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现任河北港口集团曹港矿石码头调度指挥部部长。他是公司首席技术工匠,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交通工匠工作室带头人,天津港集团津港工匠学院特聘讲师。
工作十余年来,宋涛秉承科技报国初心,扎根生产一线,在解决技术难题和自主创新研发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与匠心的职责与担当。他曾获2023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最美港航人”、河港标兵、河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获得河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国职工技术协会职工创新成果特等奖、河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演金奖等荣誉。获得专利17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
坚守初心、深耕一线践行“科技强港”的铮铮誓言
宋涛从小在海边长大,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后,他辗转来到曹妃甸港,立志要把所学所长深耕在曹妃甸港这片蓝色海洋上。2011年初,正值曹港矿石码头建设期,他担任设备部技术员,先后深入生产基地负责卸船机、堆取料机、皮带机等大型设备的现场监造,并负责设备的安装和调试。2012年,公司开港试运行,他任卸船队队长,负责所有港机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保养。由于员工大多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对港口生产知之甚微,他就带领部门100多名员工从零起步、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作业任务,实现了公司吞吐量两年即达产、三年三跨越。
2014年,公司成立了以宋涛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他立足港口生产一线,聚焦撒落料治理、维保效率提升、作业工艺优化等生产作业难点、堵点问题,带领团队完成了槽型托辊更换工具研发、新型带式输送机导料槽研发、变频器综合试验台研发等多个“五小”创新成果。2015年11月15日,40万吨级矿石船舶“宏远”轮首航曹妃甸港,宋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为荣誉而战、为信念而战,通过应用自主提出的专有技术《一种新型桥式卸船机作业方法》,一举创造了1.31万吨/小时的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2023RSLbipzDDF3IEj0/YsOxqg==年7月,该项技术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勇于突破、敢为人先挑起“自主创新”的千斤重担
“拿来的不是自己的,自己的才是永远的。”宋涛创新工作室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成为宋涛创新工作室的一张名片。2019年,乘着智慧港口建设的浪潮,宋涛团队自主研发矿石堆场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实现了2人在集控室远程监控6台设备自动作业的功能,一次性节省成本1200万元,并且可节约300万元/年的人工成本,成为他自主研发之路的开端。
2023年,为贯彻落实河北港口集团“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积极融入河北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大局,曹港股份党委将卸船机自动化技术这一港口行业艰巨而又前沿的课题交到了宋涛团队手中,并立项为党建创新项目。卸船机因其作业非连续、工况非标准的特点,已成为国内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后一道“壁垒”,多项关键技术没有得到完全攻克。其中,激光扫描成像技术、抓斗轨迹控制技术和抓斗防摇算法一直是行业公认的三大“卡脖子”技术。
在宋涛眼里,“搞创新,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宋涛是这么描述这个“硬骨头”的:“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就像是卸船机的眼睛,决定着卸船机抓哪里;抓斗轨迹控制技术就像是卸船机的大脑,决定着卸船机怎么抓最高效;抓斗防摇算法是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前提,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
抓斗防摇算法是项目遇到的最大难题。团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论证、编写算法,但试验过程中抓斗摆动幅度始终达不到预计,大家一直无法找到抓斗摇晃和运行速度的最佳配合参数,一度陷入彷徨。就在项目一筹莫展时,宋涛狠心决定“归零”。“归零”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缺乏技术参照,他就重新建立了一个可变摆长的单摆模型,从最基本的物理定律中一点一点地推导;无经验可循,他就带团队查阅数百本文献,演算了数千张计算手稿;理论和实际有偏差,他们就反复地修正与验证。经过上千次数据采集、修正,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抓斗防摇算法。
时间也是项目的大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团队便与时间赛跑,不但取消了休假,更是把5×8变成了7×16,6个月干出了别人18个月的工作量。虽然研发过程既枯燥又艰辛更煎熬,但团队成员始终坚守着一份执着和一颗匠心,攻克了三大“卡脖子”技术,如期完成了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的自主研发,实现了从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生成策略到自动作业的全过程自动控制,成为国内首个由企业职工完全自主研发的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直接节约成本2100余万元。相比同行,建设成本低至二成。
引领带动、凝聚合力打造“大港工匠”的新生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2023年,河北港口集团党委提出了“三合一”创新工作室建设要求,旨在将党建创新、科技创新和职工创新相融合,打造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曹港股份党委充分发挥宋涛创新工作室模范带头作用,以“红色工匠”为党建品牌,向技术要效率、向创新要效益。
目前,工作室共有技术人员30名,其中党员19名,党员骨干的先进性、示范性作用在研发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宋涛亲自设计工作室LOGO,完善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在细微处展示匠心精神。“我们创新工作室的LOGO是一个由‘CST’三个字母组成的抽象的‘匠’字,C代表曹妃甸港,ST代表宋涛创新工作室,背景为红色,象征着这是一支党建引领下的红色工匠队伍。”宋涛介绍说。
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的工作室涌现出许多创新达人,并培养了省级以上先模人物20余人次。有十年如一日坚守堆取料机、自主研发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的吝涛;有港机设备电气系统技术大拿、自主攻关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的郭东方;有卸船机上的大工匠、全国交通技术能手韩立涛……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坚守和传承诠释着工匠精神。近年来,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改造百余项,获得专利5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创造效益1.5亿元。
工匠的匠心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多年来,宋涛立足岗位,迎难而上,不断创新创效,时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需要与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并肩前行。”宋涛说。他将继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更多人投身创新、谋划创新、主动创新,以“硬核”力量诠释工匠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作者单位: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