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现代天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下)

2024-11-03 00:00:00王燕平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24年10期

三、张钰哲的科学精神

20世纪60年代,张钰哲在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反射望远镜旁工作

一直以来,张钰哲在科学研究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小行星的亮度变化是由其形状不规则引起的,小行星自转时面对地球的部分不同,所以在地球上观测到它反射的太阳光也有所不同。1958 年,紫金山天文台开始开展小行星光电测光。通过观测得到小行星的亮度变化曲线,就能推知小行星的自转周期,以及小行星的自转轴在空间中的指向。张钰哲领导的这些观测研究,在轨道计算和实际观测方面的精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进行小行星和彗星观测,紫金山天文台还在天体物理学、天文仪器研究等诸多领域开展了相关工作,后来成为我国主要的综合性天文台之一。对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人造卫星观测站的建设,张钰哲也都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1980年,张钰哲与几位老专家一起奔赴高原,登上了海拔约 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后来在德令哈建立第一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张钰哲说:“传统光学已不适应天文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守在紫金山山头不行了。要开拓空间天文和无线电天文的新领域。”

而张钰哲的这种创新精神从很早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40年前,我国作为天文学发源极早且在古代拥有最丰富天象记录的国家,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竟然还没有使用现代天文学方法观测过日食。当时,张钰哲迫切地想为祖国填补这一空白。

久矣风沙不关心,滇池秦塞事长征。

情怀病骥思归卧,世事鞭驱未愍(mǐn)矜。

赖有耆年垂矩范,孰云星历侪(chái)俳伶。

更新异象呈空日,云雾寇氛俱扫清。

这是张钰哲在抗日战争时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日食观测地时写的一首诗,其中既有复杂心情的写照,又不乏坚定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前,天文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个摆设,民众的科学知识十分匮乏,民间长期流传着关于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的迷信传说。每逢特殊天象发生时,张钰哲都要进行破除迷信的工作,并因此开创出许多个“第一”。

1941年成功完成各项观测任务后,“日食观测西北队”全体成员在临洮县城东郊岳麓山泰山庙驻地合影
张钰哲纪念邮票

1941年,日全食在中国大地上可见,张钰哲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带队到甘肃进行我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科学观测,之后还多次举办日食图片展览和科普演讲。1953年,日偏食发生时,张钰哲带头进行全国广播演讲,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天文科普活动。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云南、贵州可见)发生时,新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日食观测与科普活动,张钰哲此时已是78岁高龄,但他仍然积极参加。

张钰哲先生于1986年逝世。1990年10月10日,我国发行了张钰哲纪念邮票。邮票上,张钰哲身后有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天文台。我们会永远记得张钰哲先生,传承他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张钰哲

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一颗彗星。经过他计算,这颗彗星经过76年左右就会回到地球附近一次。他断言这颗彗星 1758年底或 1759年初将会回归,不过,为此他需要活到102岁才能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被证实,享受这个荣誉,这显然不可能。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依然研究下去。1759年3月,这颗彗星果然回归,他的预言被证实,这是惊人的成就。虽然哈雷早在 1742年就已离开人世,但是人们为了纪念他,依然以哈雷之名为这颗彗星命名。

科学研究就是如此,你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能获得所要求的结果,但你的失败可以告诉人家另寻道路。人生好比接力赛跑,我尽力跑完我这一段,好让别人跑得更快更远,成功的一棒不一定在我,荣誉更不一定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