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全球工业生态系统和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展现了产业链合作的强大韧性,但也暴露出在区域竞争、产业转移、内生动力等方面的不足。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成为新的课题。
绵阳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将强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就。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2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成功入选“2023新型显示十大城市”“2023年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二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5.8%,占全市比重超72%;光伏储能、新型显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0%,产业优势逐步凸显。三是园区建设提质增效。重点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推动优势资源和优质企业向园区集聚,绵阳工业园获评四川省高端人才产业园。四是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修订《绵阳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支持企业牵头、参与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动四川省光电互连创新中心、高品质高温合金创新中心提升技术创新和行业服务能力。五是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有效。绵阳工业多次被写入国、省工业经济发展方略。各级会议支持在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如今,绵阳正逐步成为助推全省乃至全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绵阳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从国际层面看,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给绵阳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新一轮工业革命标志着全球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应用等为代表的崭新时代,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层出不穷,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多次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技术封锁手段。同时,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有所削弱,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偏离传统“雁行模式”,跨过西部地区直接向东南亚、拉美甚至非洲等地区迁移,“蛙跳式”产业转移现象的出现让绵阳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困难加大。加之“双碳”“双控”等环境资源政策收紧,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剧增,绵阳工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从国内层面看,新质生产力对绵阳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开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的同时,也赋予了新时代劳动者以新的奋斗力量和新的自我革命精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更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源能源竞争力下降,绵阳工业与已经奠定先发优势地区的竞争日益严峻。
近年来,成渝地区的国家级新区及省级新区均将发展重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这意味着绵阳工业可能与周边地区存在趋同性或雷同性,特色优势不明显。从产业吸附竞争力看,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偏离传统“雁行模式”,跨过我国中西部地区直接向东南亚、拉美甚至非洲等地区迁移;加之高端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集聚,导致绵阳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纳新兴资本上难度加大。从产品市场竞争力看,绵阳的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存在原材料生产地和产品销售地“两头在外”的现象。加之本地企业间配套及其与成渝地区企业协同配套不足,导致应对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低,势必对绵阳工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绵阳自身看,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样面临内在动力不足的挑战。通过探究工业发展的长期表现,可以发现绵阳工业对生产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发展方向局限在既存的产业基础和已经形成的产业架构,对农林、矿产、能源资源形成高度依赖。农产品加工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一直是支撑绵阳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头部企业缺失或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传统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条,高端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是工业化未强先降。绵阳工业化率在2012年达到45.1%的历史峰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此后连续呈现未强先降趋势。2023年,绵阳工业化率为29.94%,相较于2012年下降15.16个百分点,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5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二是创新驱动能力还有待提高。2023年,绵阳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第48位,在上榜西部城市中排第7位,总体指标较为靠前,但从创新能力构成看,绵阳成果转化能力排第58位,得分49.64分,低于西部城市中第一名(西安)29.71分;创新驱动力排第63位,得分50.43分,低于上榜西部城市中第一名(拉萨)12.47分,绵阳的创新驱动力、成果转化力还有待提升。三是县域支撑还不足。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的不同,县区之间的工业发展差异仍然较大。2023年,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是涪城,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一半以上县(市、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增速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24个百分点。
绵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结合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拟定目标,绵阳应着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议坚持“一个主攻方向”、聚焦“三大动力”、筑牢“三大基石”、增强“三大能力”,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坚持“一个主攻方向”,就是坚持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这个方向,从运行调度、企业培育、新赛道选择等环节重点发力。一要在运行调度上下功夫。坚持目标导向,需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方案,深化运行调度机制,按照“一业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的模式,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服务和分类调度。密切关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运行态势,加强对园区、乡镇、企业的业务指导,杜绝在工业运行中出现“大起大落”情况。二要在企业扶持上添措施。持续优化企业分类服务机制,对骨干型企业,重点从技术创新、品牌打造、降低成本等方面予以支持,不断提升在开展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行动中的积极性、规范性、安全性,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品,鼓励企业进行提档升级、持续壮大,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对成长型企业,重点从资金保障、项目争取、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支持,扶持企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更多经济支撑点。