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因素显著增多,对国际贸易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欧洲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本文选用拓展型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对选定的16个欧洲国家与中国2000—2022年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越高,对欧洲国家同中国的贸易阻碍程度越高;国内政治稳定指数也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国内稳定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若某欧洲国家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其地缘政治风险会因此发生变化,加深对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欧洲;地缘政治;政治风险;国际贸易;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5
1 引言
中国与欧盟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到2024年已经长达21周年,同时中国与欧盟成员国间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已长达26周年。经过20多年的合作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变化,部分西方国家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关系紧张程度增加。
2019年欧盟发布相关政策文件,重新将中国定义为欧盟的贸易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从2021年开始,欧盟与部分西方国家先后就一系列贸易问题向中国发难,极大破坏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经贸往来合作的积极性。
尽管欧洲对中国采取的各种贸易政策导致地缘政治风险变化以及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紧张程度加剧,但是全球地缘政治事件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中国与欧洲国家整体的贸易额保持大幅度增长态势,贸易规模屡创新高,中欧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充分反映出中欧贸易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我国在欧洲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连年增长取决于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不断增加。2022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欧洲国家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德国、俄罗斯、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比利时、波兰,以上10个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之和占据整个欧洲地区与中国贸易总额的81.6%。2000—2022年,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额占欧洲总贸易额排名变化小,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总体均呈现增长趋势,因此研究与中国贸易规模较大的欧洲国家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扩大同欧洲贸易规模具有现实与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地缘政治风险定义与衡量方法
国际学术界尚未对地缘政治风险形成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地缘政治风险是国际政治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所包含的一种不确定型因素(张晓通等,2020)[1]。相关学者以政治局势动荡、军事冲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来对地缘政治风险进行研究。Neacsu(2016)将地缘政治风险定义为因国家间关系紧张、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等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2]。Caldara& Iacoviello(2018)研究表明地缘政治风险会因战争、恐怖主义与地区冲突等事件的发生而升高,对国际关系正常化与和平发展产生较大阻碍[3]。刘文革和周洋(2018)依据现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总结出更为深入的结论,得出国家或地区间政治矛盾、军事冲突、恐怖主义等突发性事件是推动地缘政治风险提高的重要原因,大大增加了不可预估的风险[4]。
目前,相关学者对于地缘政治风险测量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学者基于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指标来测算地缘政治风险的变化情况。刘文革等(2019)发现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政治制度风险基础来衡量地缘政治风险[5]。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也可以作为地缘政治风险的衡量指标,Mityakov,etal(2013)以联合国大会投票模式的差异来衡量各国政治距离来代表地缘政治风险,研究在没有帝国或战争的情况下,国际政治如何影响贸易[6]。王珏等(2019)采用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测算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距离,考察了双边政治关系距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7]。另外,也有国内学者使用国家间高层互访次数、双边政治关系地位、建交时间长短、双边政治冲突等,按照既定的等级赋值衡量双边政治关系[8-9](张建红、姜建刚,2012;潘镇,2015),虽能从某些方面反映双边政治关系的变化,但也存在事件持续时间较短、数据不全、变量存在共线性的问题。目前公开可获得的最为全面的地缘政治风险指标是由国外学者Caldara & Iacoviello(2018)从约 1500 万篇新闻文章中包含的文本入手,基于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定义、两本地缘政治教科书和美式英语历史语料库中的信息指定与地缘政治事件搜索词测算得出[3],构建了全球和主要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指数,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数据依据。
