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4-11-02 00:00:00张晓旭
中国商论 2024年20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商市场的迅猛发展,农村电商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广泛关注。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和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在促进农民丰产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为了对农村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检验,建立了有调节机制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需求在农村电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企业策略在农村电商发展、消费者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根据结论得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正视农村电商的积极作用,明确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策略的差异对电商平台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的积极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消费者需求;企业策略;农村发展;乡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4

随着现代流通体系和农村商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农村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正在逐步凸显。《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鲜明指出:“延长农村电商产业链条、培育农村电商特色品牌、创新农村电商应用场景”等助力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也为新时期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1]。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具有显著的收入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从收入层面来看,传统小农经济下,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农民的生产决策往往存在迟滞性和粗略性特点,导致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信息严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电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实现高速创新,特别是金融与物流配套服务的加持也使得农村电商产业链形态更加完善,农民增收与市场发展有机协同。从经济溢出层面来看,农村电商发展具有良好的“扩散效应”“示范效应”以及“互馈效应”,随着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提升,部分自然资源丰富且地理区位便利的区域能够形成电商聚集区,借助周边区域生产要素的持续流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实现经济的外溢[2]。同时,农村电商发展对邻近区域的同类型产业产生显著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激发周边地区的模仿和学习,特别是农村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策略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电商经济的溢出规模。从长远来看,农村电商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持续性影响。现阶段,有关农村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仍以城市经济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把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作为受到城镇化发展影响的一部分,因而忽略了农村电商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价值。本文通过以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策略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明确农村电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继而为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提供有益帮助。

1 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1.1 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机制阐述

电子商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降低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费欲望来增加消费者需求,扩大内需规模继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农村电商的发展首先通过降低消费成本间接增加农民相对收入,提高农民对消费品数量和种类的需求[3]。由此实现城市商贸供应链与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对接,扩大社会层面消费规模。农村电商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提高农民家庭绝对收入来刺激其消费欲望,直接提高消费需求。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来自其需求”,而居民消费又与收入存在正向关联[4]。农村电商具有的增收效应能够畅通“收入-消费”循环,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倒逼农村电商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最终将农村电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的积极影响。

从流通层面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结构强化了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字商业形态创新,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于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具有潜在的积极价值。“十三五”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持续增大,进入支出结构优化调整期,特别是2019年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地位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指出,“不断培育消费热点,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促进商旅文体跨界融合,创造新消费模式”。消费的创新离不开消费新需求的形成,我国受到马尔科夫式制度环境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者普遍习惯于具有增长性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在消费前“三思而后行”,消费呈现效用跨期影响的习惯形成特征。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消费环境、拓宽了消费渠道,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当期消费能力,使得内需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增加,从长期来看,这无疑将显著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1.2 基于企业策略的调节机制的阐述

数字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电商平台规模日渐扩大,相应地平台经济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农村电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供应链进一步延长。相应地进入农村电商产销供应链的企业不断增多,种类愈发丰富[5]。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在产品策略上建立产品产业链追溯机制,从生产源头、流通环节、仓储环境和营销渠道建立透明的产品品质保障体系,在确保产品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同时与供应商和消费者达成环保生产、科学分类、绿色包装运输和低碳零售的和谐供应关系,由此更好地响应消费者需求。在渠道策略上,建立高效的产品输配中心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对于调节消费者需求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2 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设计

2.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所述理论机制,结合研究目的,文章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消费者需求能够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假设3:消费者需求在农村电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中介作用;

假设4:企业策略在农村电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分别设定如下实证模型:

lnPGDPit=α0+α1lnecommit+Zitγ+εit(1)

lnneedit=α0+α1lnecommit+Zitγ+μit(2)

模型(1)表示基准回归模型,模型(2)表示中介效应模型,Zit衡量了一系列控制变量,i和t分别为区域和时间变量,α0、α1、α2等分别为系数,为了验证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的成立,建立式(3)所示的模型

lnPGDPit=α0+α1lnecommit+α2lnneedit+α3lnstrategyit+Zitγ+εit+μit(3)

实证分析过程中,若α1系数不显著或下降,同时α2系数显著,表明中介效应的第三条件成立,农村电商会通过提升消费者需求来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2.2 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1)被解释变量:地方经济发展(PGDP)。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量,可分别从广义和狭义方面加以区分。广义的地方经济发展指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狭义的地方经济发展通常指一个区域内以货币形式呈现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主要使用实物形式来表示。鉴于研究的实际需要,此处使用经济发展的广义定义,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量度。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使用当期GDP减去上一期GDP的差值与当期GDP之商衡量。

