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地处甘肃东南部,是临夏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黄河上游文明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临夏市锚定“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工业主导型、城市服务型”县域经济定位,着力推动县域经济总量增长,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十城优势”的崭新形象,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临夏“十城优势”激发新动能
临夏市委系统总结了“十城优势”:临夏市是一座信念坚定、担当实干的奋进之城;规划引领、科技赋能的创新之城;诗意花香、温馨舒适的宜居之城;重教兴学、理念先进的宜学之城;筑巢引凤、合作共赢的宜商之城;活力无限、热情好客的宜游之城;国色天香、冠绝陇上的牡丹之城;历史悠久、商贸繁荣的活力之城;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彩陶之城;和睦和顺、善治有序的团结之城。“十城优势”积蓄着临夏市深层发展动力,释放着无限活力,展现着未来持久的魅力,亮出了临夏市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最大底气和最强信心。
作为“花儿”最主要的起源地和传唱地,临夏市花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享有“花儿之乡”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花儿文化为打响“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赋予了动能。
TNeaW8VQSI88JV/mCYbYww==牡丹文化、玫瑰鲜花产业优势凸显,“牡丹随处有,胜绝在河州”,临夏是紫斑牡丹之乡,素有“小洛阳”的美誉,是西北牡丹群的重要栽培中心,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大的经济价值。赏牡丹、种牡丹、唱牡丹、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历史悠久,砖雕、绘画、文学、歌舞、服饰等方面的牡丹文化元素比比皆是,牡丹文化渗透于临夏地域的各种艺术中。鲜切玫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需求旺盛、销量巨大,带动就近就业500余人,鲜花港一期全面达产,实现年产值1.8亿元。
河州美食独具特色。近年来,临夏市重点打造百亿级美食产业,打响叫亮“河州味道·临夏美食”金字招牌,成功承办全省美食产业发展现场会,圆满举办“河州味道·临夏美食”特色美食展,全新打造河州牡丹文化公园、蓝天家园步行街等美食集聚地,使营养丰富的手抓羊肉、酸辣可口的临夏酿皮、皮薄馅香的河州包子、鲜香麻辣的爆炒草鸡、河州“八大碗”、盖碗茶、牛肉面、鸡蛋醪糟、发子面肠、羊肉瓠茄等特色美食享誉全国。
旅游资源富集,八坊十三巷、百里牡丹长廊、黄河文化公园、东公馆、人民红园、东郊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风格别致;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熠熠生辉;魅力折桥湾、凤凰山、金色草滩、碧水苑、河州小镇、瓦窑迪乐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亮点纷呈,公园城市建设轮廓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成效凸显
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强劲。近年来,临夏市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法治政府奖”“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以及“全国气候小镇”“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甘肃省最具基础设施竞争力十强县”等荣誉称号。2023年,临夏市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6元。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临夏市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始终把打造魅力花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完善“东西南北中”城市公园体系,努力变“城市中建公园”为“公园中建城市”,颜值、气质得到双提升。城市形象的不断提升吸引大量人口进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临夏市人口增加了81502人,年平均增长2.63%,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在全州遥遥领先。
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城市活力不断释放。临夏市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载体功能、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项目招引创造更优条件。始终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规划,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城乡环境综合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物流集散通达能力和区域辐射力。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推进迅速,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百花齐放”,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冬春季文化旅游系列文旅活动成功举办,城市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城乡融合共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以“乡村公园”的美学理念建设农村,完成23个村庄规划,建成折桥示范镇和11个示范村;实施优势特色产业3年倍增行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深化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建设快速推进,创新政务服务举措,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深化,不断提升“小窗口”软环境,持续优化营商“大环境”,最大程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起到“在政务上提速,在便民上提效,在利企上提质”的良好效果。
优化经济发展对策
把握政策叠加带来的巨大黄金机遇期。临夏市发展势头强劲,离不开国家及省州政策扶持。要善于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在政策中找方向、找办法、抓机遇,通过政策找资源、找资金、找项目,找准本地发展需求与国家政策支持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要全面提高经济发展预判能力,科学编制投资项目计划,树立强烈的政策意识、机遇意识,研究谋划贯彻落实的措施办法,最大限度地把政策机遇变成投资项目,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打破思维定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努力探索与省会城市兰州及周边城市的合作机会,与都市圈内城市共建共享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促进生产要素流通,运用一小时核心经济圈的交通区位、供应链、信息流和劳动力市场便利优势,专注打造兰州后花园;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是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拉动高质量发展主动力。立足项目拉动型经济的实际,以“引大引强引头部”和“千亿招商”行动为重点,推出更多招商优惠政策,加大主动“走出去”对接考察、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举办招商引资大会等方式积极“请进来”洽谈合作、推动签约,实现了招商数量和质量的双突破、双提升。
三是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按照“工业主导型”发展类型,对标“千亿县”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是临夏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的必须之举。发展园区经济要解放思想、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要素保障、增强企业信心、推进“人城产”融合发展。
四是找准定位培育特色产业,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围绕打响叫亮“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精心打造“十大文旅场景”,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精心举办品牌节会赛事,大力推动消费市场回暖。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花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招商引进装备制造、花卉包装和物流运输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推动花卉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五是夯实乡村振兴主阵地,挖掘高质量发展新潜力。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围绕建设乡村产业“五大园区”,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蔬药菌花”等特色产业,全面带动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特色产业“造链”“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供销一体、全链条升级、农文旅融合。
六是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全市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促进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七是紧盯城市建管主方向,提升高质量发展新颜值。聚焦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建成河州牡丹文化公园和一批口袋公园、社区公园、体育公园,加快建设马家窑文化公园、人民公园,加快建成城市公园体系。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开展绿化美化,栽植高杆月季等各类花卉苗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彩,出门见花、满城是花”目标。
站稳人民立场,发展为了人民,成果全民共享。一是大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水平,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形象魅力,加大各行业部门从业人员培训力度,覆盖全市各行各业和政务窗口人员的专题培训,推动政务、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观念大转变、形象大提升、技能大提高,打造让群众满意、企业点赞的营商环境。
二是保障共享高质量发展劳动成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改善提升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水平;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智慧医院建设,织密扎牢医疗保障网,不断完善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建设以未来邻里、未来治理、未来教育、未来创业、未来服务等引领的新型城市单元,构建“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体。
三要争取最大限度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要高度重视引进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重视发掘人才的潜力,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个人发展空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探索人才机制体制改革,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人才红利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持久动力。
四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强化城市建设管理,以争创国家级海绵示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开展绿化工作,凸显公园城市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价值。
“十城优势”是临夏市赓续精神血脉、奋进伟大时代的最大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是推动临夏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所在、动力所在、基础所在、潜力所在。未来要进一步深化“十城优势”的精神内涵,挖掘“十城优势”的潜力禀赋,让“十城优势”切实成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