍。建好用好“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渤海公共实训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双平台。以大平台汇聚大专家,以院士工作站、跨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载体集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新阵地招引新青年,校企共建青年教师实践基地、硕博联合培养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载体招引青年创新人才。以强专业锻造强队伍,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技术经纪人培训基地等为载体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高技能人才、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创新平台。
(作者系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