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体育文化强市路径研究

2024-11-04 00:00吴家赓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20期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分析合肥市目前在加快建设体育文化强市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与不足,其主要包括合肥市体育文化沉淀不足、合肥市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合肥市体育强市建设过程存在“形式化”的情况。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建设实践优化路径,首先要挖掘体育文化底蕴,其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发展城市体育产业,从而实现体育文化强市的建设发展目标。

关键词: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强市 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058-3-ZL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多次强调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部署推动体育强国的7ccd03ef200f6b095bb94470838d88426e0c090da62bd094ffcab83f9a51b421建设,充分强调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国先强省,强省必强市,体育强国为顶层设计,体育强省为统筹兼顾,而体育强市为关键基础,合肥市作为我省省会,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汇聚了全省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所以建设体育文化强市自然是首要之务。

体育的范畴很广,有注重结果导向“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有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群众体育,有培养学生身心及多方面素质的学校体育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要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然而,我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使体育工作的大部分重心放在少数体育精英身上,而对竞技体育获得成绩引导普通老百姓参与体育运动的导向性还不强。合肥想成为体育强市,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偏科”,应雨露均沾,综合发展。

1、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市之间的关系

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主要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三个方面。体育精神文化体现在对举办的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宣传、对当地特色体育传统项目的推广、当地群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体育意识培养等。体育制度文化体现在体育管理、体育政策、体育组织等方面,如合肥市政府在2021年12月出台的《合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其中就制定了合肥市5年内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体育物质文化体现在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体育设施既要有可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运动场馆,也要有适合大众进行健身运动的场所,譬如公园内公共健身器材、健身跑道、健身步道等,以及公共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体育物质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综合产业链,其与经济直接挂钩,对各行各业具有显著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体育强市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在城市体育不同方面及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改善,城市体育文化则是城市具有固定的、历史的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和发扬。就目前,对于体育强市建设发展来看,力度较大的投入还是在显性的层面,比如体育场馆基础建设、对运动竞赛成绩的追求等。例如,人们对于大型的体育场馆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提到“鸟巢”就知道是北京的国家体育场,提到虹口体育场就知道是上海的虹口足球场,这些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名气的提升是有显著影响的。再比如,在一些职业赛事中各个代表城市的球队对冠军的争夺,也是城市名片打造的重要手段,比如受关注度较高的CBA、中超等,各个城市的球迷在比赛中支持自己的球队,加上一些赛事周边的文创、服装产品,形成了独特的球迷文化。近些年,随着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能看到很多关于赛事的片段,也能明显感觉到大众除了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队外,对其他高水平运动员的优秀表现也是呈现出欣赏的态度,这些都是城市在大众心目中有影响力的表现。

在新时代,体育不单单是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更是承载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任务。除了要获得竞赛成绩外,体育基础建设、群众体育赛事、体育相关产业等多方面都要提升和加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打造城市名片,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加入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队伍中。

2、合肥体育强市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不足

2.1、合肥市体育文化沉淀不足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实我国有一批具有深厚体育文化沉淀的城市,比如广州、天津等,这些城市在清末民初时期,体育就慢慢出现萌芽并逐渐盛行,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发源地。比如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也叫东较场,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老体育场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名为“阅武堂”。这所有着千年历史的体育场,是见证近代体育开端的老体育场之一。1906年,广东省第一次运动大会就在东较场举行,这也是第一次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举办的运动会,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广东乃至全国萌芽。再比如天津,中国第一个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第一个女子体育系就诞生在天津。很多近代体育项目也是在天津各学堂开展的,从军国民思想下的“兵操”“体操”到德智体三育结合的教育理念,天津在创造中国体育史多个第一的同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也走在全国前列,曾一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天津的近代体育教育活动,是从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全国最早”的洋务学堂开始的。

但是对于合肥来讲,地处华东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开放较晚,体育发展也相对较迟,历史文化底蕴不足。虽然这几年国际马拉松赛事在合肥举办,并被评为金牌赛事,但在其他项目上,鲜有建树,尤其是篮球足球等热门运动,甚至没有一支一级联赛的职业队伍,仅有安徽文一一支NBL(中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球队,其比赛赛程也较短,远远无法满足合肥居民对高水平体育赛事观赛的需求,从而导致体育文化发展相对大城市来说相对滞后,体育文化沉淀远远不够。

2.2、合肥市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截至2022年,合肥全市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数量由2013年的7894个增长到23693个,体育场地总面积增加了1386.19万m2,达到2355.19万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9m2,超过全国要求的1.5m2。但是就目前合肥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场所条件来看还是不够。比如翡翠湖公园、庐州公园、杏花公园等几个较大的公园内的体育设施老化,维修不及时,出现地面鼓包、掉漆等现象,同时还存在人多场地不够的情况,有时候参与篮球运动的居民,因为参与人数较多,参与一局后要等待很久才能继续上场,这样一来,运动的体验感和健身目的达不到预期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自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开来后,大部分学校尤其是高校,在校门相继安装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外校人员无申请不得进校,申请进校也必须是正式事宜,这一举措也导致校园体育场所开放率和利用率严重降低。同时,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段不足,免费的几乎都是室外场地,室内最低收费还是偏高,较难满足合肥市居民对体育锻炼和健身的需求。

