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学典礼,校长和老师这样说

2024-11-03 00:00:00Aka
大学生 2024年10期

编者按:又是一年开学季,精彩的校园生活正在向莘莘学子们招手。在各大高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和老师们将国家召唤、人生理想、学术追求、生活哲理娓娓道来,激励同学们将“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的豪情激荡于胸,向着新目标出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突破底层技术“瓶颈”

2024年8月,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荣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在过去20多年里,他和团队一直致力于“细胞重编程”研究。在这一领域,英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均作出了诺贝尔奖级的成果。邓宏魁教授进一步发展了化学小分子技术,相比传统方法更加简便、精准、可控,极大增强了临床应用性,突破了再生医学发展中的底层技术“瓶颈”,他也被同行称作“干细胞领域的魔法师”。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

青春至美是担当

我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遍访海内外文博机构,往来不厌,奔波不倦,以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让大量古画重换新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复原、回归和留存,完成了这项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机械工程学院的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团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攻克数字化设计技术难题,研制出行业首创的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工具集,不仅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更提高了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

挑战“世界性难题”

面对一个个时代之问,同济人用奋楫笃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工程界的珠峰”港珠澳大桥、跨海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等众多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建设之中,在全球最快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国产大飞机C919、探月工程等许多国之重器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之中,都留下了同济人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身影。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毕业于同济大学铁道专业的梁文灏院士,志愿扎根祖国西部,以全新的设计思路,首创中国隧道TBM施工新技术,填补了中国铁路隧道修建史的诸多空白,解决了南疆线中天山隧道、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昆仑山海拔4600~4800米长年冻土层修筑隧道等“世界性难题”。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汪品先院士,从事海洋研究六十余载,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带领团队拼搏奋斗,积极推YCxED8Xmt4Nfb77i3VIslA==动我国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深潜科学考察“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常青院士,从事“风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面对海口骑楼老街项目,为最大限度让老街焕发新生,常青院士和他的团队扎进去一干就是13年。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立家国志作贡献

介于空、天之间的临近空间是主要军事强国激烈竞争的主战场,被称为“平流层伪卫星”的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对夺取制天权、制空权、制海权具有重大意义,但保证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是关键性技术难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毛润钥同学,入学初就立下科研志向,要以所学解决国家之所需。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和团队锚定这一目标毫不动摇,久久为功,成功研制出能够在零下90℃极端环境下长期稳定服役的高性能锂硫电池,助力“东风之眼”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久”的跨越。这一科研成果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

冷门专业也不凡

大家都特别关注自己所学专业和方向的未来前景。拿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举例,这个专业并不是一个热门专业,甚至从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都有点“冷”,但这个专业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地球物理勘探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一步,相当于给地球做一个CT,项目的原始数据甚至达到PB级,需要超强的大型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撑,算力和算法要求都非常高。我们国家计算能力最强的三大计算机集群,其中一个就是石油系统。在上半年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中,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们研发的GeoEast软件,经过20年迭代升级,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主流物探软件之一,铸就了物探中国“芯”。

(中国石油大学校长金衍)

“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

南开校训中的“日新月异”深刻体现了南开大学的价值取向。在此精神指引下,杨石先、何炳林等老一辈科学家投身自立自强的农药化学、离子交换树脂等研究,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原子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周其林院士深耕不对称催化领域20年,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一系列研究成果应用于问天实验舱、泛终端芯片、动力电池、微操作机器人系统等关键行业和前沿技术领域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

科技创新需要鉴赏力和想象力

1958年,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这里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开拓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

鼻咽癌治疗的科研突破

30多年前,我之所以选取鼻咽癌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当时鼻咽癌的医疗条件有限,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我见过太多家破人亡的悲剧,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因为这个念想,我这几十年里就坚持做这一件事,从鼻咽癌的治疗到康复,研究出一系列的治疗方案。一系列研究的积累,让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中国在世界鼻咽癌领域的话语权也与日俱增。这当中,就是“热爱”和“责任”支持着我一路前行。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教授马骏)

人工智能助力大学变革

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引领的传媒业大融合、大变革的关键时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传播机制、教育形态和生活方式,智能传播时代的序幕已经开启。今天,当我们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诸多惊喜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类主体地位、存在价值被撼动的可能。

当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精准预知它的演进趋势。但可以确定的是,作为构建传媒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的赋能让传媒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学校已经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正在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到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中,注入到每一个中传人的血脉里。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正走向一个新时代,我举4个例子:

