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眉山作为成都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拥有较为突出的地理区位、空间承载、生态文化优势。随着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加快,眉山主动承接大都市功能疏解,借助都市圈推动优势资源向发展成果转化,打造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将成为眉山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大契机。眉山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打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消费能级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主体培育不足,商业集聚度不足;品质场景缺乏,消费吸附力较弱等。据此,文章提出从场景营城的角度探索适用于眉山消费场景营造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眉山打造都市圈消费副中心。
关键词:场景营城;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消费场景;眉山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4
2023年2月,眉山市委市政府颁布《眉山市2023年“服务业提升年”行动方案》,提出要以“服务成都、依靠成都、融入成都”为战略牵引,通过扩大生活消费、提振文旅消费、创新消费业态等方式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建设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是眉山主动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聚力“品质立市”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重要战略抓手。当前,眉山正面临国省多重战略机遇,各类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牵引带动作用,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以场景营城赋能消费提质扩容、着力打造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已势在必行。
1 眉山都市圈消费副中心建设基础
纵观近年眉山社消零总额及增速情况,眉山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65亿元,同比增长5.4%,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回暖复苏态势明显,展现了强大发展潜能与抗压韧性。
1.1 城市商业能级提升
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较大规模商业集中区30个,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伊藤洋华堂、万达广场、大润发、王府井等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机构入驻。打造特色商业步行街8条,东坡岛商业水街成为眉山消费地标性场所,“东坡醉月地”成功获批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泡博会、竹博会升级为两大国家级专业性展会,眉山苏小妹家政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东坡美食”享誉国内外。
1.2 文旅产业品质升级
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达34家,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410万人次,增加100.3%。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天府旅游名镇及名村分别有2、3个。眉山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成功打造“东坡文化·味在眉山”“森林度假·生态康养”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洪雅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与东坡区共获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苏祠荣获“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瓦屋山被评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幸福古村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1.3 区域协同深入推进
成眉同城化发展全力推进,两地签署《成都眉山两市协同开拓市场合作协议》,明确在行业领域交流、流通体系建设、服务业融合发展、拓宽扶贫产品直通渠道、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加强合作。眉山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正加快建设眉山国际铁路港,稳定开行国际班列,积极创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系列对外开放和国际跨区域合作红利将逐步释放。
2 眉山都市圈消费副中心建设存在的困难
2.1 消费能级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
一是消费市场规模偏小。据最新数据,全市社消零总额占全省比重仅为2.6%,与全省第一阵营(7个市州体量均超1千亿)有较大差距,总体消费水平及能力不足。市场主体体量不大,限额以上社消零占总额比重为30.3%,低全省(36.7%)6.4个百分点,规模明显偏小。二是不均衡问题突出。东坡区、彭山区两地人均社消零分别为2.46万元、2.59万元,仁寿县人均社消零为1.95万元,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三地人均社消零在1.70万元~1.75万元,分化较为严重。
2.2 主体培育不足,商业集聚度不足
一是市场主体发展层次较低。全市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规模小,布局散,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仅563户,占全省总户数(20591户)比重为2.7%,其中亿元以上单位仅30户,且苏宁、当当、中石油和汽车销售行业就占到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的65%。二是商业集聚不明显。全市商业布局仍然呈现单一化,多元商圈体系尚未形成,暂无高能级地标性现代城市商业中心,缺乏区域性专业交易市场,集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商业楼宇空置化问题突出,沃尔玛、伊藤洋华堂等国际运营商相继退出或减少在眉业务。
2.3 品质场景缺乏,消费吸附力较弱
一是消费场景层次较低。近几年,招引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尚未形成新消费场景,全市无1家5A级景区。现有场景中,东坡岛商业水街低层次餐饮和住宿消费仍占主体地位,瓦屋山等景区及中心城区缺少高端酒店布局,农家乐服务水平与成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消费场景整体品质较低,商业集聚明显不足。二是消费外流现象明显。成都“虹吸效应”导致汽车、高端日用品、医疗教育等消费外流,乐山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和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眉山成为过境地带,眉山普遍承载“过境游”“半日游”等旅游形式,产生的食宿消费较少。
3 成都都市圈消费趋势与消费新场景分析
3.1 消费新特征及成都都市圈消费趋势分析
3.1.1 消费新特征分析
