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爵位反映着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而封“王”则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明朝以前的封王都以国家的名号命名,如秦王、魏王等,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他的三弟李玄霸被封为卫王(追封),四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五弟李智云被封为楚王。然而,清朝封王却以吉祥的文字命名,如恭亲王、礼亲王、睿亲王等,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5b850ebf279e2ff5c70dc15fa38337e1属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
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等等。此后,中国历代封王中,都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来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成为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地理范围来命名,例如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耳、韩王信、长沙王吴芮。同姓王中,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封在齐地,刘肥的封号便是“齐王”。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随着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文景时期最终出现七国之乱。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甚至导致西晋瓦解。此后历代帝王接受汉初的教训,想方设法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疆。例如唐朝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唐高宗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他压根没有在山西待过。由于封王们没有实际领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开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继位前就是光王;唐玄宗的儿子、杨贵妃的前夫李瑁就是寿王。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号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话,像宋徽宗赵佶继位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继位前的封号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还是封邦建国这套东西好,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授爵封出去。既然封王有实际领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后,明代开始极力削藩,很多封王只有名号,没有实权。既然如此,就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朱由检在继位前就是信王。
清朝封王的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一方面是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的亲王”“勇敢的亲王”“重大的亲王”。
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晋地、魏地给他们去占据。
清军入关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续满人民族传统,取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入关后册封的两个亲王,承泽亲王硕塞(后袭者改号庄亲王)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承泽意为有造化的人,顺承意为和顺的人,总之都是美好的词汇。
清朝此时还册封了四个汉人亲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这四人的爵名没有取自吉祥如意的词汇,而是沿用了明朝对他们的封号。例如平西王吴三桂,当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他要平的这个“西”,就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起义军自西而来。吴三桂投靠清朝后,清朝快速扫平天下。为了嘉奖这位降将,清朝对其大加封赏,从伯爵一直升到亲王。不过其前缀一直都是“平西”二字,始终没有改变。
清军入关后,给四个汉人亲王实际封地,最后他们在地方上称王称霸,发动“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给了清政府一个教训,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不管是有功于朝廷还是徒有嫡出的身份,一旦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他们会辖制、影响地方官员,并可掌控自己的军队、掌握地方税赋等,成为帝国隐患。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他们没有皇命不得离京,以避免在地方拥兵自重,同时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若遇征伐,再临时派亲王们带兵,有时皇帝干脆自己御驾亲征。雍正上台后更绝,发布一系列命令,斩断了旗员和旗主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且把八旗人事大权收为己有。这些皇亲国戚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延续清军入关前爵位取名的传统,都用吉祥如意的词汇。
一个小小的王爵取名来源的背后,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算计,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