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2024年园区行主题日活动的第三站,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的近50名师生变身“园区体验官”,走进小喇叭胡同、赵锥子胡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等地,近距离感受北京天桥演艺区的魅力。同时,活动在北京天桥演艺区设置了实习岗位,让同学们在游园、实习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
2024年8月30日,我随“‘京’彩文化·青春绽放”园区行活动的导师和同学一起来到天桥演艺区,实地调研园区发展与产业融合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我将对北京天桥演艺区的发展策略升级的观察归纳为区域面积及运营、艺术内容创生与演出活动、面向观众的体验与服务以及街区总体打造全天候消费场景这四个方面。
区域面积及运营升级
最早的天桥概貌已不可考,史料记载中,天桥是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三梁四栏,东西两侧各五根栏柱,柱顶雕莲花骨朵形,桥孔两侧券洞上各饰石雕镇水兽。桥长约8米,宽约5米。桥面铺石板,以腰铁固连。据说桥身很高,由桥南向北看,看不见正阳门;由桥北向南看,看不见永定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改青石板路为碎石子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石桥,桥洞用土填平。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天桥的桥身被修平,保留了石栏杆。1934年,北平市政府拓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天桥两旁的石栏杆被全部拆除。至此,昔日的“天子之桥”完全消失,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保留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天桥地区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经过不断修改完善,2012年9月完成了“北京天桥演艺区区域规划”,天桥演艺区规划占地2.0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成为首都演艺的核心区。
如今的天桥演艺区,引入PPP模式进行公私合营形式的建设管理,并通过成立天桥演艺联盟、腾退老旧平房进行空间整合,优化形成高密度的品牌集聚效应。在文化空间的资源上,演艺区内不仅包含天桥艺术中心(含一个1600座的综合性大剧场、一个1000座的中剧场、一个400座的小剧场和一个300座的多功能剧场)、天桥剧场等现代化剧场,还包括天桥杂技剧场、梨园剧场、德云社、湖广会馆等传统剧场,以及多处由旧厂房改造的小剧场。
艺术内容创生与演出活动升级
古老而蕴藉的天桥也是一座文化之桥。早先的天桥一带一度以碧水沟河、氤氲烟柳的景致而成为文人雅士的流连佳处。清初实行民族分居政策,大量的官宦士子居住在南城,进一步增添了天桥一带的人文底蕴,不断陶铸着天桥的人文面貌。天桥是北京诸般艺人的汇聚之地。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相继在天桥卖艺的京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界艺人多达五六百人,各有师承,各有特色,各负绝技。他们学艺在天桥,卖艺在天桥,传艺在天桥。正是有了这些艺人,北京的民间艺术才得以发祥于此,繁荣于此。
从本科开始,音乐产业集聚区便成为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聚集区是为促进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发展而设立的。我曾经以天桥演艺区和天桥艺术中心为案例研究其集聚效应所带来的演艺资源整合以及多元化产业布局发展策略。天桥地区在传承相声、评书、杂技等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引进音乐剧、话剧、芭蕾等现代艺术形式,并依托音乐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成为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文化艺术中心。对比同类型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成都“东郊记忆”园区,我发现天桥演艺区与“东郊记忆”园区的发展历程与规划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两地都聚焦全天候复合型的业态规划、“文商旅”的融合发展,是成为两个产业集聚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桥演艺区现有作品大多通过注重原始创作、引进品牌剧目以及各院团跨界创新三个途径来进行演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推出“音乐剧梦工厂、时光印记、都市节拍、天桥艺聚、精彩中国、夏日狂欢、音乐无界、前沿经典”八大艺术系列,不仅引进世界音乐剧经典剧目,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不仅有年轻人喜欢的都市流行文化,同时覆盖了适合家庭的儿童剧目、老人喜爱的戏曲舞蹈等表演形式。
天桥演艺区通过项目合作、院团联手、资源共享等,加快推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天桥演艺区聚集了各色剧院剧场,在演艺形式上,音乐剧、戏剧、儿童剧、京剧、杂技、皮影、相声等多样演艺形式聚集,形成了天桥演艺区不同于其他单体剧场的一大特色。演艺区也打造了新年展演季、华人春天艺术节、老舍戏剧节、百年风华耀初心等品牌艺术节。通过剧场开放的形式,天桥演艺区推出了“诗意生活节”“酒旗戏鼓天桥市”“中轴线夜天桥”等多种主题开放日,以及国际戏剧、音乐剧展演等活动。
观众体验服务升级