后疫情时代是消费迭代演进的关键阶段,消费呈现了比较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从消费方式来看,线上消费快速增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线文旅、远程医疗等消费新模式不断发展,驱动消费产业加速升级;从消费类型来看,体验消费加速崛起,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圈层细分特征显著,伴随物质类消费的满足,体验类、智慧类等高层次精神类体验业态创新发展,社群消费、兴趣消费等新兴消费快速成长。
3.1.2 成都都市圈消费趋势分析
从城市发展来看,理论上一个特大城市100公里范围内还会存在一个副中心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成都,同城化建设将推动成都大都市功能向周边城市疏解,加速人流与物流的双向转移,都市圈人口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强,人力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性提高,将极大带动周边城市消费市场能级跃升。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2900万,辐射西部近3亿人群,拥有超大规模消费需求市场。都市圈通行便利化将加速中心城市多样消费需求向周边溢出,“吃住游购乐”等特色差异化消费与低成本消费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周边城市将成为消费重要承载地,“后花园”效应更加凸显。
3.2 成都消费新场景分析
3.2.1 体育消费场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进一步转型升级,体育消费发展迅速,体育消费市场加速壮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成都乘着“大运会”东风,加速壮大体育消费市场,打造首批100个体育消费新场景,一系列新兴体育消费新地标不断涌现,其中就包括融创水雪世界。“年轻化”“多元化”“体验感”无疑是培育发展体育消费市场的所在。遵循“场景引领消费”的逻辑,成都融创水雪世界依靠融创雪世界、融创乐园、融创水世界等诸多创新的体育健康类消费场景,将传统文旅项目形式单一、互动感不强、体验感不足等问题一并解决,成功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消费者在此消费打卡。
3.2.2 “烟火气”消费场景
从巴黎到上海再到东京,要想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具有本地特色的消费IP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望平街所在的猛追湾片区,是成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繁华工业区,承载了成都人的集体记忆。2000年后,猛追湾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也渐渐变得老旧破败。近年来,猛追湾依托城市更新和场景营造,创新打造以望平街为代表的餐饮消费与文创特色街区,营造多元消费场景,吸引消费者在此聚集。从地道川菜馆,到东南亚餐厅、日料店,再到各类网红咖啡厅与饮品店,猛追湾望平街形成的新场景仿佛是一个“浓缩版的成都”。
3.2.3 文创消费场景
总体来说,真正能够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对一座城市流连忘返的根本还是城市文化。近年来,成都持续探索同时具备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创场景营造,不断提升城市“文创能级”与文化消费辐射力。2023年1—9月,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1940.13亿元,同比增长16.72%,占成都GDP比重的12.04%,实现连续多年稳增长态势。以动漫、电竞、潮玩、国风、音乐会、视觉艺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场景与消费模式在成都生根发芽,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积极探索消费新业态,逐步成为成都的文化消费新地标,从艺术油画走廊到樊登书店,迅速成为成都人的宝藏打卡地。大热综艺《潮流合伙人》第二季也前来取景拍摄,其对于潮流文化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4 眉山建设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机遇与挑战分析
4.1 主要机遇
从国内外来看,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贡献率超过60%,对稳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我国正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从省内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内外,西部地区将作为新的核心增长极纳入全国经济拼图,四川正全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作为“先手棋”进行推动,发展动能及战略位势更加凸显。从市内来看,眉山作为成都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拥有较为突出的地理区位、空间承载、生态文化优势。随着同城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体化发展加速成势,眉山主动承担大都市功能疏解,借助都市圈推动优势资源向发展成果转化,这将成为眉山历史上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又一次重大契机。
4.2 主要挑战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国内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产业跨界融合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竞争更为激烈。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眉山以城市商业、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不充分,高品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消费吸附力明显较弱。从城市与人口等方面来看,2023年眉山城镇化率为52.81%,较全省低6.68个百分点,较成都低27.69个百分点,城市规模不大、城镇人口体量偏小。从内需及购买力来看,全市人均GDP为5.87万元,较全省低1.31万元,较成都低4.48万元;同时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与成都、德阳存在差距,整体购买力明显偏弱。消费市场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慢变量”。眉山客观上存在产业基础弱、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规模小、整体购买力较弱等问题,这也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消费市场。
5 对策建议
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是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作为核心依托,与中心城市形成重要补充和协同发展,成为承担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生活工作等大都市功能疏解,以及旅游、购物、休闲等“吃住游购乐”消费需求的首要承载地,扮演着中心城市“后花园”的角色,是都市圈重要的城市经济流高效聚集区。本文建议眉山加快构建“一核两翼”消费空间新格局,全面融入具有巴蜀特色的成渝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加快打造“一区三地”(商贸流通繁荣的创新发展先行区、东坡文化引领的高端文旅目的地、时尚元素交融的乐购潮玩优选地、享誉西部地区的品质生活宜居地),全面建成文化特色和时尚品质交相辉映的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
