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自由贸易区(FTA)作为推动经济合作与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平台,对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具有显著作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着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由此诞生,为RCEP成员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综合合作示范区的创建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首先基于贸易额回顾了当前中日韩三边在RCEP签署前后的经贸关系演变现状,其次以辽宁大连自贸区为锚点,分析了其功能定位及开展优势,最后从科技创新示范、产业合作示范、“双碳”合作示范以及跨境电商合作示范四个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以期为实现三国间的互利共赢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RCEP框架;大连自贸区;中日韩;综合合作示范区;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4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自由贸易区(FTA)作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成员国间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机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于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不仅为参与国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还为中日韩三国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其经贸合作对于促进区fdf46b5549c22ee6fdd81439662f11c1f9d3370532032525e01e998133e21376域稳定与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政治及地缘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一直面临诸多挑战。RCEP的签署,为三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寻求合作提供了可能,也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合作障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当前,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经济合作与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平台,受到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中,关于中日韩自贸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贸区的经济效应评估(张莉淼和张文佳,2023)、自贸区对成员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王厚双等,2022),以及自贸区建设中的合作机制与路径选择(郑建成和胡江林,2023)等方面。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机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CEP对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潜在影响。一方面,RCEP的签署有助于降低三国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从而增强三国的经济联系(宋琳琳,2023)。另一方面,RCEP也为三国提供了在规则制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平台,有助于提升三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谭红梅和王琳,2022)。然而,上述研究大多基于国家层面开展的分析,事实上,在地域层级上,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在中日韩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应受29b8dfd6533c4f6d58c59ff92f490e515a56b2784bdbdc636d31179229451d9f到关注。为此,本文首先回顾了当前中日韩三边经贸关系的现状,随后在RCEP框架下,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自贸区战略,特别是作为桥头堡的辽宁省大连自贸区来推动中日韩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进而实现三国间的互利共赢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2 中日韩三边经贸关系现状
2.1 中日经贸关系
中日两国经济高度互补,长期以来一直是极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表现出显著的弹性和长期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日本2007年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以来,这一地位已连续保持了15年。尽管2022年受到日本国内政策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导致日元持续贬值,中日之间的贸易额有所下降,但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在能力仍然巨大。中日经贸合作的历史已经证明,它是双方关系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之举。通过统计发现,2011—2021年,中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金额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然而,这些指标在总体中的占比却逐年降低。2011—2016年,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金额的年均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8%、4.50%和3.71%,且自2017年起逐年回升。2017年中日合作进展顺利,双方关系得到改善。通过上述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对日本的依赖性正在逐步降低。同时,在中日经贸交流中,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存在,并已成为中国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这一逆差在2011—2016年逐年减少,并在2015年降至最低点,但自2016年起又开始逐年上升,目前有增长至2011年最高水平的趋势。
2.2 中韩经贸关系
30多年以来,中韩双边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贸优势互补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使得两国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在贸易品类型中,中韩中间品贸易作为活跃,占到双边货物贸易额的70%。统计近年来中韩双边贸易的演变情况可发现,2011—2021年,中韩贸易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出口额占比和进口额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口额占比逐年增减但总体稳定。2021年,中国和韩国的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6.85%、32.30% 和 23.30%。与日本一样,在中韩经贸往来中,中国对韩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容量,优化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实现了出口市场战略的多元化布局。
3 建设中日韩(大连)综合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及优势
3.1 功能定位
构建中日韩(辽宁大连)经贸合作示范区,将为国家在东北亚地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提倡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通过积极融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逐步推进制度性开放,加强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互动,稳固外贸和外资的基础,同时培育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速,“一带一路”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彰显了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定意志。东北亚经济版图经过长期冷淡与僵持,现正逐步迎来复苏与转机,积极筹备构建开放合作的新历史机遇。目前,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支点,中国辽宁省的改革开放正步入一个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框架内,中国正积极把握并布局这一机遇,大连作为中国对东北亚日韩开放的“桥头堡”,凭借长期以来的经贸合作积累,与日本和韩国建立了坚实的伙伴关系。根据统计数据,日本在大连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成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韩国则位居第三。从1985年至今,大连与日本和韩国的进出口总额累计分别为2022.75亿美元和721.85亿美元。具体来看,大连对日本的进口总额达到805.6亿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14%,而对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217.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8%,形成了411.5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与韩国的贸易中,大连从韩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400.65亿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11%,而对韩国的出口总额为321.1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出现了79.4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因此,在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开展的中日韩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对于探索更自由、更开放、更多元的中日韩合作模式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区域合作的新亮点。
3.2 优势分析
3.2.1 地缘相邻:大连作为中日韩合作的天然门户
辽宁省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的南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市中心与日韩两国的重要节点。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还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大连成为对日韩贸易的排头兵,也被视为推动中日韩合作的重要窗口。作为辽宁大连自贸区建设的具体主阵地,大连港被誉为“北方明珠”,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大连港更是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被写进政策规划文件内容中的港口。这不仅提高了大连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还为其与日韩等国家的深度合作提供了便利。此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连的港口也在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例如,辽港集团所打造的“智慧港口2.0”项目,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港口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为大连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支持。
3.2.2 文化相近:中日韩共享儒家文化渊源
中日韩三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其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文化上的相近性不仅增进了三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还为三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文化节、东亚文化论坛等,大连不断加强与日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三国之间的文化认同和互信。同时,大连积极利用其在文化领域的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并且由于大连的日语和韩语人才较为丰富,这为示范区内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有助于三国间的商务洽谈和技术交流。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大连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和技术,促进了本地文化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2.3 产业升级:大连与日韩在多个领域的互补合作
