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版新业态下教辅编辑建构积极身份认同的策略研究

2024-11-04 00:00王泽冰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要:教辅编辑作为教辅产品的策划者、生产者和把关者,肩负着教育出版的重大责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是教育出版领域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教育出版领域发生急剧变化,教辅编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身份认同危机。鉴于此,文章结合身份认同理论,深入剖析教辅编辑在新业态背景下的主体身份认同困境和职业发展困境,并从个人层面提出教辅编辑建构积极身份认同的策略:通过坚守编辑专业身份,做内容的引领者,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产品;通过建构产品经理复合身份,做市场的开拓者,寻求在新业态下实现突围的路径;通过塑造数字出版主体身份,做创新的实践者,主动参与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教辅编辑;教育出版;身份认同;职业发展;出版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8-018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出版业,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体之一。在教育出版产品中,教材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载体,教辅材料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所述的教辅编辑,指在出版社专门从事教辅产品策划出版工作的专业学科编辑。教辅编辑作为教辅产品的策划者、生产者和把关者,肩负着教育出版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但在教育出版新业态下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剖析教育出版新业态下教辅编辑的主体身份认同困境,对教辅编辑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准职业定位、重构身份认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提出若干对策。

一、教育出版新业态下教辅编辑面临的多重挑战

近年来,教育出版领域受教育改革、市场多元化、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影响,处于转型升级的变革之中。面对教育出版的新业态,教辅编辑面临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辅内容生产压力、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创新压力、数智技术发展带来的转型焦虑、社会认同发生变化带来的自我失落等挑战,陷入职业发展困境。

(一)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辅内容生产压力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出版必须紧跟改革前沿,将党和国家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教育出版的方方面面。教育出版是落实和展现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包括教材出版、教辅出版、教育理论图书出版以及教育数字化出版等。近年来,教育改革为教辅内容生产带来了一些显著变化。

一是“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引领教辅内容容量和设计的变化。“双减”政策落实到教辅内容的设计中,最明显的要求是“少而精”“分层”等,这使得教辅材料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教辅编辑必须更智慧地处理容量和内容的关系。

二是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及新课标教材的修订更新,教辅产品必须适应课程改革方向,按照课标和教材全面更新内容,转变理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必须在教辅中有所体现。

三是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对教辅题目的质量提出新要求。近年来,“情境化试题”“跨学科学习”兴起,教辅编辑在内容设计时要准确把握、有机融入,在编辑过程中要准确判断、精准筛选。

教育领域的改革,促进了全社会对回归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2],要求教辅编辑解读教育政策,紧跟学科前沿,确保教辅理念和内容不断更新,不断提供适应教材、课堂、考试的优质内容。在此背景下,社会对教辅产品的期望值变高,对教辅编辑的容错率降低,教辅编辑在受重视和重压下产生矛盾心理。

(二)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创新压力

传统教辅出版以教育出版社为主体,民营品牌教辅公司也占有重要份额。随着多元出版主体进入教辅市场,出版营销体系加速升级,教育出版生态链发生变化,教辅编辑作为教辅产品策划者的地位受到动摇,甚至被边缘化。

一是原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军者进驻教辅市场,通过“书+课”的模式,在新媒体渠道端成为教辅出版的重要主体。“双减”政策实施后,教研实力雄厚的教培机构快速转向素质教育培训和教辅出版赛道[3],其发挥教培行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品牌效应,推出面向C端(即个人消费者)的、“纸质图书+数字课程资源”的品牌教辅,以及学习机等硬件终端,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互联网教育公司通过教辅纸质出版,促使线上用户和线下用户相互转化,并产生新的教辅生产及盈利模式。一方面,深度挖掘线上用户需求,开发优质教辅内容,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如猿辅导与出版社联合打造的《我们的语文》系列,一经推出即在全渠道、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为猿辅导拓展了纸质教辅品牌,形成了新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将教辅出版物的属性定位为“引流工具”,为线上核心产品开发更多新用户。这种模式下的教辅出版物虽然也具备商品属性,但不被赋予盈利期待,其核心功能是引流,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成为线上核心产品的用户,为线上资源付费。如部分教育类公司推出高性价比图书礼盒,吸引消费者购买,再通过赠课、试课等模式,使消费者下载、使用软件,最终购买会员、购买课程。头部互联网教育公司作为教育出版产业链的一部分,以出版主体的身份入局教辅市场,不断推出畅销品牌教辅,这种跨界探索和成功经验,对传统教辅编辑的策划者身份造成冲击。

三是头部民营教辅公司积极适应渠道多元化,在变局中掌握市场主动权。随着新媒体渠道的崛起,平台电商的市场份额逐步减少。渠道变化对以传统线下渠道、平台电商发行为主的图书产品产生巨大冲击,教辅这种“压舱石”图书产品也不例外。部分头部民营教辅公司抓住机遇,研究新媒体渠道,开辟自有新媒体渠道,研发新媒体教辅产品,重塑营销格局。多数出版社受限于体制机制,在适应变局、突破困境方面不及民营公司,在营销新格局中处于劣势。

这种局势也对教辅编辑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多元市场主体中维护自身在教育出版中的主体性?

