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推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任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西方现代化思想为借鉴,以中国现代化实践经验为基础;要坚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学习世界现代化先进经验、坚持强化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4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的要求。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在构建历程[2]、发展路径[3]和世界意义[4]等方面,很少有学者探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任务、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本文拟在这方面做进一步探究。
1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任务
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言语输出的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系统化表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首先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这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任务。
1.1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是“一种学说或一个学派的特有标识和身份符号”[5],是话语体系的基石与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是在对现代化问题、现代化理念、现代化实践进行概念化表达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目前,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延伸出的相关概念,虽然能够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发展,但其学理性、解释力、影响力和系统性都有待加强。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首先就要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这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基础。
1.2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体系
思想体系是一定阶级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思想观念之间相互联系而构成的逻辑自洽的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思想观念的总和,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引领作用。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是空洞的语言框架,而是具有思想内容的表达载体。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强化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建设,使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体系成为引导和塑造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的重要力量。
1.3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呈现,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关键。虽然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仍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无法阐释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甚至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情况,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经验,形成新表述,用以指导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西方意识形态多样化渗透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1.4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主体根据时代需要创造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体系,是思想、理论高度系统化的精神产品集群。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是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的体系,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变革,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载体和支撑。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虽然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表达,学术界关于此方面的探讨也如火如荼。但是,要构建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还必须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经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故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伟大创新。
2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不能凭空设想,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批判性地借鉴西方现代化思想,并不断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这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
2.1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在洞察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和样貌,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发展动力方面,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据此,中国共产党将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根本任务,要求加快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在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启动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引擎。在发展规律方面,马克思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社会化生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据此,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推动建立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体系,引领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样貌方面,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理想状态是物质富足和人类解放。据此,中国共产党将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塑造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话语,开辟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路径。
2.2 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深厚的文化滋养。
第一,先秦儒学中“民为邦本”“仁者爱人”“国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等传统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以人为本的政治传统和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第二,中华文化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富民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第三,中华民族具有的“讲信修睦”“团结统一”“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厚德载物的道德底色。第四,道家学说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养生息”等哲学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提供了绿色发展的生存理念。第五,中华文化中“和合共生”“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交往原则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正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才是充满着高度的文化自信。
2.3 历史镜鉴:西方现代化思想
一方面,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8—19世纪,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家通过以蒸汽和电气为动力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等话语,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在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借鉴了西方重视科技的现代化思想,并立足于世界前沿提出了许多具有远瞻性的现代化话语,极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存在两个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是垄断企业为了追求无止境的利益而进行无节制的生产,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破坏了市场的稳定性;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缺失导致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引起了被剥削阶级的极大不满,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基于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既吸收了西方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先进思想,又规避了其资本至上带来的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等弊端,这正是发挥了西方现代化思想历史镜鉴作用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西方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先进思想的同时,规避了其资本至上带来的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等弊端,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现代化话语体系。
2.4 经验积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构建具有中国自主性的现代化理论奠定深厚基础。”[6]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总结这种经验,将其转化为现代化的理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去,进而指导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深知现代化对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性,制定了“两步走”战略,旨在“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意识到苏联将“工业化”作为现代化核心这一思想的片面性,进而提出了“四个现代化”[8]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位一体”“三步走”等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立足于“两个大局”,提出了“两步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战略,推动着现代化话语体系走向成熟。
由此可见,党中央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依据,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深刻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
基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要完成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等历史任务,必须坚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导向、学习世界各民族现代化先进经验、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
3.1 服务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9]这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学理性、科学性和解释力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构建起来并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去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可能暴露一些影响话语有效性的新问题,导致旧的话语无法正确指导新的实践。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提炼新的概念、激发新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积累新的知识,再将从新实践中总结出的新话语运用于现代化建设更新的实践,在循环往复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概括性、创造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只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才能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3.2 坚持问题导向
“人类历史上所进行的每一项重大理论创新,都是源于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实际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理性解决。”[10]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能够体现、回应、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要善于发现问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体系,要善于筛选问题,聚焦最突出、最迫切的现代化问题。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善于研究问题,汲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塑造出具有时代性的、能够科学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要善于解决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寻找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解决方案。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目标及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回答现代化的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只有以高度的话语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才能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3.3 学习先进经验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思想,把握受众特点革新话语表达方式,利用先进技术优化话语传播效果。
首先,西方现代化话语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这种涵盖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多维理解,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其次,要全面把握受众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发展逻辑、本质要求、价值意蕴等话语“以清晰、明确、易懂、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12],塑造具有说服力的大众话语,增强民间交流的实效性和话语的说服力。最后,可以应用多元化、智能化的传播方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呈现效果。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依托VR、AI等技术向受众群体沉浸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多方面多层次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吸收西方定义、表达与传播现代化话语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陷阱,基于自己的国情特色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
3.4 强化中国特色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治前提,充分汲取“两个结合”的精髓。首先,从现代化理论中提炼出具有主体性的概念,增强现代化概念体系的标识性。要体现中华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情怀,将其中蕴含的精神本质与现代化理论的内涵相对接,激活中华文化的话语表达力,将其转化为话语优势。其次,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规划、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西方现代化思想的比较优势等多重角度探究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特有属性。
但是,不能为了突出特色而塑造国际社会难以理解的现代化概念,而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塑造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概念,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同感。因此,要关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及文化交集,营造具有共通性的现代化话语,强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共鸣。同时,要打造一批具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的新型主流媒体,引导国际舆论和国内舆论,为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 结语
构建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必须完成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历史任务,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相适应。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围绕现代化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现代化理论,在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先进经验的同时,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具有特色的内容,回答清楚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未来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46).
肖政军,杨凤城.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现实构建与未来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1-16.
付高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丰富内涵及建构路径[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9(7):38-46+126.
刘世强,杜敏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76-83.
徐勇.田野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建构:路径、特性与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1):4-13+157.
赵刘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现代化理论史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23(4):38-4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王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建构路向探索[J].北京社会科学,2023(11):15-2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闫方洁,王慧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在逻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4):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