从氤氲着人间烟火气的胡同出发,到走进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一座石刻天桥模型映入眼帘,让我瞬间沉浸在天桥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卷《旧京天桥一览图》中的市井百态、古时的交通工具、打把式卖艺的场景生动逼真。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天桥地区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市井娱乐中心。
如今,为了营造更加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北京天桥演艺区还在优化观演环境。剧场内部设计注重细节与氛围的营造,通过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增强演出的视听效果,“作为专业的、综合性的剧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现代化的剧场设施可以满足多种演出形式的上演条件,在硬件上成为演艺区的基础。”
在与观众的互动体验上,天桥演艺区定期举办了“幕后探秘”活动,邀请观众走进剧场后台,了解演出的制作过程、演员的排练情况等幕后故事。天桥艺术中心打造的新空间剧场项目《猫神在故宫》,通过活化利用剧场公共空间,创新演艺内容,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演体验。这些新空间剧场项目不仅打破了传统剧场观演的界限,还让观众能够在更多层面上与演员和舞台进行互动。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还开设了天桥艺术文创商店,产品分为“剧·有品”“剧·有料”“剧·有趣”“剧·有益”四大板块,涵盖原创衍生品、剧目衍生品、艺术文创、童趣设计、戏剧书籍等相关艺术衍生品,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艺术品的收藏需求,还成了传播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消费场景升级至全天候打造
2011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天桥传统特色文化演艺区”,天桥演艺区的建设也纳入北京市西城区“一核、一带、多园区”的整体空间发展布局,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作为园区的起步区,承担着园区发展的核心作用。
如今,北京天桥演艺区做出整体规划和决策,天桥剧场和天桥艺术中心不断改造升级,天桥街区的腾退更新工作也在胡同的新貌中见到了实效。
整合文化、商业和旅游产业链资源,打造更加多层次的ew53jHc7HuiK+Q4BDAsJ2/6hKnF1HVVoXG5Ldj3wNAM=艺术空间,构建演艺艺术新消费体验场景,是天桥演艺区以及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自2016年起,天桥艺术中心连续五年被评为北京“十大文化消费地标”,2021年10月,天桥演艺区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天桥演艺区通过合理的演艺产业规划布局促进了夜间文旅消费增量,被天桥艺术中心吸引而来的大批观众为整个天桥演艺区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作为综合艺术空间,也给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美食种类和多种消费选择。比如,新空间剧场的《猫神在故宫》,在演出之余,还在艺术中心的每层都设置了猫神装置、手工坊、喵的下午茶等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实现了文化消费的全链条打造。除此之外,设置在艺术中心内部的寿司店、西班牙餐厅,还有步行十分钟就可到达的湘菜馆、烤鸭店、烧烤店以及老北京风味的卤煮早点商铺、烧饼店等,都优化了游客的参观旅行体验,创造了更多消费可能。
北京天桥演艺区提出“十二小时开放”的运营理念,让演艺区的休闲活动也各有特色。在天桥演艺区,游客可以到胡同里的音乐剧迷老板开的咖啡店里体验满满的文艺感,午后在咖啡店、文创店打卡后,到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观演结束后不仅能够在市民广场上散步约会,还可以前往园区内商业街区吃夜宵、逛商铺。
同样的游览场景也出现在成都的“东郊记忆”园区,在“东郊记忆”,除了艺术创意工作室、展览、艺术中心等设施,电影院、餐饮、创意小店的业态分布已经占到50%的比重。在文化场景中,不仅有常年举办的演唱会、川剧和街舞表演等活动,还有世界顶级的数字艺术展和全国首家汉服主题艺术空间。在商业配套中,目前已超过200位艺术家和150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艺术区,如完美世界、字节跳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2023年文创产业增加值接近30亿元。而亚朵、全季等酒店品牌的入驻,让游客有了全天候的消费场景。
这样的规划布局不仅更加贴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丰富了大众的休闲活动,更能辐射到周边商圈,打造包括吃、住、玩一条龙的产业集聚区,深化了“新消费”的场景布局和“文商旅”的融合发展理念。
如今,作为北京文化地标的天桥通过升级改造,已成为新的演艺新地标,繁荣的演艺产业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园区的标志性元素。演艺区内各个剧院剧场及文化空间依托演艺区的集聚效应,获取更多的演艺资源;演艺区也利用剧场丰富的空间资源,进一步拓展演艺区的市场受众,满足游客、观众的娱乐需求。从艺术管理专业的视角出发,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形成机制、运作模式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此次调研让我加深了对文化产业集群的认知,更了解了从“天桥”到“天桥演艺区”的升级之道。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