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金融合作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2024-11-02 00:00:00任传普马星晨
中国商论 2024年20期

摘 要:跨境金融合作通过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跨境流动,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金融合作公因子,测度中国与南亚东南亚金融合作指数,同时采用2011—2022年云南省产业相关面板数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跨境金融合作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境金融合作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据此,本文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境金融合作;产业结构升级;云南省;主成分分析法;南亚东南亚

中图分类号:F832.5;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4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来支撑,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云南地处西南边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且多为资源型、高能耗的低端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端产品在市场上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低端产业也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战略部署不符,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红利。因此,研究跨境金融合作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所有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合作能够促进区域间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产业更替,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云南省“十四五”金融服务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金融服务行动,使得更多的金融资源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定位重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的发展作出服务,支持五个万亿产业和八个千亿产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为云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 文献综述

跨境金融合作方面的研究,杜婕、乔琳等(2022)[1]通过构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何建军等(2022)[2]发现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能够显著提升东盟各国的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高海红(2017)[3]指出,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能够提高区域间金融稳定性,增强对于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促进区域国家间经济平稳发展。

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王正新和李丹丹(2022)[4]研究发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能够增加创新产出和拓宽产业规模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陈淑豪,徐野(2023)[5]通过研究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发现,产业转移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任晓燕等(2020)[6]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效应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面,钱水土等(2011)[7]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王平、武芳芳(2022)[8]发现,金融发展通过提高资金可得性和资金配置效率推动创新,进而对产业升级产生正向作用。在跨境金融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马艳等(2021)[9]发现金融合作通过技术进步与产业转移两个渠道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梁双陆等(2020)[10]研究发现,金融合作可以通过推动金融工具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等途径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进而影响产业升级。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当前对于跨境金融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金融合作促进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方面极少。因此,本文选取2011—2022年云南省的面板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跨境金融合作对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以期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3 跨境金融合作及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1 跨境金融合作现状

3.1.1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跨境金融合作现状

1991年,随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陆续恢复建交,对话模式逐步开启并在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展开交流合作,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逐渐拉开序幕。2000年,《清迈协议》的通过更是标志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金融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历33年的发展,双方在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合作持续深化。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2021年中国和东盟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高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16%。此外,中国当前已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进行了续签。2020年和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老挝、柬埔寨的中央银行签订了本币合作协议。2021年,“清迈倡议”多边协议修订稿正式生效,货币结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二,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在“清迈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的领域签署了相关监管协议、合作备忘录等。在证券方面,中国已与马来西亚、越南、老挝等国家签署了证券合作监管谅解备忘录。在银行方面,中国已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家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2008年以来,中国陆续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签署了反洗钱反恐融资金融情报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

第三,绿色金融合作蓬勃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金融合作的焦点。2009年,中国与东盟联合发布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标志着合作框架的初步建立。2019年,巴基斯坦、新加坡等17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2021年,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等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2023年,“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成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服务,双方绿色金融合作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

3.1.2 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开展跨境金融合作现状

2013年11月,《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印发,拉开了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境金融合作的序幕。该方案支持两省开展沿边金融、跨境金融和地方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从而促进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2014年,富滇银行在老挝设立合资银行老中银行,成为全国地方商业银行中唯一在海外设有经营性机构的银行。截至目前,富滇银行已与老挝、柬埔寨、越南等毗邻国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业务合作。当前,云南省境内银行已与67家南亚东南亚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项目1371个。2023年,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502.59亿元,同比增长39.25%。截至2023年末,云南省已同境外124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跨境人民币业务,累计结算额高达7939.6亿元。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云南省不断深化金融领域合作,建立金融保障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深化金融邻域合作方面,云南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跨境金融便利化提升行动的通知》《促进边贸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不断加强与周边毗邻国家的金融合作。在建立金融保障体系方面,云南省推动境内保险机构建立包括跨境车险、进出口信用险在内的跨境保险产品体系,为跨境金融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方面,云南省持续推进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面。当前,全省金融机构均可通过CIPS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周边国家间接参与数达到12家。

3.2 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升级持续进行。“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先后印发《“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云南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云南省第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就超过了50%。虽然当前云南省产业结构正朝着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产值结构方面,与全国相比,云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较高,二三产业产值相对较低,该情况反映出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从云南省16个州市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上来看,各州市之间的产值相差较大,差值为数倍到数十倍不等,昆明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在三次产业产值上,大部分州市的第三产业产值远低于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低。在就业人口结构方面,随着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其他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仍然远大于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大量就业者集中于第一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本文研究跨境金融合作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当前的云南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本文采取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设随机变量Y与变量x1,x2,…,xm有关,其m元回归方程具体如下:

