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只是扮演李四光,更要热爱祖国、学习本领、担当大任,做真正的‘李四光’。”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届本科毕业生赵新雅的毕业感言,他是话剧《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先生的第一任扮演者。毕业后,他奔赴西部,在新疆地矿局从事地学研究工作。
大地之光
话剧《大地之光》是以李四光先生为原型,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倾情打造的一部原创话剧。话剧以李四光先生“爱国、求是、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为灵魂和主线,以先生的生平事迹为基本素材,选取第四纪冰川科学依据的争论、寻找铀矿、石油会战、地震预测预报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场景、故事,充分展现了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
《大地之光》于2012年1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功首演后,13年里经历了7代师生演员的传承演绎,先后在北京、武汉、西安、重庆、南京、广州等地正式演出近60场,辐射观众近1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话剧还于2023年10月首次在澳门大学登台演出,成为教育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
同学们在角色演绎中,不断走进科学家的人物心理,对地质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地学之父李四光的“纯粹”感染了无数大学生。《大地之光》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地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在动情演绎和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独步南极
“我是温旭,40年前,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40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青年,我以单人无助力无补给的形式,徒步走到了南极极点。”北京时间2020年1月10日凌晨1时50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于2019年11月12日至2020年1月9日,负重185公斤,前后历时58天,步行近1500公里,最终成功抵达南极点,成为首位从南极海岸出发、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点的探险者。
1987年出生的温旭,16岁开始登山,曾登顶30座山峰,爬过50多次雪山。大学期间,他曾到达过北极点。2018年5月,温旭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于同年9月徒步穿越格陵兰岛。温旭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对珠峰、北极、南极的探险活动,他刷新人类记录,成为地球三极独一无二的挑战者!
那么,在机械探险相对发达的今天,温旭为什么选择单人无助力无补给且徒步的方式去挑战极限呢?因为温旭是“<2°C计划”的创始人,这个项目旨在通过人类第一次穿越地球三极的科学探索行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C以内。独步南极时采用无助力方式可以实现低碳环保,而无补给则可以免去飞机高空投喂产生的能源消耗。
徒步南极,温旭做到了。2024年5月,他以影片《光语者:独步南极》献礼中国极地科考40周年,影片为同步独立纪实拍摄,完整记录了温旭的探险过程。
如何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始终是地学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2023年11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派出了由院士、教授、青年骨干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参与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他们坚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真本领,高质量完成各项考察任务。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地大将继续深入开展极地科学研究,为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贡献智慧和力量。《光语者:独步南极》的展映,不仅是电影题材创作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南极探险精神的一次传递,激发了地学专业学生对极地科研的敬畏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红山雨
中国地质大学被称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为弘扬地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里矗立着多座代表地质工作者精神的雕像。雕像中有的0bb8c1eae86528dac5e7df9b05bc1cb0025c53a0ee4225ea9c54c58856bc9436没有具体姓名,其代表的是一种传承,有的则是为了纪念而专门修建。
在南望山校区工程楼后,就有一座地大校友张国旗的半身雕像。雕像身穿中山装,肩膀魁硕,意气风发,一双执着的眼睛望向远方,眼神中饱含着对家乡人民的牵挂。33岁的张国旗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水文系051855班学生,学校为何会为一位普通校友塑雕像?因为他用专业所学造福一方,为家乡人民作出突出贡献,是地学专业学子的榜样。
张国旗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放弃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山西省陵川县,立志为家乡解决长久以来的缺水问题。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他历尽艰辛,通过地质水文的专业知识,终于突破了地学难题,帮助该县18个乡摆脱“吃水难”的窘境。2001年5月15日这一天,就在众人欢喜的开闸时刻,张国旗在测试现场遭遇水井塌方,为保护一起下井的两名村干部,他以身殉职,年仅33岁。
后来,当地喝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家乡人民对张国旗充满了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2005年,山西电影制片厂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毕业生张国旗为原型,拍摄了电影《红山雨》。2006年,电影在校内首映。之所以取名“红山雨”,一如影片中人物所说:“郭奇(张国旗在片中的名字)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一直想着为乡亲们找水。他走后,山上的草木长得越来越好,棋石岭漫山遍野的黄叶到了秋天都变红了,乡亲们说,这是郭奇用鲜血染红的。”赤子之心,感天动地。
为了纪念张国旗,地大师生发起为张国旗树立雕像的倡议。2007年5月1日,张国旗雕像树立在了工程楼后,他成为了学校永远的一分子。同年,学校还成立了“张国旗班”。作为学校唯一以英雄校友命名的班级,“张国旗班”以传承和弘扬张国旗精神为己任,不断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致力于培养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铁军。
令人倍感振奋的是,2022年9月,张国旗之子张云飞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成为一名水文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加入了张国旗班党支部。对地大环境学院的师生们来说,张国旗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每年新生入学要看电影《红山雨》,而这部电影,张云飞已经看了无数遍,只是这一次,他考入了父亲的学校,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专业,与父亲成了校友。他将踏着父亲的足迹,在地学领域做出更多的成绩。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