2.2 地缘政治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现有研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对贸易的影响,结论因具体时间背景而不同,地缘政治风险对于贸易的影响具有多元性。Shiro P. Armstrong(2012)研究了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对两国贸易的影响,实证发现中日关系不易受到政治紧张局势的显著影响,虽然政治关系可能会破坏其他经济关系或成为贸易壁垒,但对中日两国而言,这种紧张的政治局势只是边缘关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毗邻,经济结构互补以及两国均加入多边贸易组织,这些有利的因素都是比政治起伏更强的贸易驱动力[10]。Su等(2019)根据中美以往的数据得出双边政治关系对贸易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11]。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引入新的影响因素来衡量地缘政治风险对于贸易的影响。杨攻研和刘洪钟(2015)将经济权利引入,发现政治关系与贸易间的相关性并非一成不变,中国经济权利的增强为贸易带来了拉动效应[12]。Chang Hoon等(2020)对国家不同年份的气候、突发性事件与贸易流量进行统计研究,研究结论表明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双边政治关系的恶化会对一国的贸易流量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率的上升会加强地缘政治风险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13]。已有学者发现因政治冲突所产生的地缘政治风险对涉及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战略性行业的影响程度最大(董桂才和王鸣霞,2018)[14];对于替代性较高的日常生活消费品领域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而电子产品受到的影响较小(谢建国和徐苹苹,2019)[15];杜映昕等(2017)发现由政府主导或受国家控制的行业最易引起国家之间的争端,受到双边政治冲突的影响程度更大[16]。
通过文献回顾可知,地缘政治风险一直是研究分析的热点。对于地缘政治风险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各方面都对其进行补充与深入分析,使得相关理论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学者们从贸易国政治稳定、经济规模、贸易协定与战争等视角进行影响分析,得出地缘政治风险升高不仅影响国际关系,还会给国际贸易往来造成无法估量的不确定性,具体影响程度依据社会背景、贸易条件而定。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仍有值得继续推进深入之处:第一,已有文献研究地缘政治风险对贸易的影响,多以定性分析与归纳影响因素作为研究主体,较少有学者直接将地缘政治风险作为变量进行分析;第二,在探究地缘政治风险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时,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对全球范围的影响,鲜有文献以地缘政治风险对于具体国家贸易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因此,本文将利用地缘政治风险指数,结合欧洲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现状,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对于中国与欧洲国家双边贸易的具体影响,尝试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3 影响机制分析
地缘政治风险大多因恐怖主义、地方冲突、局部战争以及“黑天鹅”事件而升高,如果当地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日用品与军需物资等重要商品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耐用品等需求将会明显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增加,贸易商与相关企业需要获取当前的需求信息与局势动态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与贸易环境,将会对当前的贸易预期与经济前景持观望或是消极态度,强化对于贸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沉没成本,降低国家贸易收益,进而导致贸易规模下降。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相关假设:一国的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越高,对其与别国的双边贸易体量阻碍程度越大,即地缘政治风险会阻碍国家间双边贸易体量规模扩大。
4 实证检验分析
4.1 研究对象说明
Caldara &Iacoviello 两位学者依据相关指标测算出全球与主要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指数日度与月度数据中包含16个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分别有匈牙利、波兰、意大利、法国、英国、比利时、西班牙、芬兰、俄罗斯、瑞典、乌克兰、挪威、瑞士、丹麦、荷兰、德国。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国情、人口规模、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发展水平不一,包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北约”成员国、“一带一路”参与国。另外,以上国家分别位于欧洲大陆的不同位置,必然使得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各不相同,具有代表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以上16个欧洲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对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基于已有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以及研究内容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某国是否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与“北约”成员国地缘政治风险指数两个虚拟变量加入贸易引力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以下模型:
lnYit=a0+a1lnGPAit+a2lnPSVNit+a3lnGDPit+a4lnGDPct+a5lnPOPit+a6lnPOPct+a7lnDisti+a8lnERt+Ni+NGRPi+μj(1)
式(1)中,Yit表示2000—2022年中国与欧洲16个国家的贸易总额;GPAit表示各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指数,PSVNit表示各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性,GDPit表示t时期欧洲国家GDP数值;GDPct表示t时期中国GDP数值;POPit表示t时期欧洲国家人口总数;POPct表示t时期中国人口总数;ERt表示t时期人民币汇率;Disti表示欧洲国家首都与中国首都之间的距离;Ni为虚拟变量,表示i国是否为“北约”成员国,NGRPi表示i国加入“北约”组织对于其地缘政治风险指数的影响程度,μj表示随机误差项。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Stata17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处理,检验得知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进行描述型统计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统计显示,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规模、地缘政治风险指数不尽相同并且波动值较大,双边贸易总额最小值为10.987,最大值为16.973,标准差RCaxsyWnD7Q5d3oYPkpPPBsG7QgWqKul5e6LdyGjGgc=为1.224。地缘政治风险指数最小值为-5.171,最大值为1.306,标准差为1.314,表明各国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国内政治稳定指数最小值为-1.649,最大值为-1.071,标准差为 0.133,经过上下1%的缩尾处理后,所有变量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大多数变量如欧洲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指数、总人口数、经济规模与两国首都地理距离的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这些变量离散程度较小,与平均值较为接近。
