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北疆大地 “草原明珠”放光芒

2024-11-03 00:00:00丁莉莎
大学生 2024年10期

2019年7月16日上午,呼和浩特细雨蒙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简称“内大”)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嘱托内大“要在开放中办学、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深情的嘱托,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内大各族师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这所历史悠久的北疆学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5年来,内大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服务内蒙古自治区两件大事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强区建设、内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时代答卷。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内大创建于1957年,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内大图书馆与学校同步创立,以蒙古学和生命科学为藏书重点,是我国最大的蒙古学学科蒙古文图书收藏中心、蒙古文图书数字化中心,是闻名世界的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在图书馆四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蒙古文古籍展阅室,察看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成果图书展示。这是一座67岁的“藏宝阁”,里面共收藏2000多种珍贵的古籍文献,记载了蒙古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讲解,不时驻足端详。他饶有兴趣地翻阅了《契丹小字研究》等书籍,认真询问了契丹文的破译研究情况和回鹘体蒙古文字的拼写方法。

辽亡金兴,契丹文字(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渐绝于世,成了不为人们所识的死文字。1922年,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了契丹小字《辽兴宗皇帝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失传数百年的契丹文字重见天日,解读它对于研究和补正辽史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蒙古语言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清格尔泰任组长,内大蒙文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了“契丹文字研究小组”,联合攻关契丹文字。研究成果《契丹小字研究》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985年以专著形式出版,既广泛搜集了资料,又积极吸纳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整理的契丹文墓志大字总数约1700字,小字约400字,其中拟读132字,译解338词,完成了资料整理与解读方面之集大成。

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内大图书馆彰显“藏宝阁”气质。其镇馆之宝——1720年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尔经》,是研究佛学、哲学、语言、文学、医学、天文、艺术、翻译学、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被称为蒙古文的百科全书。甘珠尔是“ganjuur”的音译,意为“佛语”。内大图书馆藏版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版本。近年来,内大图书馆持续对古籍文献展开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开通国内高校首家蒙古文数字图书馆,《甘珠尔经》实现了全文数字化。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他曾强调:“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2018年两会期间,他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要“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一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内大不断积聚力量深挖历史积淀、发展潜力,擦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底色。学校深入开展蒙古文古籍和北方民族出土文献等整理研究,搜集、购置蒙古文古籍文献260部、蒙藏文古籍文献400多卷,整理出版托忒文《西游记》等古籍文献,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从民间征集契丹小字和汉字碑刻文献18通。6部蒙古文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馆藏国家级文物达7部。学校增设“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成立文献学系,招收中期蒙古语及北方民族古文字方向研究生,致力于北方民族古籍文献研究。2019年以来,在蒙古文古籍文献研究方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著20部。

大事、喜事接二连三:国家四部委共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通过周期考核,正式进入第二轮建设期;“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重磅发布,内大建成目前国内外数字化存储蒙古文古籍文献最多、检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古籍资源库;“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揭牌,立足多语种古籍、档案文献资料和语文学研究,探究中华民族古典文明实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内大构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还在全区率先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有机融入本科生思政课。打造“石榴籽育人工程”品牌项目,组建“亮丽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节及系列文化体验式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旗帜·领航”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中,通过以项目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整个教学与科研过程中。

转轴拨弦,轻拢慢捻“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成员白冰演奏了一首红色革命乐曲《南泥湾》。伴随悠扬婉转的旋律,300多名师生重温了革命战争年代南泥湾大生产那段艰苦而又光辉的岁月

“学生理论轻骑兵”的组建与推进,是内大将理论宣传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实践探索,这支宣讲团通过诗歌朗诵、微课堂、故事分享等形式,让新时代党的理论光芒照耀在青春旗帜上。

同时,学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大力推进7个课程思政示范学院、26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全覆盖、全类型、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心、深深扎根。

“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伴随着张舒然同学的一首激情歌曲,牧西叶乐同学翩然起舞这是内大蒙古学学院举办的“安纳尔·安达”青年成长沙龙活动中的一幕,表演者正是一组结对子的“好安达”。

“在学习蒙古语过程中,我有不会的问题就去请教牧西叶乐,她总是耐心解答。我们还一起过中秋节、参加社团活动”提起和牧西叶乐交往的点滴,张舒然觉得很温馨。

2021年9月,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首次开设蒙古语言文学班。刚一入学,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25名同学就在学院安排下与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班组成“安纳尔·安达”结对子班级。

“安纳尔·安达”的意思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好朋友”,“安纳尔·安达”多民族学生互嵌式成长社区育人项目的蓬勃生长,是内大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师生一起成长进步、共同团结奋斗的鲜活见证。

在温暖友爱的校园大家庭里,各族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把青春华章写在强国建设的北疆大地上