2.3、合肥市体育强市建设过程“形式化”情况亟待改善

合肥市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过程中,存在重形式化的问题,这样往往会忽略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政府在大力发展体育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文化积淀,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无法根据自己城市的情况制订具有本地特色的规划,而且对体育强市的名号过于看重,但实际上合肥要想成为体育强市,应该将重心放在体育文化强市建设的内核,而不是放在名号与头衔上,应该更多地关注本市的体育发展水平,将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各项运动队的竞赛成绩的提升、居民切身实际享受的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来,而不是过多地在意各项书面上的数据数字,这样是与体育文化强市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且不具备实际意义。

3、合肥市体育文化强市建设实践路径

3.1、挖掘体育文化底蕴

纵观国内外体育强市的建立和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都是经过长久的布局和规划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市的。合肥目前与国内的体育强市相比,体育文化底蕴不足,积淀也不够,所以应该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路径中多挖掘体育文化底蕴。2014年,合肥滨湖新区举办国际马拉松赛,2017年,合肥举办2017合肥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合肥站),选手包括来自韩国、加拿大、巴基斯坦、德国、新加坡、罗马尼亚、荷兰、阿根廷、马来西亚、美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巴林等1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合肥国际马拉松自2014年创办以来,一步一个台阶,赛事规格不断提升,先后被中国田联授予铜牌赛事、银牌赛事、金牌赛事。2018年的“合马”,国际田联派出专员现场观摩、对标认证,获批国际田联银标赛事。在2020年,合肥国际马拉松赛被授予“世界田径金牌赛事”称号。这项赛事在合肥已经成为重量级的高水平国际赛事,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赛,这是对合肥这座城市名片强有力的打造和宣传。

除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外,高校体育也应该受到重视和宣传。比如,安徽的手球运动在全国来说水平较为突出,在大学生手球比赛中,安徽大学在第35届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中再夺全国冠军。竞技体育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光光是身体素质上的变化,还有综合能力上的改变,孩子们在运动中成长,也会对身边的人带来影响,潜移默化地带动身边的亲人朋友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这样的意义同样不可小觑。

在合肥这样一座城市,没有传统体育作为支撑,我们就更应该挖掘本市特有的体育文化元素,并将其发扬、传承,形成独有的传统体育文化。

3.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合肥市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是比较高涨的,尤其是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参与体育运动。作者在走访众多体育运动场所中发现,在工作日傍晚后和周末,很多公共体育场地参与运动的人数较多,有时要排队进行,在球类运动中,如一组比赛结束输了的队伍,可能会等待较长时间。有些地段较好的公共体育场所,如包河区的笼式篮球场,关灯较晚,有时参加篮球运动的人能进行到凌晨,这体现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同时对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日益增加,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公共体育场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布局城市体育运动场所均衡化,对设施老旧的场所进行修缮升级,增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体验感、获得感、满足感,实现城市社区、乡镇、村的“15min健身圈”100%覆盖;其次,要对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政策实施进行监管和落实,继续优化免费低收费政策,延长场馆开放的免费时间段,合理降低低收费标准,让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体育设施资源,使其平民化、百姓化。同时还要将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有效利用起来,降低空置率,主管部门要起主导作用,制定大的政策,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校情况具体执行,提高体育设施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3.3、发展城市体育产业

建设体育文化强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也需要当地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国内外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国际上有西班牙马德里的足球文化产业链、美国洛杉矶的NBA篮球文化产业链、加拿大温哥华的冰雪运动产业链。在国内,比如CBA产业链和中超产业链等等,这不仅是对城市名片的打造和城市形象的宣传,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发展城市体育产业,不光需要城市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同时要打牢群众基础,给城市刻上独有的特色印记。除了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外,还要多组织开展适合大众的基层体育赛事,各级企事业单位要丰富文体娱乐生活,也鼓励企业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来服务和回馈社会。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扩大辐射面、增强影响力,同时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依托各大赛事平台,对合肥市向外进行宣传和介绍,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进来,只有如此,体育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播和发展,才有机会成为体育强市。

参考文献:

[1]唐鹏,戴志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的价值遵循[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杨至刚,张力,王丽娜.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2).

[4]合肥市人民政府.全民动起来 健康向未来[EB/OL].(2022-11-25).https://www.hefei.gov.cn/ssxw/ztzl/zt/srxxxcgcddesdjs/xzcxpzhfzxd/10832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