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应加强政策研究创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放大消费领域的“长板”,进而为实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次前移”的目标,增添胜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使得地方在扩大消费中获得更多实惠,既挣钱又赚“吆喝”。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激发地方扩大消费的积极性。青岛市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挺起青岛担当,着力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对此,9月2日,青岛召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席会议并讲话。赵豪志市长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激活消费为重要战略基点,以改革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此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就再未上新。近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消费领域的改革任务,杭州、南京、武汉、长沙等城市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上日程。对青岛而言,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两个关键优势,一是生产制造业相对发达;二是自身具有相当规模的消费市场。通常,城市的生产与消费是协同推进的,不能割裂产业和消费的关系。基于国内外消费城市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具有较强制造业基础的大城市最有可能率先完成消费城市的转型。因此,青岛作为先进的制造业城市和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既有制造业基础,又具有扩大消费的巨大潜力。2023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8.9亿元,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是消费领域的“北方第二城”。青岛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为消费发展带来丰富的产品供给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在城市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消费增长往往会快于制造业增长,造成消费占城市经济发展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个上升过程一方面需要市场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推动。所以,在新一轮扩大消费的过程中,青岛应当积极谋划布局,大力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和消费者的规模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变。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一方面更具市场竞争力,并且还可以提升城市魅力,让城市消费具有了增长的基础,提高城市整体生活消费水平。生产和消费的双轮驱动可以实现收入与消费质量的双高收益。
当前,青岛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攻点应当是聚焦“国际”方向,紧扣“消费”主题,突出“中心”功能。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消费经济升级。供需双侧协同推进各种要素组合的有机衔接和循环流转,形成产品服务增加、社会财富积聚、人民福祉增进、国家实力增强的国际国内良性循环。以强大的区域产业基础为支撑,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联通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以日韩、东南亚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循环提升青岛消费产业的层级和市场容量,实现产业供给和消费需求循环互促共进。
近期,在外贸方面,青岛市应落实精简优化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和报关随附单据。在内贸方面,应简化消费促进活动跨多部门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间,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大型商场、商业特色街区在开业、年庆和节假日、周末经备案审核可在指定区域内开展场外展示促销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开展线下宣传推广和促销活动。支持依法设置临时户外广告,经批准可在城市建(构)筑物、设施上临时悬挂、张贴宣传品。
紧扣消费主题,推进国69309bd37953ff155f14eb4764f3547b9072838079fe071bf5673eb0e989d852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首先应大力支持各类消费载体建设。消费载体可以有效集聚商家和消费者。青岛应当依托访青游客和本地市民集聚的区域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城市核心商圈。例如,结合奥帆海洋文化5A级旅游区建设和中山路历史城区5A级旅游区争创,打造可以承载各类型消费需求的商业步行街、免税商场、国际美食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区,大力引导运营企业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商圈或步行街创建。
紧扣消费主题,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产业。引进和培育消费类龙头企业,有利于全链条拓展提升消费产业能级。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拓展内需体系,培育由提高供给质量、优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共同组成的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在青岛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对新进入青岛的批发、零售、住餐外资独立法人企业,给予相应的国民待遇。
紧扣消费主题,抢抓国际化发展机遇,以商圈、商业街区以及消费空间打造为重点,促进消费潜能释放。着力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大区域市场规模。依托中心城市优化市场结构、健全消费市场机制、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提升消费市场韧性,进一步做强区域内市场和商圈,促进消费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应当充分利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消费转型机遇,打造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文旅节会、平台、基地等消费平台激活消费潜能。对获评国家、省、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文化出口基地、文化旅游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支持打造特色剧场、文创产品、传统工艺、非遗研学等新型文旅消费场所,对打造相关新型文旅消费场所的企业,择优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支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展会、知名会展企业,鼓励培育知名展会,对优质会展项目择优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紧扣消费主题,盘活各类资源,优化新消费载体建设用地保障。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执行差异化供地价格,引导全球引领性、区域地标性、整体持有型的新消费产业化重大项目在产业功能区、商圈、特色街区等重点区域精准布局。在不改变用地主体的前提下,原土地使用权人可利用闲置厂房等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科技服务业融合转型发展,在5年内可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对旅游景区外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游客休憩点、旅游停车场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按划拨方式提供。结合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已建社区房屋建筑和设施整治利用,因地制宜对社区早餐店、家政服务网点、理发店及提供养老、托育服务的生活服务经营场所给予用地、内部改造等方面的支持。
青岛应当积极主动,努力作为,加强政策研究创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放大青岛在消费领域的“长板”,进而为实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次前移”的目标,增添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