考察当天,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来到图书馆三楼阅览室,看望暑期留校的大学生。看到总书记走进来,全场沸腾,大家都聚拢到总书记身边。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和学生们打招呼,询问学习生活情况。他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时至今日,谈及见到总书记的经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乌日娜依旧心潮澎湃,她指着一张照片激动地说:“总书记身旁这个穿粉色衣服的就是我。”

当时的乌日娜正在读大四,“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在面临抉择时,她想起总书记的叮嘱。在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后,她决定休学一年,加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队伍,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2020年7月,乌日娜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六中学支教。支教期间,她主要负责初中语文的课程教学,同时担任诗社社长,协助支教学校成功获评“中华诗教示范学校”。

回到内大后,乌日娜在报考研究生专业时,原本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她改报了民族学专业。达斡尔族的乌日娜想在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她说:“我要做一颗忠心向党、守望相助的石榴籽,助推中华民族大家庭百花齐开。如果总书记再来内蒙古,我想告诉总书记——我把您说的话都记下来了,也在努力将您的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

和乌日娜一样,内大各族师生深深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秉承“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瞄准基层需求服务社会,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把论文书写在广袤大地上。

一枚小巧精致的“芯片”,却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上起到大作用——它能识别出蒙古羊是否携带高繁力基因,准确率高达90%以上。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牧场,内大生命科学学院佟彬教授团队正在进行胚胎移植工作,扩繁携带高繁力基因的蒙古羊种群。

作为我国三大绵羊群体之一,蒙古羊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草原肉羊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意义重大。然而,蒙古羊系绵羊大多是单胎为主的品种,繁殖力低这个“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以来,佟彬团队与锡林郭勒盟各级政府和企业联合攻关,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款蒙古羊系绵羊繁殖力检测低密度SNP基因芯片,并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白音锡勒牧场等6个旗县共检测蒙古羊15000余只,组建了高繁多胎蒙古羊核心群2000余只,为高繁多胎蒙古羊新品系培育奠定了基础。

现在,随着核心群组建完成,高繁多胎蒙古羊新品系培育与推广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佟彬说:“我们力争在今年将携带高繁多胎基因蒙古羊数量翻倍,达到3000只以上,把携带高繁多胎基因的种公羊尽快推广到广大农牧区,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添砖加瓦。”

“内蒙古大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该站也是教育部野外台站,欢迎兄弟院所来台站合作开展定位研究。”2023年11月,内大生态与环境学院王立新教授的一条朋友圈消息,引来大量关注和点赞。

从2009年的内大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到2019年升级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再到进入“国家队”,内大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研究团队驻扎锡林郭勒草原,围绕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态学、草学前沿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长期监测与定位研究,为保障草原生态安全、保育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碳平衡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锡林郭勒草原作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在保障生态安全、保育生物多样性、减排固碳维持区域碳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原发生大面积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近5年,我们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经费超3000万元。依托研究站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获省部级奖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4项。”该站站长徐柱文教授说,研究人员在草原退化诊断国家标准制定、《草原法》修订、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地生态系统)制定、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示范区建设、内蒙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牧区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咨询和规划工作,为助力生态保护监测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徐柱文又补充说:“我们驻站工作的硕博士研究生每年生长季要在野外观测研究站开展5个月的科学研究,他们在实践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将所学运用到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更加能体会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这样有助于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接下来,依托研究站,内大计划通过校地合作建设草地生态盟校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政府决策、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和草牧业经济发展,为助力自治区完成好五大任务添薪加柴。

近年来,内大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赵宇龙作为主要研究者,创新研发“山羊肠道类器官培养基”并完成技术转化,这是2018年以来内大首次以学生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转化。赵宇龙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内大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深入羊场一线,饲喂、治疗、接生、胚胎移植,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山羊消化道疾病问题,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实验,研发出适应一线生产的解决方案。

内大党委副书记、校长武利民表示,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中心工作与教育强国战略谋划工程、与自治区两件大事强连接、真融合,聚焦增强师生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创新能力,构建“1+N+X”立体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获批自治区唯一一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开展文理工专业交叉融合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着重加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菁英学者”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布局打造多位院士和人文社科学部委员领衔的高能级研究院,引育越来越多的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建立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促进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增强学科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产出了一批符合自治区战略定位需求的科研成果,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谱写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奋进篇章

考察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内大图书馆观看了以“草原明珠、北疆风华”为主题的校史展板。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述说着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曾经走过的光辉历程,也见证着这所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倾力援建、被自治区各族人民誉为“草原明珠”的北疆学府,在新时期如何肩负重托、策马扬鞭,开拓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建设之路。

