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将近2岁时被北京协和医院确诊患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行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我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学习。康复的时光难熬,好在绘画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在情绪难熬时有了新的情感寄托。
2019年,我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23年,我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保送中央美院。读大学期间,基于自身对听障儿童的充分了解,我发起了“倾听艺术,感受声音”——美绘心“声”美育志愿服务。今年3月初,我们前往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进行调研。
美育志愿服务期间,我们设置了大型装置创作“中国龙”。这是一堂“个人创作+集体合作”的创作课程,由造型学科基础部同学前期准备并制作中国龙基础造型,首先购置尺寸为1000cm*165cm的油画框,然后将龙的动态与造型扫描打印在油画框上,龙头、龙尾采用泡沫胶、荧光粉、卡纸、丙烯、马克笔等材料制作浮雕,留下龙身中间部分。
在课程中,我们引导听障儿童放开自己的想象,在龙鳞形状的卡片上用不同材料画出不同风格类型的图案,既可以单色描绘,也可以色彩表现;在课程进行方式方面,我们采取分组形式,一共分为五个小组,不同组别的孩子们的作品对应不同龙身板块,最后由孩子们将若干不同颜色类型的卡片顺序贴在龙身位置形成鳞片。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注重鳞片的搭配方式,共同完成大型装置创作《中国龙》。在《中国龙》一课中,我认识了一位叫豪豪的孩子,他的性格十分内向孤僻。我发现他一直犹豫不决,不敢画画。一般来讲,正常孩子不一会儿就会画出一些富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图片,但他只画了一张。因为怕孩子听不清,我一字一句和他交流,才了解到这个孩子因为康复期间的成长环境相对封闭,他想象不到常规的事物长什么样子,而且还害怕自己画错,他的局促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学画的时候。
于是我逐步引导豪豪,比如画汽车。我问他:汽车怎样才能行驶?他没有说话,只是小心翼翼在卡片上画了4个车轮,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一个开端,于是我立即深入引导,比如汽车有什么形状、汽车有什么元素。一步一步指引,不知不觉间,豪豪用不同颜色的卡片画出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汽车,甚至有一辆汽车还被画上了翅膀,这幅汽车画的背景图画出了梵高星空的感觉。我想,孩童最天真的想象正是人类科技发展的灵感源泉。在展示绘画过程中,我们把豪豪的5张汽车卡片贴在了中间版块位置,豪豪向我们露出了非常难得的笑容,和我们说了一句“我喜欢画画”。这一句话令我们在场所有人动容,我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推进这份事业,惠及更多像豪豪这样的听障儿童。
我们目前开发了色彩课程、外光写生、扎染基础等课程体系。当看到孩子们因为艺术陶冶而露出纯真的笑脸时,我就明白我们的活动是有意义的。未来,我们将把系列成果进行整合研发,复制到全国各地康复中心与特教学校进行实际运用,帮助更多残障孩子找到自己的隐形翅膀。
责任编辑: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