Y=α0+α1x1+…+αmxm+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产业结构升级(UPGRA);x1是解释变量,表示跨境金融合作指数(COPOR),x2,…, xm表示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α0,α1,…,xm表示回归系数。

本文选取GDP增长率(GDP)、政府财政支出比率(GPUT)以及R&D占比(RESERCH)作为控制变量。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1 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UPGRA)

本文产业结构升级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借鉴泰尔指数来进行测度,其具体公式为:

其中,ym,t表示第m产业在t时期占生产总值的比重,lm,t表示第m产业在t时期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4.2.2 解释变量:跨境金融合作指数(COPOR)

本文选取2011—2022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跨境金融合作的面板数据,参考刘方、丁文丽的方法,从货币合作、金融监管合作、金融基础设施合作、金融机构合作以及金融市场合作五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事件赋值法测度金融合作指数,提取公因子4.694,其对应的方差解释率为93.871%,最后利用SPASS得到金融合作计算公式如下:

金融合作=0.207货币合作+0.2金融监管合作+0.207金融基础设施合作+0.179金融机构合作+0.207金融市场合作

4.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为GDP增长率(GDP)、政府财政支出比率(GPUT)以及R&D占比(RESERCH)三种指标。

4.2.4 数据来源

本文的云南省数据来源于2011—2022年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跨境金融合作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大事记、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金融信息网、中国银保监会网站。

4.3 数据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整协关系”和“最多一个整协关系”的迹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因此两个假设均被拒绝,变量间至少存在一个整协关系,即COPOR与UPGRA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整协关系。

4.4 模型回归和结果分析

本文对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最终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54,拟合效果较好;模型的F检验结果为24.953,其伴随概率小于0.01,表明模型在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建立该模型有意义。此外,从变量角度来看,COPOR、RESERCH、GDP、GPUT的检验结果都表明这四个变量是显著的,但是RESERCH的回归系数为负,即RESERCH对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这与传统经济理论不符,具体原因如下:创新研发的周期较长,且投入较大,创新所带来的促进效应不能马上反映到产业结构升级上。此外,长时间的投入会挤占其他促进因素的资金来源,从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2010—2022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跨境金融合作数据以及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将跨境金融合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跨境金融合作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开展跨境金融合作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外,GDP增长率和政府财政支出也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云南省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财政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析其原因是创新研发的周期较长,促进效应不能马上体现,同时,长时间的投入挤占了其他促进因素的资金来源,产生抑制效果。因此,云南省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创新研发的落地速度,为产业结构升级赋能。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跨境金融合作机制建设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接壤,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云南要立足于这些优势,构建更加紧密的跨境金融合作机制。首先,我国应推动与周边国家签订更广泛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增强地区金融稳定性。这将有助于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降低企业因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建立并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区域金融资源,为跨境金融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汇率避险、融资担保等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提升贸易效率。最后,云南省应优化边境贸易结算机制,简化手续,引入电子支付等创新结算方式,以适应边境小额贸易的特点,促进边境经济发展。

5.2.2 深化金融开放与创新

云南省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促使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跨境金融业务中心,提供专业化服务,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同时,在昆明等城市设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提供包括外汇交易、国际结算、跨境投融资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此外,金融机构应结合云南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开发适合跨境合作的金融产品,如跨境人民币贷款、旅游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等,满足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最后,云南省应抓住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在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方面。

5.2.3 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产业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设立跨境产业投资基金,聚焦关键产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引导资金投向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旅游业等优势和新兴产业,为当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外资参与到云南的产业发展中,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此外,云南省应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股权投资、债权融资、衍生品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其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选择,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杜婕,乔琳,花秋玲.国际金融合作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东盟国家经验的实证研究[J].学术交流,2022(9): 22.

何建军,毛文莉,潘红玉.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区域创新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43(2): 36-37.

高海红.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J].国际经济评论, 2017(3): 78-90+6.

王正新,李丹丹.中国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的非线性影响:基于PSTR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8): 62.

陈淑豪,徐野.产业转移驱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3,23(11):29-37.

任晓燕,杨水利.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独立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测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 34(11): 56.

钱水土,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统计研究,2011,28(1):68-74.

王平,武芳芳.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基于区域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22(8):88-91.

马艳,王洁辰.“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11): 26.

梁双陆,刘林龙,郑丽楠.金融合作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东盟合作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0(1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