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中职计算机课堂创新性学习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讲述了创新的含义,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堂创新性学习设计的步骤。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创新性学习
当今社会,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突显。创新性学习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
一、创新的定义
创新,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有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到的见解。创新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技能。这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观点、尝试新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创新性学习的设计
中职计算机课堂创新性学习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兼顾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得出创新性学习的整体方案。
创新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之处,除了基本理念和学习目标之外,主要还体现在其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创新性学习设计如何体现其特色、适合计算机学科实践的要求,成为创新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鉴于创新性学习的内涵,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其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步骤如下。[1]
(一)分析学情,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有的放矢,教师罗列出学习目标、内容、学习对象的特点,明确创新性学习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然后再进一步确定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关,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适当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方法,设计具有实践意义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例如,设计一个应用程序解决校园内的实际问题,如成绩管理系统、智能打卡系统等。
(二)明确问题。根据整体设计,确定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考虑与以往知识点的关联度,以便学生运用知识点迁移来解决问题。其次,题目要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再次,学生自主选择和老师指导相结合。最后,问题要有实际意义,计算机的学科特点是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生活化,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创新性学习注重实践,通过项目、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三)团队合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创新性学习通常需要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或团队挑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分享想法和协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可划分学习小组,给予任务之前确立分组。让小组成员各尽其责,减少不必要的内部消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课上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模拟一些编程挑战赛、网页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可以设立不同难度级别的挑战题目,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同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2]
(四)自主探索。创新性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并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与研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探究。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索可以促进创新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创新性学习强调持续改进和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失败、学习再尝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
(五)技术支持。技术支持设计主要在于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资源帮助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提前布局,哪个问题适合用哪种方法去解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音频资料,还可以是视频资料。除课本外,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助学小视频,另外,提供一些专业性强的计算机教学网站也可以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应在创新性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指导,以采取多样的操作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渠道,提取相关知识技能点,并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遇到无法独立攻克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支持,比如微信、技术交流群、电子邮件等。
(六)评价设计。在创新学习过程中,及时给学生反馈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通过评价机制,学生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及时反思,调整方向。评价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计算机课程不仅仅是学知识,做题,还要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学习不能光盯着结果看,要关注过程。解决问题的时间、方法、效率等,都要综合评价。[3]
以上是中职计算机课堂创新性学习设计的全部步骤,这些基本步骤为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依据。但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借鉴这些基本的步骤,根据教材的设计、学生现阶段的水平开展,以便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冉.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性学习的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4(2):2.
[2]刘智运.创新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3):1-5.
[3]徐英俊.职教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