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做的是陪,而不是催!

2024-11-04 00:00:00张笑雨
父母必读 2024年10期

作业一问三不知,写作业磨蹭又拖沓,一陪孩子写作业就会引发“亲子大战”……这些场景在各个小学生的家庭中经常上演。为了解决陪写作业的难题,我们首先要先弄清楚以下这几件事。

老师布置作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说:

作业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

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技能训练、拓展运用;

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

是对新课的准备和预习;

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良好契机。

能将作业发挥出这些作用,才是孩子完成作业的意义。

家长是否需要陪孩子写作业?

当然需要!我们一直强调亲子陪伴,陪孩子写作业就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但是,首先,家长要明确陪写作业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形成稳定且自信的学习情绪,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家长要做到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孩子才是作业的第一责任人。而家长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家长要做的是陪,而不是催!

家长需要永远陪伴孩子写作业吗?

当然不是!等孩子真正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家长陪写作业的方式也就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了。

但是,在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小学生的前额叶(大脑中负责决策、规划和抑制冲动的部分)仍在发育中,自制力往往还不成熟,即使他能理解规则,也可能会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难以抵制诱惑或坚持完成任务。所以只有家长长期坚持陪伴、监督,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即使孩子已经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长也不能完全放手,仍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抽查,督促孩子,防止孩子的能力下降。

陪写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样的?

家长篇:

做到有边界感、高质量陪伴

●建立稳定的情绪

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正是因为有不会做的题目才更需要学习。因此,家长需要做好心理建设,降低预期,建立稳定的情绪。家长稳定的情绪,也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情绪。

● 不临时增加作业量

与孩子一起提前定好作业量,不临时加量,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

● 给予正向反馈,培养成就感

在整个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再小的优点,再小的进步,都值得被关注。正向反馈的给予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成就感。

比如孩子的每项作业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奖励他一个赞,等积攒到一定数额可以兑换奖励。关于奖励,也有几点提醒:第一,奖励本身一定是有意义的,切忌过多采取物质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和父母一起去动物园,和好朋友一起野餐。第二,奖励可以是随机的,比如借助抽盲盒的形式,让孩子把心愿写在小纸条上,放在一个盒子里,每次兑换奖励时,进行抓阄。第三,家长一定要守信用,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孩子篇:

把作业的主体权还给孩子

●写作业前,尽量让孩子安排写作业的计划

让孩子每天将各科作业进行规划,比如不同科目的作业完成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等等。家长可以帮孩子参考计划是否合理,并提出建议,但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孩子按家长的计划完成,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不断调整。

● 过程中,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到不催促、不纠正、不打断,尽量减少孩子注意力的分散。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做到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并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薄弱项进行针对训练。当孩子进行难题求助时,家长只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点拨,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 作业完成后,让孩子自主检查

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要把检查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检查。自主检查有助于孩子对题目进行二次思考,独立的思考过程能够让孩子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提醒:做好准备工作,营造学习环境

放学,对孩子来说就是放松的信号,而放学后再次让他进入学习状态会引起反抗情绪,所以在正式写作业之前家长要做好“两准备、一营造”。

“两准备”,即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生理准备,即回家后让孩子先上厕所、喝水和吃东西。心理准备,即在孩子吃水果、点心时,家长跟孩子聊聊当天学校发生的事、学习的内容,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一营造”,即营造出一个适合学习的安静的环境,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空间和舒适的桌椅;书桌上只放学习用具,不可以出现玩具之类的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