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学术、阅读、生活、社交的完美融合。随着平台发展日趋成熟,各大传播类学术期刊争相入局,试图借助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与读者建立联系,扩大声势。然而,从整体来看,当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推送频率低、内容同质化、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文章对10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2024年1月至6月的推送频率、阅读量、服务功能进行了梳理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强化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能提出相关策略。研究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获取更深刻的渗透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应把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规律及特点,增加推送频率,增强推送时效,弥补纸质期刊发行周期长、时效性弱的劣势。同时,丰富产品类型,加大原创力度,打造特色内容,增强内容吸引力。通过把握用户偏好与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与用户实现高效互动,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关键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问题表征;优化策略;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8-0067-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重庆市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研究课题“红色文化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adpa2024A03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1]。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凭借传播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在革新学术期刊运营模式,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平台[2]。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积极加入微信公众号阵营,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行业信息、普及学术知识,扩大自身传播范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本文选取10种传播类学术期刊,包括《新闻界》《编辑之友》《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现代传播》《现代出版》《国际新闻界》《科技与出版》《新闻与写作》《新闻与传播研究》,梳理其微信公众号2024年1月至6月的推送频率、阅读量以及服务功能,旨在更好地把握当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强化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能,提供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一)主要类型
观察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原文阅读型、缩编阅读型、综合服务型、应用拓展型(见表1)。部分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属于多种类型。
原文阅读型,顾名思义就是将纸质期刊上的文章直接搬运至微信公众号,《新闻界》《现代传播》《现代出版》《科技与出版》均属于此类型。
缩编阅读型,即对纸质期刊文章做“减法”,或节选正文内容,或缩编参考文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读者轻松获取文章重点内容、主要观点,节省时间精力,提高阅读效率。如《新闻大学》缩减了参考文献;《国际新闻界》推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
综合服务型。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中,微信公众号是读者服务的首选[3]。服务内容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和多样化的知识产品等。如《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微信公众号“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就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该账号下设三个栏目:“专题”“订购”“联系”,“专题”下又设有“建设性新闻”“期刊目录”“新书推荐”“学术活动”等,通过搭建知识服务框架,为读者提供服务。
应用拓展型,是把内容拓展至经营,开展知识产品推广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类型。目前,不少传播类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与读者连接,并运用微信的相关功能,推广自己的知识产品,如《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开通微店,上架售卖每期纸质刊物;《新闻与写作》推出9.9写作课及99元系列课(现已下架)。
(二)推送频率
笔者对10个样本2024年1月至6月的推送频率进行了调研,结果详见表2。总体来看,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频率较低。在所有样本中,超过半数的样本月更新频率不足10次;《新闻与写作》的推送频率最高,基本能达到日更的频率,《编辑之友》次之;《新闻大学》推送频率最低,且2月出现断更现象。
(三)阅读量
阅读量直接反映用户活跃度,是衡量公众号运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4]51。由表3可知,在数据收集时间段内,50%的样本月平均阅读量不足2万次,其中《科技与出版》的月平均阅读量仅6000余次;《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的每篇推文平均阅读量低于1000次;《新闻与写作》表现最佳,月平均阅读量超36万次,每篇推文平均阅读量近9000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达2.8万次。
(四)服务功能
调研发现,10个样本的服务功能趋同,大多设置了往期目录、投稿须知等功能。服务功能相对丰富的有《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见表4)。
(一)更新不及时,推送频率低
由调研结果可知,更新不及时,推送频率低是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直接导致用户活跃度不高。
以《新闻大学》为例,其2024年1月至6月的推文总数仅24篇,每月平均推送4篇文章,并且2月份出现断更,账号更新极不稳定,时效性严重匮乏。
另外,仅有《新闻与写作》基本做到日更,其余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频率低且没有设置固定的推送时间,没有充分发挥出移动端时效性强的传播优势[4]52。
(二)内容同质化,形式陈旧
优质的内容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础。然而调研发现,多数样本只是简单粗暴地将纸质期刊上的文章搬运至微信公众号,没有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对纸质版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缺乏内容特色,更缺少原创作品[5]。并且,多数样本推送形式陈旧、单一,主要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对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开发不足。