讲到内大校史,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内大创办之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乌兰夫兼任首任校长。担任校长的12年间,乌兰夫给内大提出了“双重任务”的基本办学方针:一方面与兄弟院校一样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和培养民族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说:“内蒙古大学,我也是慕名而来,这是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学起点高,师资队伍来自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内蒙古大学首任校长乌兰夫同志是自治区的主席、书记,也是国家领导人,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和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内大建设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建设等工作情pz0YXtbTBLocpHy0kDDO2w==况汇报,并对内大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以及面向自治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

当听到时任内大党委书记的朱炳文介绍“我们的办学目标是要把内蒙古大学建设成为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时,总书记表示,这个办学定位是对的。

建校67年来,内大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肩负“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责任担当,秉承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办学定位,走出一条“构筑高峰、振兴理科、提升文科、做强工科、拓展交叉”的学科建设新路,学校办学实力和综合水平实现大幅跃升。

——促进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构建协调可持续、雁阵式布局的一流学科体系。以生物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打造学科高峰,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以生态学、民族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以数理化、文史哲、经管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纪检监察学科等为基础,夯实学科根基,持续提升基础学科实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化学材料等领域为突破,全面升级改造、做强做精工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2019年以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12个增加到13个,博士后流动站从7个增加到9个。

——人才为本,厚植“近悦远来”沃土,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80后”博士生导师王春燕,于2017年4月与“骏马计划”结缘。来到内大后,她迅速创建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核酸纳米组装、核酸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以来,以引育高端人才为目的,以年薪制与聘期考核为主要特征的“骏马计划”,吸引多名优秀青年英才加入内大。其中,率先实施“骏马计划”、引进15名人才的化学学科发展迅速,聚焦稀土、石墨(烯)、煤炭等草原矿产资源的材料设计制备、高效清洁利用等关键技术,在化学和材料学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学术成果影响力接近国际前1%。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科需求和人才市场竞争程度,分学科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和相关待遇,对不同学科的人才引进工作采取差异化政策和措施,建立靶向性强的人才培育机制。直面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的短板,通过聘任制、双聘制等积极有效灵活的方式,引进两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端人才。不断完善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政策,通过系统培养和能力提升计划,健全教师学术交流体系,强化教师学术共同体建设,助力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结构实现“从以硕士为主到以博士为主”“从优秀博士到高端人才”的历史性转变。

计算机学院教授飞龙是内大一手培养起来的蒙古族青年教师,也是内大蒙古文信息处理研究第三代接力者。他带领团队主持实施的“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建成存储数字化蒙古文古籍文献最多、检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蒙古文古籍文献资源库,为蒙古文古籍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开放办学上步履不停,充分发挥“部区合建”四方联动机制作用,同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的对口合作取得累累硕果,“多帮一”“组团式”的支持格局已经形成并日益显现带动作用。成立由19位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组成的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智囊团、思想库和参谋部。与国(境)外的1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决策咨询等智力支持,培养熟悉蒙俄等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人文地理的专业人才,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产业合作。

——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重点领域集中攻关,形成“立足学术前沿,突出需求导向”的生动实践,涌现出一批具有“内大特色”、面向产业需求的重大创新技术和成果。重点打造以赵东元、金力、张涌3位院士领衔的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等集成攻关大平台,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产业重大需求;以学科群为基础,整合优势学科资源,组建跨区域、跨学校和跨学科的富有创新活力的交叉学科队伍,形成草原家畜与牧草表型组学创新团队、草地生态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创新团队。

李光鹏教授团队成功培育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李喜和教授团队研制了奶牛性控X冷冻精液高效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评价“该成果技术应用水平和推广规模居国际领先”;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负责人刘永斌教授通过羊种业大数据系统推动联合育种,献力国家种业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刘东军教授团队开展阿尔巴斯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系统建立优化了多种细胞遗传资源保存方法及繁育体系,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祁智教授团队完成8亿亩天然草原土壤采集和测试工作,建立起自治区天然草原土壤库,绘制出草原20种矿质元素含量分布图,为恢复草原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依据;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选育3个马铃薯新品种,填补了我国马铃薯模式研究材料方面的空白,为马铃薯突变体创制和重要农艺基因发掘提供支撑一个个新坐标勾勒出内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上扬曲线: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建设、成效显著,新增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最新排名榜上,内大从2023年的137名上升到2024年的117名,提升20个位次;在自然指数中国大学排名榜上,内大从2023年的153名上升到2024年的101名,提升52个位次。

考察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走出图书馆,与道路两旁欢送的师生亲切握手,大家激动欢呼:“总书记好!”“总书记再见!”“总书记再来!”千余名师生目送总书记的车缓缓驶出校园,总书记特意打开车窗,微笑着与大家挥手道别。人群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内蒙古大学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一定要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这是总书记对内大的深情嘱托。殷殷嘱托,重若千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大各族师生将继续秉持“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意气风发、砥砺奋进,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一起守护好北疆大地这片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亮丽风景线!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