5.2 回归模型检验与基准分析
经过F检验、LM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分析后,检验结果的P值为0.9983大于0.05,选择RE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因此,本文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面板数据回归,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外部环境与双边关系变化等因素,需要进一步验证引力模型中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具体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估计结果可知,地缘政治风险指数估计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地缘政治风险对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增大会产生更多的贸易不确定性,进而阻碍欧洲国家与中国正常的双边贸易往来。经过实证检验得出,地缘政治风险对于国家贸易具有负向影响,假设成立。
欧洲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指数根据国家内部因犯罪率、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不稳定因素的数量进行衡量,该指数越小,代表该国国内政治稳定程度越高。该变量估计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欧洲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显著促进国际贸易,国内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推进国内居民收入增加与生活水平提升,进而增加国际贸易的需求。
欧洲国家是否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一虚拟变量N的回归系数为-0.05,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的欧洲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变化对于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变量的回归线系数为-0.056,表明欧洲国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后,会对本国地缘政治风险造成影响,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易受其他国家影响而变得恶化,进而阻碍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欧洲国家人口变量估计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人口规模越大,越会促进本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往来,人口规模越大,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国家间进行双边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人口规模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不同的条件呈现多样化,本文中国人口规模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该系数的正负值虽不符合一般性认知,但一个国家人口多意味着它不但能在劳动力充足的基础上生产丰富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且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消费大量外国商品。中国人口规模大,国内需求巨大,与出口相比,相关商品直接在国内贸易更具有成本优势,企业就会更倾向于选择国内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出口,因此人口数量系数为负值。
欧洲国家经济规模变量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经济规模越大,本国可支配收入越高,购买力越强,但是由于欧洲国家制造成本等相较中国价格优势弱,因而更倾向于直接进口中国制造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变量估计系数为1.684,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经济规模是推动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关键因素,经济规模越大,对于中国与欧洲国家间双边贸易的推动性越强。双方贸易国家经济规模越大,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水平越高,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因而会促进双边国家的商品进出口。
两国首都距离的系数为-1.164,显著性较低,说明距离对于国际贸易的阻碍程度较小,虽然国家间距离会以运输成本的形式来影响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开展,但是由于国际运输方式日渐成熟,运输成本相较多年前有大幅度下降,因此,距离对于国家贸易的影响程度相较其他因素较小。另外,人民币汇率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人民币汇率在国家间双边贸易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外币的购买能力,人民币汇率提高,外币购买力增加,进而推动贸易规模的扩大。
5.3 稳健性检验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地缘政治风险对欧洲国家同我国贸易的影响,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额改为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单边出口额。根据估计结果可知,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单边出口额有显著负影响。这一结论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吻合,表明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说明即使更换了被解释变量,实证结果与基准回归分析结果相同,再一次证明地缘政治风险变化与欧洲国家内部政治稳定系数会阻碍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正常双边贸易往来,如表3所示。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实证结论
