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斑雨蛙,这种一身全青、背部通常没有斑点或条纹的青蛙,曾是活跃在我国华东地区特有的两栖物种。据两栖动物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阿迈尔多年调查发现,如今无斑雨蛙的数量已骤降到极度濒危级别。
202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态学专业的王宁婧,与阿迈尔教授一同踏上一段重返乡野的旅程。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王宁婧将镜头聚焦在无斑雨蛙种群上,拍摄了一部科普短片讲述它们的故事。2024年4月,这部名为《与蛙》(Immaculate)的纪录短片入选第47届国际野生动物电影节。
对未知自然的探索
2015年5月,浙江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成立。出于自幼对生物和自然的热爱,高中时期以优异成绩保送至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的王宁婧,在大二面临专业选择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新生集体,开启了对于未知自然的探索。
作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首届本科生,3年里,王宁婧跟随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教授参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对遗传多样性保护作用的研究工作。她深入朱?和扬子鳄保护区,参加调查濒危物种的原地保护和种群重建工程。在浙大生科院与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野外联合实习中,学习东亚—北美植物间断分布格局。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进行科研训练,探究气候变化对森林动态的影响陈教授的一句话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面对一些物种和传统品种的消逝,也许我们最终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我们的研究可以记录和证明它们存在过。”
本科期间大量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机会,引发了王宁婧对自然观察的强烈兴趣。她尝试用相机记录在自然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生灵的动人瞬间。从浙大本科毕业后,王宁婧来到耶鲁大学读硕士,再次选择了与生态学高度交叉的专业——环境健康科学专业。从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因为对纪录片的喜爱和多年来受生物缘分的驱动,她前往世界自然纪录片之都——英国布里斯托学习专业的野生动物拍摄和电影制作,并成为了西英格兰大学BBC自然历史部(BBCNHU)野生动物电影制作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大陆学生。
2022年,王宁婧开始筹备自己的毕业作品,她决心拍摄一种中国的本土物种。恰在此时,她发现了阿迈尔教授发布在网络上的求助文章《寻找中国最后的无斑雨蛙》,请求大家帮助寻找一种可能已经极度濒危的青蛙——无斑雨蛙。随后,王宁婧发现了自己与无斑雨蛙更多细密的连接。比如,自己的家乡江苏泰州恰好就是无斑雨蛙最后种群分布地之一。而从公开资料中得知,我国“唯二”无斑雨蛙现存标本的其中之一,就静静地摆放在浙江大学生物实验中心。她依稀记得,自己在浙大学习生态学时,生科院的实验楼里曾摆放着一瓶1955年采集于天目山的无斑雨蛙标本。
于是,王宁婧决定毕业作品就选择拍摄无斑雨蛙,自己要跟着阿迈尔教授一起去探寻无斑雨蛙的踪迹。她给作品取名《与蛙》,并将拍摄地选在了自己的家乡——江苏泰州。
成为无斑雨蛙“研究者”
2023年夏季,《与蛙》完成拍摄。这部只有15分钟的纪录短片,制作时间却超过了半年,其中野外拍摄用了大约半个月时间。除拍摄外,前期的准备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比如要考虑科研、伦理、预算、风险等。在准备阶段,王宁婧做了大量的文本阅读和调查准备,使自己在短期内成为一名无斑雨蛙“研究者”。
王宁婧和阿迈尔教授通过网络开展了数次视频会议,了解无斑雨蛙的行为模式,学会怎么找雨蛙。阿迈尔教授向她介绍,“Giang,giang,giang,giang”,是无斑雨蛙求偶时发出的叫声。而当温度稍低时,它们的叫声听起来更像是“Ba-ba-ba”。
生态学和环境健康科学的双重学科背景,则为王宁婧搭建起了丰富立体的知识框架,也让她在拍摄时格外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我们想在尽量减少对野生生物的影响下保证自然影像的科学性。”
拍摄过程中,为了避免灯光对蛙鸣等行为及生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无斑雨蛙的顺利繁殖,在和阿迈尔教授多次沟通后,王宁婧决定在预算范围内选择高感光度最好的相机,这使得夜间拍摄雨蛙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曝光,拍摄时也通过控制光源强度、照射时间、角度等尽量减少对雨蛙的干扰。
危机
拍摄期间,王宁婧曾真切感受到无斑雨蛙面临的危机。拍摄地有一片小湿地,经过多次调查后,团队判断那里应是无斑雨蛙出现最多的地方。果然,前一天晚上,他们就看到有一只雨蛙在田边上的草丛里鸣叫。但第二天再去时,王宁婧发现村民们为了播种,把草除掉了。想到那块田里的无斑雨蛙不知是跑到别的田里去,还是在栖息时被机械清理掉,她难过得掉下眼泪。
对无斑雨蛙等两栖动物来说,水泥硬化沟渠也是很大的威胁,因为它们难以攀爬,而且水泥沟渠不容易附着水草,使它们失去生存环境。2022年,阿迈尔教授在泰州的无斑雨蛙种群栖息地点调查时,发现还有30多只在鸣叫。等2023年王宁婧去当地拍摄时,只能听到寥寥几只在叫
“与蛙一起”
“与”的英语是“with”,“与蛙”意味着“和蛙一起”。在学习和实践中,王宁婧体会到科研、在地知识和媒体传播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江苏和安徽的小镇拍摄调查中,一提起“一种绿色的小青蛙”,镇子的人对它们数量的变化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这让王宁婧意识到,“与蛙一起”的,首先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提高更多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带来重要的意义。拍摄之余,王宁婧定期在视频平台开设科普直播并依靠学科背景,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生物保护。
2024年,《与蛙》入围第47届国际野生动物电影节(IWFF)和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学生奖项,并上线王宁婧个人的社交平台。很快,便有动物保护组织找到王宁婧,在考察后提出愿意关注无斑雨蛙的在地保护问题。同时,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也出现了寻找保护雨蛙和相关物种的声音。无斑雨蛙这个曾经活跃在华东地区的物种,终于被部分人再次发现。王宁婧惊喜地发现,自己再次从影像工作者走向了环境保护工作者。
从个人视角获得大众共鸣,王宁婧认为《与蛙》像是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后续篇目的拍摄中,她希望继续从本土物种的故事切入,让更多有关中国野生动物的故事,被世界看见。
(周亦颖,浙大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老师;毛杰,浙大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