5.1 总体规划
5.1.1 商贸流通繁荣的创新发展先行区
抢抓枢纽通道与开放型经济建设契机,全面并轨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主动借助成都双机场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优势,充分发挥眉山国际铁路港、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支撑作用,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业与商贸流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性专业交易市场,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信息消费新场景。
5.1.2 东坡文化引领的高端文旅目的地
统筹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东坡文化传承与创新,锚定“一心三地”目标,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瞄准都市圈文旅消费新趋势,大力发展“微度假”旅游新业态,串联山、水、湖等自然人文景点,聚力打造长寿养生、都市休闲、森林康养、山水养心、美丽乡愁等特色旅游度假消费场景。
5.1.3 时尚元素交融的乐购潮玩优选地
紧盯都市圈重点消费群体,加大消费类重点项目与品牌引进,加快推进天府乐高乐园等项目建设,有效融入国际时尚元素,全面布局前沿型消费场景,积极打造一批时尚主题游乐园,多业态商业街、高品质商业综合体、高能级现代商圈,有效发挥“乐购潮玩”消费客流引擎作用,全面构筑城市消费新风尚。
5.1.4 享誉西部地区的品质生活宜居地
立足生态与区位优势,发挥产业载体支撑作用,布局一批优质生活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主动承接成都都市圈大都市功能疏解,加快构筑“成都工作,眉山生活”新常态。全力打造西部地区品质生活标杆,吸引产业人才资源集聚,积极推动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建设。
5.2 具体举措
5.2.1 优化布局,推进全域协同发展
坚持差异化布局,拉开地域空间架构,依托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加快构建“一核两翼”消费场景新格局,形成全域协同的消费场景布局。“一核”是指打造东彭消费核心引领区。加快推动东彭融合发展,发挥核心商圈与特色商业街区载体功能,依托城市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城市商业中心,重点发展商业贸易、文化旅游、夜间经济、教育医疗等服务。“东北翼”打造体验消费示范区,主要覆盖眉山天府新区、仁寿区域,依托天府乐高乐园、天府国际康养城等重大项目,立足天府“公园城”、天府科创走廊,重点发展主题游乐、现代康养、城市居家等服务。“西南翼”打造美丽经济示范区,主要覆盖洪雅、丹棱、青神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绿色、生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健康服务等产业。
5.2.2 塑造场景,打造决定性消费业态
突出东坡文化,塑造一批具有眉山鲜明特色的地标性消费场景,全面提升消费辨识度。一是塑造好“一江两岸·三苏故里”文旅消费场景。围绕东坡文化起源与传承地定位,以三苏祠为核心区域,联动三苏遗迹遗址,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活化、教育传承、转化利用,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二是推广好“东坡美食”餐饮消费场景。突出眉山“中国川厨之乡”,深入挖掘东坡美食文化内涵,有效整合东坡泡菜、眉山春橘、调味品等食品产业链资源。将世界川菜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力争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川菜全产业链综合基地,实现“泥巴到嘴巴”价值定位,引领美食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消费新风尚。三是创建好“东坡醉月地”夜间经济消费场景。以东坡夜月文化为主题,高端植入美食餐饮、休闲娱乐、文创手工等商业业态,将城市新中心、湿地公园、特色水街、东坡湖等资源串珠成链,完善“一湖一江多节点”东坡特色夜间经济业态,打造夜游岷江、穿越盛世、夜游东坡湖等“东坡醉月地”夜间经济消费场景。
5.2.3 培育热点,丰富消费多元支撑
瞄准成渝广阔消费市场腹地,挖掘培育多元消费热点,实现消费精准引流。一是前沿布局儿童消费场景。依托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妇女儿童医院(省儿童医院)医疗项目,以妇幼健康服务、托育综合服务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探索打造泡菜城、千禾味道馆等工业研学地与永丰村、三苏祠的联动研学项目,兼容亲子游、工业研学、农耕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特色,突出全天候、全场景沉浸式体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儿童“1+2”(儿童+父母)消费引流效应,全力推动以游乐为特色消费内容的产业集群布局,加速zps3doJHH91khrO+dnj8tw==形成儿童保健、托育、游乐、研学为一体的大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老龄医养服务。聚焦养老、康复、医疗等综合服务需求,突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继续深化农村养老“四个三”模式应用推广,探索发展“1+N”城市养老服务模式;同时有效整合绿色生态、长寿文化资源,重点依托眉山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彭祖国际养生度假区以及天府国际康养城等项目,联动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成都都市圈南部医学中心,协同推进成眉医疗同城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医养相结合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陈燕飞.11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点亮都市圈[N].南京日报,2023-05-11(A09).
谢艳.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消费体系打造成渝消费副中心[N].绵阳日报,2023-02-17(003).
王刚.中国城市群驱动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22.
姚永玲.消费微中心在都市圈一体化中的作用[J].上海城市管理,2022,31(5):44-50.
陈燕飞,尹丽君.合力促消费打造都市圈“消费磁场”[N].南京日报,2022-06-16(B02).
张彦淑.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D].兰州: 兰州财经大学,2022.
朱青林,王翔.省域副中心襄阳构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现状、问题与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1(12):56-62.
曲经纬.文旅消费布局瞄准城市副中心[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3-09-06(002).
朱勇,齐悦,徐勤怀,等.公园城市理念下文创城区规划策略: 以天府数字文化创意城为例[J].规划师,2024,40(1):144-149.
朱婕妤.场景营城, 城景共融: 开封文化景观营造策略[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10):47-50.
陈沐垚.场景营城: 新发展理念的成都表达[J].当代电力文化,2023(9):104.
许诺.成都元宇宙 以场景营城促数实融合[J].产城,2023(5):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