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兰大这样干!

2024-11-03 00:00:00王梓涵李晖黄芮博
大学生 2024年10期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兰州大学(简称“兰大”)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催化剂”,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2023年,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绿色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申报的“基于天然缪子的智慧系统赋能大遗址保护”方案,荣登“探元计划2023”TOP20创新技术应用大奖榜单。缪子是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具有穿透能力强、天然无污染等显著特点。团队突破缪子应用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可产业化的缪子成像系统,成功将其应用于大型文物遗址的无损检测及内部密度结构成像。我国许多重要遗址都存在着遗址亟须检测与遗址本体不可损伤的矛盾,团队有效地解决了文保系统这一长期痛点,为绿色、环保、安全地进行文物遗址的勘测保护提供了“兰大方案”。

新质生产力培育是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布局,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稀土资源是全球竞争的关键矿产资源,推动我国从稀土大国迈向稀土强国,技术创新是关键。兰大化学化工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研人员服务国家稀土行业发展,与北方稀土、中国稀土、虔东稀土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布局新赛道,增加产业含“新”量。

以“芯”创“新”,开创科研重大进步。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李发弟教授团队率先将7个国内外特色肉羊品种引入西北干旱绿洲区和高寒牧区,完成兰大“华羊芯”全面测试及量产工作,历时10余年累计扩繁50余万只,推广生产杂种羊1000多万只,实现我国在绵羊基因组育种领域比肩国际同行的重大突破。

药学院胡芳弟教授团队聚焦生命健康领域,针对甘肃大宗道地中药如党参等种质混乱、种植及加工技术落后、核心功效不清、功能因子不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产—加工—研究—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产业共性以及关键技术攻关、大宗药材核心功效药效物质及作用、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全面助力甘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建设党参标准化种植基地14.56万亩,极大地促进了甘肃党参主产区中药产业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向云教授团队聚焦作物育种科学前沿和全球气候变化,针对散粉期高温制约我国玉米生产和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高温影响玉米花粉活力的分子机理不清楚,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热玉米种质和功能基因匮乏等科学难题,综合利用正向遗传学筛选玉米突变体库、多组学挖掘耐热基因等手段,成功获得20多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玉米花粉耐热基因和种质资源,为解决生殖期高温限制玉米高产难题提供了新种源和新途径。此外,该团队还通过遗传杂交和生物育种等手段,定向改良了现有优良自交系花粉的耐热能力,创制了多个具有显著抗热能力的玉米新种质和新品种,为实现我国种业自立自强贡献了力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安平领衔的异步电路与系统团队,设计并成功流片(即像流水线一样通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制造芯片)120颗名为LZU_GERM的芯片。该芯片采用40纳米工艺制程,在每颗仅有96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共集成了3.5亿晶体管和1512个CPU,且每颗芯片的功耗仅有98毫瓦。这些芯片在2021年4月底完成设计,并于2022年5月成功回片(即在芯片制造或封装的过程中,对未使用的芯片进行处理,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攻坚“卡脖子”难题,面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和晶圆制备等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做好科研的同时反哺教学,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结合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

未来,兰大将持续完善优化科研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对接行业头部企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让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等创新要素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充分涌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持续展现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