(三)数智技术发展带来的转型焦虑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教育出版业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出版社或通过与技术公司的深度融合,或自主变革创新发展,尝试推出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进一步赋能教育出版,加速转型升级。同时,人工智能已参与到出版全流程中,这导致传统的生产范式和稳定性被打破[4],使教辅编辑产生了极大的转型焦虑。

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辅内容编写方面的应用,冲击着教辅编辑的内容生产者身份。在教辅内容编写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生成或辅助教辅材料的编写。因教辅内容的特殊性,目前这些应用在教辅内容系统生成方面还不够成熟。但随着技术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将改变传统教辅出版中以教师及教辅编辑为主体的内容设计和编写模式,使教辅编辑的设计者和生产者的主体身份受到冲击。

二是人工智能在编校方面的应用,使教辅编辑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身份弱化。智能编校系统已广泛运用于出版社的编校流程,能有效提高编校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较成熟的应用还无法取代人工审校,特别是在涉导向内容审查、教辅内容与答案的对应性等方面,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但教辅编辑作为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如果只能做文字整理和校对工作,那么其专业身份将逐渐弱化。

三是人工智能在数字教辅出版中的应用,促使教辅编辑主体职能发生变化。在数字教辅出版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教辅内容的分层设计和个性化成为可能。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的传统纸质教辅,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基础性教学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数字化主要是基于纸质图书的“技术升级”。如江西省推行智慧作业,以江西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评议审定出版的纸质同步教辅为基础,通过点阵码、云题库、人工智能引擎及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精准化分析学生作业,帮助学生定位薄弱知识点等。当前,面向家庭、致力于学生个性化辅导的人工智能教辅产品不断涌现,包括学习机、App和小程序等,教辅产品形态更加多元,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新技术下新形态教辅的出现,要求教辅编辑不能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优质内容生产者。然而,多数编辑局限于传统业态的内容生产,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研究,因而在“未来已来”的新形势下,产生了强烈的技术焦虑和转型焦虑。

(四)社会认同发生变化带来的自我失落

在新形势下,社会中、行业内对教辅编辑的角色认同发生变化,导致教辅编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缺失。

一是行业内部比较带来的落差。教辅编辑在行业认可度、出版成果荣誉度等方面,与教材编辑、学术编辑等其他类型Dkis76bm6cUXzFpgKS5+oQ==的编辑存在差距。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重视以及教科书研究的学科化,教材编辑逐渐走向“编研一体”[5]的专业路径。许多教材编辑同时是教材编写者和学科专家,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中央设置了全国教材建设奖,给予优秀的教材编写者和出版单位高度荣誉。而学术出版物更易获得出版类奖项,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在职称评聘方面更有优势。教辅产品因性质特殊,缺乏相应的国家级或省级奖项,因此教辅编辑较难满足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也难以晋升,自然会产生较大落差。

二是社会各界对教辅编辑的认知存在偏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认为编辑就是做“改错别字”的文字校对工作,专业性不强,导致编辑的价值感缺失;其二,因教辅高度市场化,教辅编辑常被视为推销人员,其“文化人”“教育者”的主体身份认同受到冲击。

二、教辅编辑建构积极身份认同的策略

“身份认同是指主体对身份的合理性确认,其最终目的是在互动中建构自我身份的意义与价值,它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6]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业态下,教辅编辑必须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构和再确认,挖掘主体身份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产生职业归属感,引领积极的行动模式,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最终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认同。基于此,笔者认为从个人层77vACWNb5YI8bx4JZmaUvQ==面出发,教辅编辑可通过坚守编辑专业身份、建构产品经理复合身份、塑造数字出版主体身份等具体策略,建构积极身份认同。

(一)坚守编辑专业身份,做内容的引领者

教材教辅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材料,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有学者指出不能将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问题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产业问题,而要重视教育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知识属性和产业属性的辩证统一[7]。无论教辅出版业态如何变化,教辅产品始终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是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一环,要能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教育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智力保障[8]。政治能力是编辑人才培养之魂[9]。教辅编辑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其作为教育者和文化传承者的专业身份,坚守教辅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守好教辅产品导向关、内容关、质量关,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产品。

教辅编辑队伍是做强做大做好教育出版的人才保障,是优质教辅内容的创造者,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肯定和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石鸥教授在《教科书概论》中提到,合理的教科书编写组,最好既有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中小学优秀教师,还有专门从事出版事业的专家等[10]。这肯定了出版社编辑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同样,教辅编辑是作为内容设计者的教育专家和作为读者的中小学师生之间的桥梁,在更好地将教育目标和课程理念融入教辅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辅编辑应坚持编研结合,以学科专家身份打造优质内容,成为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指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专长的编辑[11]。要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教辅是教育教学中落实新理念、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教辅内容编写绝不能生搬硬套、机械模仿。教辅编辑应成为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研究教育改革、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及其变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将其有机融入教辅内容中。