本文首先在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对地缘政治风险与双边贸易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确定本文切入点;其次分析了地缘政治风险对贸易的影响机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本文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会导致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环境恶化,会增加贸易成本,影响双边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严重的突发事件甚至会导致欧洲国家停止与中国的相关商品双边贸易。同时,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性上升也会对市场预期与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冲击,加剧对贸易的影响。欧洲国家与中国经济规模越大,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能力越强,对双方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进而促进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然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巨大,国内市场广阔,各种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更加便利,加之欧洲国家对同中国贸易出台相关限制性政策,导致国内相关产品出口欧洲的意愿下降,进而减少中国向欧洲国家的出口规模。欧洲国家与中国距离遥远,运输周期较长,途中易发生突发事件,运输成本较高,对于贸易具有不良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将会通过商品价格影响贸易需求,稳定的汇率水平是保障国家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6.2 政策建议
6.2.1 建立健全地缘政治风险防范体系,警惕贸易不确定性
中国需要积极应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突发事件,时刻防范周边大国对华采取的不利政策,对于有关限制性政策及行动积极采取相对的反制措施,充分发挥中国信息技术优势,定期发布关于欧洲国家的贸易情况,并密切关注欧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产品的产量、库存、供求等方面信息的异常变化,帮助进出口企业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当发生地缘政治事件时,能及时就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对相关商品做出风险提醒。
6.2.2 协调与欧洲国家关系,探索新合作道路
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分歧很正常,关键是中国要与欧洲国家一起通力合作,减少分歧。中国应与欧洲国家积极对话,就相关分歧、争端进行友好协商,减少关于中国的误解,共同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条款、贸易规则,为国际贸易营造良好环境,在保障中国与欧洲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探索新合作发展道路。
6.2.3 兼顾国内国际市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中国与欧洲国家可以在现有贸易基础上,协调经济合作战略与国际贸易政策,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双边政治关系的全面深入合作,从而有效疏解双方在对外贸易与投资上的对立竞争关系。我国在努力维护好国际大市场的过程中,仍需要积极开拓国内大市场,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步运行,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国内产品市场的供应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上,同时做好重要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生产供应基本盘。
参考文献
张晓通,许子豪.“一带一路”海外重大项目的地缘政治风险与应对: 概念与理论构建[J].国际展望,2020(3):80-96.
Neacsu M C. Geo-Economic vs. Geostrategic Conflicts, Case Study: Russia vs. Western World. [J].Strategic Impact, 2016(1): 13-22.
Caldara D, and Iacoviello M. 2018. Measuring Geopolitical Risk. Federal Reserve Board[J].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 18(30): 1-60.
刘文革,周洋.地缘政治风险指数构建及其跨国比较[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2):5-29.
刘文革,傅诗云,黄玉.地缘政治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J].西部论坛,2019(10): 84-97.
Sergey Mityakov, Heiwai Tang, Kevin K.Tsu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mport Diversification[J].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2013,56(4).
王珏,李昂,周茂.双边政治关系距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的研究[J].当财经,2019(1):96-107.
张建红,姜建刚.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2):133-155+160.
潘镇,金中坤.双边政治关系、东道国制度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J].财贸经济,2015(6):85-97.
Shiro P. Armstrong. The Politics of Japan–China Trade and the Role of the World Trade System[J]. The World Economy,2012,35(9).
Su CW,Song Y,Tao R,Hao LN.Does political conflict affect bilateral trade or vice versa? Evidence from Sino-U.S. relations[J]. Economic Research-Ekonomska Istraživana,2019.
杨攻研,刘洪钟.政治关系、经济权力与贸易往来:来自东亚的证据[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2):110-130+159-160.
Chang hoon , Gozgor G, Kaya H, et al. Effects of geopolitical risks on trade flows:Evidence from the gravity model[J]. Eurasian Economic Review, 2019(9): 515-530.
董桂才,王鸣霞.国际政治关系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的影响: 基于清华大学“中外关系数据库”的分析[J].国际商务,2018(1):50-59.
谢建国,徐苹苹.政治冲突与国际贸易:韩国萨德事件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11):106-113.
杜映昕,郭美新,余心玎.国家间政治关系对行业贸易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报,2017(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