(2)解释变量:农村电商(ecomm)。以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该变量目前尚未有科学统一的量度方式,已有研究采用阿里巴巴产业研究院数据对电商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但仍存在显著误差。为了提高研究的精确度,借鉴曾亿武等人的做法,将各省淘宝村数量作为衡量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的主要交易平台是淘宝,且大型淘宝村往往形成集中连片发展的态势,具有一定的经济溢出功能[6]。

(3)控制变量:居民收入水平(income)、城镇化率(urban)、政策变量(policy)居民收入水平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率计量[7]。城镇化率使用区域城镇居民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衡量[8];政策变量使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进行近似衡量。

(4)中介变量:消费者需求(need)。使用边际消费倾向衡量消费者需求变化,它表示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9]。计算公式为: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变动额/收入变动额。

(5)调节变量:企业策略(strategy)。企业策略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量,当前尚无针对企业策略进行量化研究的案例。为了契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将企业策略界定为逻辑变量,即研究期内规模以上企业策略发生调整,即赋值为1,否则为0。

2.3 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研究时段设定为2015—2023年,选择的数据包括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地区统计年鉴数据,涉及消费者需求的数据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群组数据为基准。

3 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3.1 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解决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导致模型估计失真的问题。因此,在正式对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前先使用泊松相关检验法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发现,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消费者需求、企业策略等变量间两两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3.2 基准回归结果

表1显示了基准面板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由表1列(1)可以看到,在没有添加控制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且未控制时间和个体效应的情况下,农村电商变量的系数为0.032,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说明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地正向促进效应。在本文设定的农村电商变量体系下,这一结果意味着淘宝村数量每增加1%,地方经济增长0.032%。表1列(2)中添加了控制变量且控制电商消费者的个体效应,得到农村电商变量的系数为0.038,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验证了之前的结果。表1列(3)则同时对变量的时间和个体效应进7XNZInQdFL3hF7CUueRlTRQSlO0dEP3hTSp2Ulqv7EQ=行双控制,在加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发现农村电商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031和0.029,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一结果也表明农村电商发展确实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假设1得到验证。

3.3 消费者需求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文对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3)进行检验,得到表2所示结果。在这一结果中,农村电商变量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为正。表2列(2)的结果中加入“消费者需求”中介变量后,检验系数为0.04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说明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提振消费者需求,验证了假设2的正确性。综合表2列(3)的检验结果可知,加入中介变量后,农村电商变量系数从0.020增加到0.027,表明消费者需求在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法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文章进一步进行Bootstrap检验发现全部检验结果均是稳健的,这也验证了假设3的正确性。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释放内需,促进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改善,继而能够优化消费品市场,提振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4 企业策略在农村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本文使用层次回归方法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得到表3所示结果。在本次检验中首先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行标准化并构建交互项,通过检测交互项的显著性来确定调节作用的显著性。该结果表3(1)显示企业策略与消费者需求这一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显著,表3列(2)显示农村电商与企业策略的交互项同样显著,这表明企业策略在农村电商发展、消费者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均显著成立。因此,假设4成立。这也说明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企业、市场之间并非割裂的个体,而是具有密切关系的整体。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内需质量提升的刺激,而企业作为农产品在城乡流通过程中的纽带,调节生产和需求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0]。

4 结语

现阶段,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农村经济活力显著上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电商发展对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策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农村电商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需求在农村电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企业策略在农村电商发展、消费者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王静,姜雅静.农村电子商务地域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J].投资与合作, 2024(6): 81-83.

李伟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J].延边党校学报, 2024, 40(3): 58-62.

朱丹妮,李思宇,林安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经济秩序重塑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和徐州市为例[J].山西农经, 2024(11): 52-56+68.

薄康娟.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电商产业集聚的协整研究[J].现代商业, 2024(8): 71-74.

朱泳锜,陈炜,朱珈锜,等.三产融合背景下农村电商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24(1): 23-30.

王静,陈佳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机遇 [J]. 活力, 2023, 41(22): 187-189.

张颢瀚.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电商产业集聚的协整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23(22): 122-125.

刘会,陈欣,王少为,等.农村电商、快递物流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 [J].中国市场, 2023(16): 192-196.

谭汉元,唐红霞.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关键路径[J].中国商论, 2023(10): 43-46.

陈铭.农村电商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22(24):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