一是合成生物学。如今,科学家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可以模仿绿色植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绿色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没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合成生物学就可以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未来,科技的巨大变革使得我们不再或者不再更多依靠土地来生产粮食。

二是细胞培养肉。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人们对蛋白质摄入的需要日益增加。未来,我们可能实现在实验室“种肉”,细胞培养肉可能代替传统畜牧业。科学家通过对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使其生成鸡肉、牛肉、猪肉、羊肉等。当前的实验结果表明,肉的品质、风味可堪比天然肉。

三是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过去1万年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我们现在用一年就能实现。经过定点的基因编辑,可以产生人类需要的各类动物、植物,包括改造用于器官移植的猪的基因。世界各国已经把基因编辑技术列为竞争性、突破性的前沿技术。

四是无人农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部分区域实现了无人化作业,所以无人农场不是梦想,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在GPS、北斗导航、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水稻农场、养鸡企业等都能实现无人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智能农机装备、传感器技术、大模型以及决策网络系统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当已有范式成为限制创新的制约因素,科学本身会酝酿和产生科学革命。这昭示了科技进步并非线性,而是螺旋式上升。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在人机协同的学习中探索未知

随着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能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崛起。科学智能这一全新的科研范式,为人类开辟出广袤的创新海洋。过去,科学家需要4到5年才能大致弄清楚一种蛋白质结构,如今人工智能一年内就能预测超过100万个物种的2.14亿种蛋白质,大幅缩短了新型药物的研发周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席卷千行百业,教育也在不断被重新认识和再定义。今后,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为主的二元主体关系,将逐渐被“教师、学生、人工智能”多元主体交互关系所取代。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尝试借助讯飞星火、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软件解决学习或科研中的问题。可以预见,教育领域专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工具将成为同学们的智能助教、智能学伴,帮助你们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弹性化的学习,释放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拓展知识疆域、探索未至之境。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

一百多种人工智能课程

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是如此美丽,如此清晰,但是在实施W8CP3gbzCnjhKRXro4eGIuSeFVFJBO/k5q6ltJAGVvw=时却一团糟。后来,我明白了,人工智能除了要有理论,还要有实践。我上学时,就做过一种很美的贝叶斯算法,里面有很美的方程式,如果要在人工智能测试会议上演示,要修改无数遍,出错无数遍,简直要让人崩溃。一直到黎明时分,人们才意识到,问题本身所存在的最细微的错误,都是由于数学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在理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找到,并加以解决。

之后,我们在阿里云构建了一套基于PAI的人工智能平台,将模式参数由原来的百万量级提升到一亿量级,其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实际计算集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计算单元失效,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人工智能理论算法进行改进,使其具备接受错误、自动修复、顺利收敛到最优解的能力。我们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PAI平台随即被应用于集团的100多个企业系统中,并在当年获得了首届阿里技术奖,同时还进行了升级,以应对万卡量级(指算力量级与万张GPU显卡等效)的模型训练。

现在复旦有一百多种人工智能课程,文理医三科都可以来学,打出第一条程序后你就会发现,你有了一个很厉害的研究插件,可以更方便地利用数据,检验理论,甚至是探究一些新的科学问题。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和工业研究中心主任邱源)

争取不被AI取代

在AI时代,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将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相对稀缺的人才,争取不被AI取代。在这方面,我们外语专业的学生有优势,我们具备更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

最近我们刚刚完成了一项关于中国外语人才需求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全国用人单位1800多份问卷的结果显示,对于外语人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首先是外语专业能力,其次就是职业素养,外语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主任刘永厚)

学习人工智能,不容易被忽悠

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科学,现在它也在变革科学,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正加速科研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还将加速普惠型智能社会进程,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带来变革性影响。

一方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从“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从“蛮力”人工智能向“灵巧”人工智能转变。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同学们,尤其是法学院的同学们,请想一想,机器人是否能伤害人类个体?机器人是否影响结婚意愿?如何应对算法的偏见?