对困难型企业,建立问题清单,定期逐项研究化解,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淘汰转型企业,重点引导其采取整合重组、产权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盘活。三要在新赛道上抢先机。积极拓展绵阳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不断强化“终端带动”的部署,深入优化新赛道布局,完善在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数字经济等新赛道的行动方案。持续推进现有“1+4”支柱产业集群及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着力推动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与成渝地区六大城市新区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等产业,深度融合成渝地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共建,主动参与区域产业重构。
切实增添工业发展动力。聚焦“三大动力”,就是要从工业投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三方面,着力提升工业发展动力。一要增添工业投资“拉动力”。进一步强化“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理念,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高端要素输入。持续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加大向上汇报对接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全国全省项目列表。逐步提升制造业投资比重,实现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推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进行“智改数转”,激发存量企业再投资动力,保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合理增长,提高工业投资的“含金量”。二要增添创新驱动“引领力”。探索“一个产业+一所重点合作科研院所+一所重点合作高校”孵化模式,鼓励中物院、中电科九所、东材科技等院所、企业聚焦全市具备比较优势的激光技术应用、核技术应用、高端磁电材料等领域,积极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培育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建设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成渝地区的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支持京东方等行业领先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探索“个性化定制”模式。三要增添绿色发展“推动力”。深入实施工业碳达峰行动,认真落实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化责任,始终坚持绿色化发展,严格遵守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持续优化,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不断夯实工业发展支撑。筑牢“三大基石”,着力从园区功能、人力支撑、为企服务三大环节夯实工业发展支撑。一要夯实园区载体功能。在持续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的基础上,借鉴已建成的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产业功能区经验,加强县(市、区)联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设立“圈长制”,构建以高新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园区为引领,多个省市级园区协同发展的“2+N”格局。完善功能区配套建设,高水平配置标准化专业化厂房、人才公寓、科创空间等基础设施,高品质配套商务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场景,加快建成产城融合、集约节约、舒适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全面开展闲置厂房清理,严防园区厂房占而不用、园区土地圈而不建。二要夯实人才队伍基底。依托“人才引进”“人才回引”等行动,加强对工业战线干部的培养。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优化产业技术工人专业培训基地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重点倾斜对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育,保障企业用工。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工业干部队伍的考核评估,将相关指标与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和考核相挂钩。深入推行“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协助企业从人才流动配置、分类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服务保障,实现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三要夯实政企同心根基。充分发挥重点产业挂联和工业企业困难问题会商会作用,深入实施“暖企”行动,在制定涉企政策时,充分征求企业家意见建议,拓宽听取企业心声渠道,增强市场信心。加大招商引资协议履约力度,定期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等进行梳理和清理,逐项研究解决已签约项目落地瓶颈问题。推进“数字政务”,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管理工作,多措并举推进降本减负。推动工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支持龙头企业、国有企业、重点企业带动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纳入采购系统。
持续增强工业发展韧性。增强“三大能力”,就是以产业链、供应链为抓手,构建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增强工业发展韧性。一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完善产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领导联系、市级部门协调、县(市、区)政府主体、产业园区主导的重大产业推进机制。着力从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出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关键缺失环节为重点,通过梳理上中下游企业图谱,对园区主导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积极谋划储备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项目,完善补齐产业链条,全力提升工业保产稳链工作。二要增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做强“链主”企业,推动其与中小企业的互联互通、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协作,达到互利共赢。通过加强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配套引入一些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加快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构建,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合作共享技术创新成果,着力解决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依托工业企业协会以及商会等,探索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服务平台作用,持续加强企业凝聚力。三要增强品牌建设能力。聚焦品牌新赛道和“专精特新”方向,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竞争性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绵阳造”名优品牌,形成“镇园之宝”。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含金量”,推动企业用品牌换口碑、用口碑换市场。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物流产业园,围绕仓储、流通、销售等环节,建设区域性供应链枢纽及资源配置中心。深化“绵阳造”工业品精品展、“绵品出川”行动,深入挖掘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塑造“绵阳精品”形象。(本文作者刘华蓉系中共绵阳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