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作为最肥沃的土壤,它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美誉。但是和大熊猫一样,黑土地也十分珍稀,一寸黑土形成需要一千年,而流失只需要一场雨、一阵风,传统的“旋地”“起垄”“镇压”等高强度耕种方式,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还会加剧黑土的流失。我们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针对这一难题,从2009年起,在吉林省梨树县“十年磨一剑”,研究出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梨树模式”。
从那时起,我就想亲眼看看这“梨树模式”是怎么守护黑土地的。今年暑假,我跟随学校实践团来到吉林梨树。
当我们与农大派驻在当地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还有当地的农民交流的时候,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老师带我们走进田间,指着那些覆盖在耕地上的秸秆告诉我们,“梨树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一”,第一个“一”是一层被子,秸秆覆盖还田就像给耕地盖上了“一层被子”,不仅能防止风刮水冲,还能保湿抗旱。等秸秆烂了,也就变成了肥料,让黑土更肥沃。
“那另一个‘一’又是什么呢?”看着我急性子的样子,已经在这里搞了aaKSsL+YjrIv+EpIVZyncw==几个月实验的师姐笑着说:“第二个‘一’是‘一把神器’,就是我们发明的免耕播种机。
免耕播种机
这个新型农机能在秸秆覆盖的情况下,在不破土的同时,一次性完成秸秆处理、播种、施肥、镇压等全套耕种环节,让农机作业次数从原来的七次减少到三次,减少了对黑土地的“打扰”和破坏。”这种颠覆性的耕作方式,对于我们学农业的学生来说,吸引力有多大就甭说了!过了两天,那神器为我们演示的时候,我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它连贯的作业,秸秆被粉碎的同时,播种、施肥也完成了。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那句,科技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这里,我们为解决黑土地退化问题交出了青春答卷:水土流失减少80%以上,增产5%至20%,节约成本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