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营商环境优化对策

2024-11-02 00:00:00郑雪艳
当代县域经济 2024年11期

[摘要] 未来县域经济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营商环境的大比拼,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和金招牌,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各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能的转化升级。灵台县要通过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和产业环境五条路径,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关键词] 营商环境;灵台县;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平凉市第八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课题“平凉市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路径研究——以灵台县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PLSKKT2023005)

[作者单位] 中共灵台县委党校

近年来,甘肃省灵台县委、县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命门之穴”和“头等大事”,深化政府职能转变,集聚发展优势,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着力打造优质“软环境”,铸就发展“硬实力”,全县经济运行在克难奋进中呈现出大盘稳固、动能集聚、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乡镇和部门职能作用失位缺位,对优化营商环境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政务服务质效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主动服务意识不够、要素保障能力弱。对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研究政策、落实政策上持续发力,在综合施策、重点突破上持续发力,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上持续发力,为灵台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化简政放权,持续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要抓实抓细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力建设“程序更简、时间更短、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政务环境。一要推进行政审批效能再提速。全面落实项目工作“4+2”管理机制(四项机制: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推进落实、要素保障,两个办法:招商引资项目评价办法、重大项目前期费管理办法),推行重大项目“三个一”包抓制度和“五张清单”管理,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24小时“即来即办、秒批秒办”,工程建设、简易低风险项目全流程审批分别压减至60个、15个工作日。二要推进数字政府赋能再提质。持续深化“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办事实现“进一网、能通办、不用跑”、线下实现“到一窗、帮代办、跑一次”。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场所各项要素,理清政务服务事项标准清单,做到县域内统一标准。三要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品质。要扎实推进市县乡村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站点)规范化建设,深化“一窗受理、综合服务”,优化政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行“大综窗”改革,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和“陇商通”服务专席,建成县政务服务大厅24小时自助区,配置政务服务一体化智能机。对涉企收费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同时,清理整顿变相许可。

秉持包容开放,持续营造活力加速凸显的市场环境。一要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县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把重点领域严格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统一起来,推行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信用监管为补充的监管体系,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注重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档案,推行公平竞争审查,推进“两轻一免”柔性执法。二要不断增强惠企服务。聚焦市场准入,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落实全程电子登记、自主申报、“一窗通办”等改革措施,开展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和企业上市挂牌突破行动,企业开办全流程压减至3小时。推动税服智办,推行税务“智能微厅”和涉税事项“云上会客厅”,增值税留抵退税平均审核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推进采购招标,全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完成与省级大数据底座、网上服务大厅、在线监管平台联通,实现与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把创造安全稳定环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深入开展主动创稳行动,及时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经营。

聚焦依法行政,持续健全公平正义透明的法治环境。一要坚持依法行政。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健全完善依法决策、守信践诺、源头治理、自我纠错的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按程序开展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既不能随意设置门槛壁垒,也不能督促企业“先上车后补票”。二要健全信用体系。加快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做好信用信息归集上报;加大“甘肃信易贷”平台推广力度。完善政务诚信评价制度,建立信用违约救济机制和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对签订的合同和协议要坚决执行。法院要开通“涉企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执,提高执行合同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涉执行信访案件办结率。三要保护企业权益。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安、司法等单位要建立多元化解机制,畅通中小投资者权益救济渠道,提高诉前调解成功率、民商事案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要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积极抓好涉企遗留问题化解。

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持续推进质效齐升的要素环境。一要切实加强资源统筹,服务企业开办“加速跑”。聚焦用地保障难题,提前着手做好土地组卷报批、征收等工作,积极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盘活利用“五未”土地,依法清退闲置低效用地,腾出更多空间保障新企业、新项目。住建、水务、供电等部门要全面推行市政报装“一站式”服务,加力简化电、水、气等市政要素接入报装。二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服务企业“硬实力”。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需要,促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调整优化建设模式,推动S28灵华高速二期及东延线全线拉开建设。力促G70福银高速分设线确定接线方案、纳入国省投资计划,S19泾川至灵台高速、G244什字至灵台段改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建成雷新公路新集水库淹没区改线工程,实施独店至什字段公路维修改建工程,持续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新集水库建成大坝主体,完成淹没区移民搬迁,邓家川水库蓄水投用,形成中心城区“一用多备、多源互济”的供水保障格局。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严格落实政银企常态化对接“五项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各金融机构要深入实施金融“四大工程”,全面落实减费降息、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无还本续贷等政策,“量身定制”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充足、更精准的金融支持。

聚力推动链式开发,精准施策持续优化产业环境。一要推动延链补链。聚焦六条重点产业链,整体考虑,统筹谋划,“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研究破解产业链建设的瓶颈制约难题,为产业链延伸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针对企业发展中的产业链脱节问题,主动牵线搭桥,协调衔接,疏“堵”补“断”,支持帮助链上企业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创设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二要强化基础配套。以三大园区建设为统揽,围绕交通、水利、城建等重点领域,加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动S28二期、郭长铁路等重大项目,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完善上学、就医、住房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承载能力。三要加强科技创新。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和企业创新技术需求,支持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奖补激励措施,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