(三)服务功能单一,互动性不强
如前文所述,微信公众号是学术期刊开展读者服务的重要平台。但当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定位不清晰,服务功能开发不全,互动机制有待完善[6]67。样本中,多数账号处于单向推文发布状态,没有设置互动交流模块,仅《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一定程度拓展了服务功能,设置了《新闻动态》《研学动态》等子栏目。
不可否认,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其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将严重削弱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能和用户黏性,制约其良性发展。学术期刊要想实现微信公众号价值最大化,必须把握微信公众号的传YXy3LFRfpIcN7Lnx3KlIWg==播规律及特点,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优势,做好读者服务。
(一)增加推送频率,提高用户活跃度
纸质期刊出版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的出版流程,出版周期较长。而微信公众号具备时效优势,能够实现快速传播,弥补纸质期刊发行周期长、时效性弱的劣势。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这一优势,增加推送频率,增强推送时效。
有研究表明,早上8点、中午12点、晚上10点这三个时间点微信公众号用户的活跃度较高,因此可以依据流量高峰时段科学规划推送时间。如此,不仅可以实现高阅读量,提高用户活跃度,还可以帮助用户养成阅读习惯。
(二)加强内容建设,增强用户黏性
对于当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和推送形式单一的问题,应高度重视,积极作为。
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加强内容建设。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秉持内容的专业性和价值性,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微信公众号虽具有碎片化阅读的特质,但并不代表推文应放弃学术论文应有的专业性[6]68。学术期刊出版社应充分认识到,学术含金量高的文章能够凭借高质量及论文作者在学术圈的影响力,赢得用户广泛认可。二是要丰富内容类型,为用户提供更多内容选择。比如,及时跟进行业动态,发布行业热点信息;传播实务类知识,为业界的实践提供方向和指导等。三是要加大原创力度,打造特色内容。原创能力不足是导致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一系列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根源。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作者创作,并在微信公众号上独家推送。通过持续输出原创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挖掘更多潜在用户。
另一方面,要优化阅读界面,创新推送形式。首先,利用专业编辑软件美化板式设计,板式不宜过于花哨,字体、字号、段落排布需具有层次感,方便读者阅读[7]74;色彩搭配要恰当、统一,统一的色彩搭配有助于提高产品视觉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品牌辨识度。其次,除了采取“文字+图片”形式进行传播,还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探索视频、音频、动画、超链接等形式,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拓展服务功能,优化用户体验
为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积累更多忠实用户,学术期刊出版社应基于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知识生产服务、知识传播与应用服务、知识产品订阅服务[8]。
比如,开设线上课程,为用户提供社科领域的重要政策文化发布与解读、社科基金申报指导、写作指导等服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论坛,创建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等,形成互联网学术交流圈[7]73[9],构建学术共同体[10];开设微店、微信支付功能,在方便用户订阅期刊的同时,为学术期刊出版社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微信公众号是传播类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传播类学术期刊出版社应高度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积极改进当前存在的推送频率低、内容同质化、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增加推送频率、加强内容建设、拓展服务功能等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价值,让微信公众号更好地赋能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4-08-23]. https:// 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id=7303167449189999162&item_id=7303167449189999162.
[2] 肖帅.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探究[J].中国出版,2016(3):29-31.
[3] 钱璐,越明瑞.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模式探析:以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J].今传媒,2019,27(7):73-74.
[4] 王君剑,袁媛.基于用户视角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策略:以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为例[J].新闻世界,2024(9):49-53.
[5]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EB/OL].中文期刊网,[2024-08-23]. https://www.baywatch.cn/wenhualunwen/qikanzhishi/116318.html.
[6] 罗海丰.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能的优化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3(22):66-68.
[7] 李柯.出版类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实践:以《中国出版》为例[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2(2):71-74.
[8] 田甜.社交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4(7):132-134.
[9] 王青青.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创新求变的三大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227-229.
[10] 胡沈明,胡琪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研究:以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6.
作者简介 李婷婷,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