人工智能不能万能,还有很多不能,但在人工智能广泛渗透、智能化时代扑面而来的今天,你不学习、不了解、不拥抱人工智能,这是万万不能的。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

砥砺品格以担重任

与科研伙伴同心同德

著名科学家、清华校友陆士嘉教授矢志爱国报国,一生倾心育人、潜心研究,从不计较名利。她在赴德国留学前夕目睹了祖国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决定学习航空科技,师从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教授。学成回国后,她曾在清华航空系任教,并积极参与创建北京航空学院。陆士嘉教授以崇高的风范和卓越的才华,为祖国培养了大批航空工业科技人才。

清华校歌里有两句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这些无不是众多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精诚合作的结果。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

“自己教育自己”

中大老校长许崇清先生曾指出:“一个大学的学生,能够有批判的能力,由这种能力去研究学问,才配作大学的学生。不是这样,只会听讲笔记,便以为所得是永久不变的。这是大错了;所以‘自己教育自己’是一定必要的。”

我校药学院2024届博士生丁文同学,勤学善思,专注科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重要期刊《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简称JMC)等发表SCI论文7篇,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免疫治疗小分子化合物,实现了新药研发的突破,并组建创业团队,努力将实验室的发现应用于实践中,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创造潜力。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

自己跟自己“卷”

先跟大家分享一件大事与一件小事。大事就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尚君教授在今年8月推出了《唐五代诗全编》一书,这部以他一人之力、积40余年之功、有着1800万字的唐诗文献集成性巨著,一经推出,立刻好评如潮。

小事也与《唐五代诗全编》编撰有关。差不多10年前,陈尚君先生、刘永翔先生在华师大小聚,聚会大约在晚8点结束,陈尚君先生说他9点左右到家后,至少还能再工作一个半小时,我当时就被尚君先生如此投入的治学状态给震撼了,可能我晚上回去也会翻翻书,或是回回电邮,但完全没有陈教授那样精算到将这几个小时如何充分利用的想法,要知道陈教授在当时已经是圈内数一数二的大学者了,还在如此争分夺秒地从事学术研究,陈教授的这一状态让我想起当下一个词——“卷”。

“卷”好像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我们要看是如何的“卷”法。换言之,是跟别人“卷”,还是跟自己“卷”。对于同学而言,尽管仍面临从绩点排名到科研成果发表等各种的“卷”,但大家已没有高考那样的巨大压力了。所以,同学间的那种“卷”大抵可以弱化。取而代之的,应当是自己跟自己的“卷”,我以为孔孟之道中的“为己之学”,就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的“卷”,同时,这种“卷”法中还有一个悬鹄甚高的目标——“日日新”,也就是说今日之我要超越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又要超越今日之我。这其实是一种相当严苛的“卷”法。因此,我以为,陈尚君先生这部巨著《唐五代诗全编》的完成就是他跟自己“卷”了40年的一个明证。在此,我将这种跟自己的“卷”法称为“不卷卷之”,“不卷”是指同学间不必过多攀比,“卷之”则是自己跟自己比而力求“日日新”。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如陈尚君教授一样跟自己“卷”上数10年,还有什么不能成功之事呢?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小明)

和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我在博士毕业之际,毅然决然地回国,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为国家贡献我的所知所学。4年前的今天,我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立志将个人的奋斗与学校战略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在过去的2年内,我们利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跨界实现突破,可以让摄像头即使在恶劣拍摄环境下也能看得更清看得更远。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在外的游子,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家的方向,平平安安地回家。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重大的原创性技术突破、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将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现实。希望你们不畏艰险,直面挑战,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人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助理教授孟澄)

全球视角布局新质生产力

创新动力的三个层次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蹴而就、功德圆满的创新。“从0到1”的突破,不过是长期积累后的蜕变;“从1到10”的应用,仍然离不开千百次的试错和改进。创新的关键,在于持续创新的努力。再新质的生产力,不发展一定会落后;再热门的专业,不更新总会被淘汰。大至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小到每个学科、每位师生,都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校友把创新的动力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兴趣是大脑对探索未知的奖励,通过分泌多巴胺和产生α波让我们感到愉悦;第二层,如果兴趣消退,仍能持续研究,便上升为志趣;最高的境界是有趣,成为创造力充沛的人。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

科技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

如今,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席卷全球,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颠覆性科技成果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锻造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并产生重大影响,“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引领真空管道超高速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准环对称仿星器”填补国内先进受控核聚变研究领域空白,一系列原创性、颠覆性前沿科技成果正在西南交大生根发芽。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闫学东)

积攒平视世界的实力

今年夏季奥运会期间,一则报道让我印象深刻,当中提到“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平视世界的自信让人赞叹”。在这次奥运会上,包括刘虹、黄博凯两位华工人在内的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他们扛起家国重任,自信平视世界的姿态成为最闪耀的风景。

平视世界是要有实力的,基础在于知识的积累。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秉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理念,着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你们可以在智慧教室、现代书院、一流图书馆、先进实验室学习专业基础,强化知识深度,也可以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学校学习专业+AI、拓宽课程+AI、参与创新+AI,扩大专业视野,拓展知识宽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层出不穷,广东已谋划6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