大连的产业结构与日本、韩国具有互补性。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大连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与此同时,日韩在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电子元件等密集型产业上表现出较高的领先地位水平,而在农副产品、丝绸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则表现出较弱势的地位水平。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为大连与日韩之间的互补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大连积极加强与日本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废物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连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为双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大连还充分发挥其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优势,积极推动与日韩等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通过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完善物流仓储设施等措施,大连为日韩等国家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同时为中国商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渠道。
4 RCEP框架下基于大连自贸区的中日韩综合合作展望
自贸试验区,作为国际经贸规则创新的先锋领域,承担着对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行深入压力测试与风险评估的关键任务。相较传统自由贸易区,自贸试验区以其更高的开放性和灵活的政策环境,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更高、交易更便利的贸易与投资平台。随着RCEP协议的正式实施,中国正站在全面对接这些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新起点。RCEP协议涵盖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多个重要经济体,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值此关键时刻,选择与日本和韩国经贸联系紧密的省份,例如辽宁大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这些城市的自贸试验区内建立中日韩综合合作示范区,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举不仅能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在规则测试与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还能有效扩展自贸试验区的创新示范作用,从而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提供加速器(孟祥铭等,2024)。通过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可以加深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还将为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通过与日韩的经贸合作,中国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在我国碳中和以及碳达峰背景下,在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还能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拓展自身未来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空间。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中日韩合作示范区还可以成为推动跨境电商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从而开辟中日韩数字贸易的新通道。通过上述各维度上的综合示范区建设,我国将有能力通过辽宁大连这一前沿阵地进一步展示其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能力,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4.1 中日韩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合作与创新的交汇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大连自贸区的基础上所创建的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作为中日韩综合合作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推动三国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任。这一园区的建立,旨在充分利用三国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面对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大连与日本、韩国在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半导体芯片产业,大连作为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市场组成部分,与日本和韩国在关键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形成了紧密的互补关系。半导体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占全球市场份额为19%,日本占9%,远远超过我国。通过共建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我国可通过大连与日本、韩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基于大连自贸区的科技创新示范园区还将成为中日韩三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举办高端学术论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三国科研人员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同时,园区还将积极引进日韩两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大连本土企业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推动大连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将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设立联合研究院、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吸引三国优秀科研人才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力量,为区域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提供宝贵的创新人力资源。
4.2 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产业融合与共赢的发展蓝图
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作为推动三国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共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园区将重点发展多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领域。在制造业领域,园区将聚焦机器人技术、增材打印、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技术,推进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与日韩先进企业的合作,引入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实施“园中园”的建设思路,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如机器人产业园区、智能环保装备产业园区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海洋生物产业领域,园区将重点发展海洋药物、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及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利用三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互补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链。在农业领域,园区将设立中日韩联合农业生产试点园区,鼓励日韩企业参与中国农业的投资、生产和深加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日韩对中国农产品的敏感度,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服务外包领域也将获得重视,园区将建立中日韩服务外包合作示范园区,承接来自日本、韩国的软件外包和流程外包业务。通过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汇聚三国在服务外包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企业资源,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3 中日韩“双碳”合作示范园区: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未来的携手探索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中日韩“双碳”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园区的建立,旨在整合三国在新能源、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资源,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日本作为节能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其单位能耗所产GDP远高于中国,而大连所在的辽宁省为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常年会受到污染的影响。通过与日本的深度合作,中国通过大连的自由贸易窗口可以引进其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升本国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韩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氢能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通过与日韩的合作,中国可以加速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示范园区的构建中,需加速引进日本和韩国在节能环保、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通过深化技术合作与交流,强化专利保护技术的贸易和非专利技术的转让,以促进三国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时,强化与日本和韩国在新能源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推动中日韩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中日韩“双碳”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三国的绿色发展水平,还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三国可以共享绿色发展经验,加强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4.4 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园区:拓展中日韩贸易新通道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的新动力。中日韩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园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贸易流程,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搭建高效便捷的桥梁(王丽娜和刘颖,2023)。园区将依托中日韩综合合作示范区,集聚一批特色鲜明的跨境电商平台、电商企业、支付机构和物流公司,形成完整的跨境电商产业链条。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商品流通速度,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便捷的购物体验。在模式上,园区可将重点利用综合保税区的保税仓库资源,探索线下保税备货、线上出口销售的创新模式。这不仅有助于简化跨境电商的通关流程,还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园区还将积极开辟新的市场,以日韩、东盟等RCEP区域内的国家为主要目标,拓展机电、装备制造标准零部件、农副产品等产品的跨境电商业务。此外,园区还可以注重提升跨境电商产业的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确保商品快速、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加强跨境支付、跨境结算等方面的创新,提高资金流转效率,降低交易风险。这些举措将为中日韩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区域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中日韩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园区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往来,还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三国可以共享市场资源、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推动全球跨境电商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张莉淼,张文佳.RCEP框架下中日韩基于ICT产业的数字贸易合作展望[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3,7(5):55-66.
王厚双,孟霭禾,刘文娜.RCEP框架下创建中日韩综合合作示范区研究[J].亚太经济,2022(1):12-19.
郑建成,胡江林.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实施路径研究[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3,7(1):37-54.
宋琳琳.RCEP框架下中日韩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3(8):125-131.
谭红梅,王琳.RCEP下中日韩经贸合作机遇、挑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2(2):69-76.
孟祥铭,俞晓敏,刘向冉.关于实施辽宁自贸区提升战略的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24(5):53-63.
王丽娜,刘颖.RCEP视角下辽宁省促进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23(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