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上):何为天才?

2024-11-04 00:00:00袁坚
父母必读 2024年10期

人人都爱李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白用他的诗词作品定义了何为天才。

说到诗人李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许你会想到“天才”这两个字。在所有的古代诗人当中,这个称呼也只有放在他的身上,不会有任何一点争议。事实上,从诗歌才华的角度,李白呈现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天才形象。

表现1:有格局和气度的想象力

什么叫“经典的天才”呢?首先当然得才华耀眼。李白的诗歌才华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容易被大家感知的应该是惊人的想象力,比如《夜宿山寺》这首诗。

李白的这种想象力,不仅仅是大家通常所认为的奇异的幻想,这当然也很重要,比如说到一座楼很高,就说“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星星”;但更重要的是,这里面还包含着开阔的格局和气度,一下子就跟“天”连接在一起,飞跃到“仙人”的境界。

而“天”意味着什么?“天”与“地”相对,意味着超越现实世界,飞升到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存在。与“天”的连接在李白的诗中特别多,比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比如《望庐山瀑布》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非常独特的一个点:他的想象可以非常轻快地跨越时间、空间,乃至维度。以《将进酒》为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跨越空间以及“天上”和“地下”两个不同的维度;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跨越时间。于是,这首诗一开篇,就奠定了一个极其广阔的调性—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李白的标志性的调性。

再举一个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但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李白听闻他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在如今的贵州省)时写给王昌龄的。在这首诗中,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是地名,也在如今的贵州省;当时李白在东南,夜郎、龙标都在他的西边。)—这真的是一个特别“李白”的想象。只有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表达,即使处在最糟糕的境遇中,他也还是要轻快地去往广阔之境。

大家熟悉的《早发白帝城》,也是如此。这首诗特别强调 “速度”—“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轻快”的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地跨越时间与空间。但是,你知道李白是什么时候写下这首诗的吗?并不是在年轻时出家乡四川,四处漫游,想要一展抱负的时候,而是在一段几乎是他的人生最低谷的经历之后。那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应邀加入了永王的队伍,结果永王被围剿,李白也因此入狱,并最终因此被流放到夜郎。

第二年春天,李白踏上流放之旅,从浔阳出发,前往夜郎。一路竟然还走得挺潇洒:访诗人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天才走到江陵,冬天入三峡。紧接着第二年,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流放者全部赦免,李白旋即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并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表现2: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李白的家世背景很模糊,父亲可能是个商人,而商人在唐朝地位比较低,因此,李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不要因为李白的背景驳杂(尤其是与正统的儒家文人,如出身官宦与诗歌世家的杜甫相比),就误以为他所受教育不多。恰恰相反,从诗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学养相当广博,对历史与哲学,对前辈诗人与诗作也都非常熟悉。

大家都知道杜甫写诗用典很厉害,但杜甫用典主要靠思索、安排,而李白但凡想用典,那才真的叫信手拈来,而且运用自如。

比如在著名的《行路难》中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到了传说姜太公尚未遇见周文王时,在溪上垂钓的故事,以及伊尹在见到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的故事。

而在著名的《蜀道难》中,一开篇就讲到蚕丛、鱼凫这两位传说中古蜀国的国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之后又说到传说中的“五丁开山”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据说秦惠王想征服蜀国,于是送蜀王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回来路上看见一条大蛇进入洞穴,壮士抓住蛇的尾巴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而山则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紧接着又用到《淮南子》注中记载的关于太阳神羲和的传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在传说中,羲和驾驶着六龙之车(即太阳)来到此地,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便掉转车头。“高标”指蜀山中可作标志的最高峰。

如此密集的用典,却与诗句、与他所要呈现的“蜀道难”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也是李白诗歌天才的另一侧面的表现啊!

表现3:用大白话写诗,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但与此同时,李白也可以写出看起来最简单、小朋友都能直接读懂的诗,却依然包含着最为丰富的、绵延不绝的诗意。比如人人皆知的《静夜思》。

京城诗歌圈往往讲究语言的典雅(典型代表有王维、王昌龄),而李白早年身处四川,受到规则或时代氛围的影响较少,受到蜀地传统影响较多(从汉朝的司马相如到初唐的陈子昂)。

而事实上,相比较典故及典雅语言的使用,以日常的、生活化的语言(接近于所谓的“大白话”)写诗,而仍能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诗意,甚至需要更高的天分。像《静夜思》,乍一看明白如话,再琢磨却回味无穷;且经得起不断地看、不断地琢磨。而这正是李白为天才的又一重要侧面印证。

表现4:超高的音乐性和创造力

除了对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创设—这是从字面上就能看到的,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的画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样的类比;李白诗歌天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侧面,就是他对诗歌音乐性的敏感度和创造力。

诗歌不仅仅以文字、以视觉的形态存在,同时也以声音的形态存在,这一点在古诗词中尤为突出。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朝的绝句、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在其所处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即便不用于演唱,诗词中的节拍、音律也极其重要。

而李白的天才在于,他能自由地、随意地打破一切音律规则,但并不消除诗歌的音乐性,反而由此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最典型的就是《蜀道难》这首古体诗。

古体诗的格律自由,通常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偶尔加入几个不同的句式,李白几乎是完全自由地使用任意长度的句子,但却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诗意和音乐性。对普通诗人来说必须要掌握并遵循的诗歌规则,到李白手中变成了可以自由打破再加以重新创造的东西。这只能说是天才才可以达到的境界。

下期预告:

相比完美的天才,那些有弱点的、不完美的天才更被大家津津乐道。而李白这个在诗词界耀眼的明星正好就是一位“不靠谱”的天才。下期内容我们邀请大家一起看天才诗人李白如何“不靠谱”。

以下哪个是诗人李白的称号?

● 诗仙 ● 诗佛 ● 诗圣

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后半句是什么?

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到了蚕丛、鱼凫这两位国王,请问他们来自于哪个国家?

以月亮或者故乡为主题,仿照《静夜思》,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和语言写一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