(二)建构产品经理复合身份,做市场的开拓者

图书具备商品属性或者说产品属性,因此编辑要有机调和图书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12]。在新业态下,教辅编辑应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以往,教辅编辑只负责整个出版流程中的内容生产部分,而市场调研、营销推广等往往由策划和营销人员负责。

教育出版新业态下,教辅产品的形态、营销模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优质的、市场化的教辅产品,离不开具备产品思维的策划者和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执行者。教辅编辑如仅进行单纯的编辑工作,不具备产品思维,将异化为出版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逐渐失去个人价值感。因此,教辅编辑必须转变思维,跳出传统文字工作者的框架,建构自身产品经理的复合身份。

作为产品经理的教辅编辑,首先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能抓住热点和用户需求,策划出版市场需要、读者喜欢的教辅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使受众成为当前编辑活动的主导因素[13]。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痛点和行为习惯,是设计和优化教辅产品的关键。教辅编辑通常通过渠道反馈或定期入校的方式展开调研,以优化产品。新业态下的教辅产品直面消费者,教辅编辑应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通过新媒体平台及大数据技术策划教辅产品选题。其次教辅编辑应具备强烈的品牌意识。政策类或征订类教辅产品本身的辨识度不高,其以出版社的专业性打动学校和教师。新业态下教辅品类逐渐细化,且面向个体消费者,个体消费者在购买某一类教辅产品(如中考备考类)时往往会认准某一品牌,而不是出版社。因此,教辅编辑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在细分领域下功夫。最后,教辅编辑应具备渠道意识。不同渠道的折扣、用户特点和需求等存在差异,因此产品的内容、形式、定价以及营销策略等都必须根据渠道进行调整。在策划时,教辅编辑应提前深入了解渠道需求,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并配合营销人员做好营销推广计划。

总之,教辅编辑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建构内容生产者和市场拓展者的复合身份,从而在新业态下实现转型。

(三)塑造数字出版主体身份,做创新的实践者

“人工智能对出版行业既是机会也是危机。”[14]许多出版社在多年前就敏锐地觉察到了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但由于出版社的核心资源是内容和渠道,而非技术,其在数字化浪潮中显得较为被动。出版社一般设有数字化产品部门或技术部门,在职能分工不同的观念的影响下,教辅编辑往往认为数字化转型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又加上对数字化转型存在畏难心态,因此并未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字化转型。

如今,人工智能已介入教辅的内容策划、生产及编校过程,教辅编辑必须转变观念,塑造融合出版的主体身份,主动拥抱技术,“强化学科编辑与数字编辑的协同、融合”[15],做数字出版的实践者。如学习并使用人工智能审校工具,提高编辑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辅内容形式,与技术部门共同研发数字化教辅,利用数字人等技术制作课程资源;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分析用户行为,绘制更清晰的用户画像,辅助选题策划等。

三、结语

在教育出版新业态下,教辅编辑应不惧挑战,通过积极的身份建构,引领行动模式的转变,不断寻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路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教辅编辑应坚定专业身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共同推动教育出版转型升级,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10-25)[2024-07-10]. https://www.gov.cn/xinwen/ 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范燕莹.“双减”动真格:教育出版应做到“三个增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8-23(5).

[3] 陈兰枝,范军.“双减”时代的基础教育出版:挑战、机遇与发展进路[J].出版广角,2022(7):33-37.

[4] 黄小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编辑活动的困境与理性应对策略[J].出版参考,2024(2):47-49.

[5] 黄强.建一流编辑出版人才队伍,赋能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23(21):10-14.

[6] 周国清,唐永亮.互动逻辑与建构取向:编辑主体身份认同论略[J].中国编辑,2022(8):17-23.

[7] 张大伟,王灵丽.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研究回望:现状、不足与进路[J].编辑学刊,2024(2):6-12.

[8] 王焰.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出版[J].现代出版,2023(2):51-55.

[9] 龙杰,孙莹.出版新业态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3(3):46-54.

[10] 石鸥.教科书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105.

[11] 张恰.论学者型编辑专业成长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编辑,2019(5):42-45.

[12] 李林容,邱立楠.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传承与重塑[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78-82.

[13] 于得溢.全媒体视域下媒体融合与编辑关系革新[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2):68-72.

[14] 赵兵.对话郑豪杰:书业“压舱石”能否继续保持定力[J].出版人,2024(2):19-21.

[15] 张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探究[J].中国编辑,2022(4):57-61.

作者简介 王泽冰,编辑,广东教育出版社文科教辅编辑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方向:教材教辅出版、图书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