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在提前举行的伊朗总统大选之前,在位于德黑兰一处戒备森严的住所内,哈梅内伊紧急召集了他最信任的几位顾问,召开了至少三次会议。据一位在会议现场的伊朗官员透露,哈梅内伊认为,伊朗需要一位能够吸引社会不同阶层的总统候选人,来引导选民投出更多的选票。当时就有猜测认为,总统候选人中,很可能会加入一位低调且温和的改革派。
随后,改革派公布了三名候选人,相较于其他两位候选人,佩泽希齐扬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首先,他虽然属于伊朗改革派阵营,但从履历来看,他是伊朗政权的忠实拥护者,多次表示效忠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其次,他的阿塞拜疆血统以及平民主义形象,能够吸引更多少数民族和女性的选票,而这些往往是投票率最低的群体;再次,佩泽希齐扬参加过两伊战争,可以与伊斯兰革命卫队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终,宪法监护委员会为佩泽希齐扬开了绿灯。
69岁的佩泽希齐扬曾是一位心脏外科医生、医学院校长和卫生部门官员。在公开场合,他说话轻柔,言辞谦逊。一直到前往德黑兰正式踏入政坛前,佩泽希齐扬还坚持每周为患者做一次手术。他的着装风格也始终如一,习惯穿运动夹克,而不是西装。他多次表示,希望一直可以作为一个“普通伊朗人”生活,忠于自己。
在一段佩泽希齐扬的竞选视频中,他独自走过一片绿树成荫的墓地,缓缓坐在一块墓碑旁边,上面刻着妻子法特米的名字。片刻之后,佩泽希齐扬回到车里,泪流满面。在伊朗政界人士中,公开表白爱情并不常见,在镜头前为爱人落泪更是罕见。
很多伊朗人,也是从这个视频了解到这位候选人的家庭故事。妻子和小儿子30年前因交通意外去世后,佩泽希齐扬从未再婚,独自抚养三个儿女长大。有伊朗学者认为,这些都能够证明佩泽希齐扬的可靠性。佩泽希齐扬也向选民承诺:“就像在妻子去世后,全力支持家人一样,我也会全力支持伊朗人民。”
在几十年的同事与密友眼里,佩泽希齐扬是一名务实的技术型官员。出任大不里士医学院校长期间,佩泽希齐扬领导了一项普及医疗机构的项目,在东阿塞拜疆农村地区新建了600家诊所,不仅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也让他后来担任大不里士选区议员时具有很高声望。
竞选期间,佩泽希齐扬得到了前总统哈塔米、鲁哈尼,前第一副总统埃斯哈克·汉吉里等重要政治家的全力支持,前外长扎里夫前往多个城市为佩泽希齐扬站台造势。分析认为,这些在推动解决伊核问题过程中发挥过作用的重量级人物,如今正在帮助佩泽希齐扬将改革派阵营团结起来。
佩泽希齐扬的父亲是阿塞拜疆人,母亲是库尔德人,这也使得他与伊朗大多数以波斯人为主的权力精英有所不同。佩泽希齐扬代表着更加务实的立场,主张与全球建立联系,继续推动达成核协议。
在当今伊朗的权力架构下,保守派的基本盘依旧强劲,目前,反对佩泽希齐扬公开推行改革议程的强硬保守派,依旧掌握着伊朗政权的许多重要职位。从历史上看,伊朗的重大外交政策,往往要经过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广泛辩论,才能够得以出台。如今的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许多关键职位,还是资历深厚的保守派人物。
佩泽希齐扬胜选后,强硬派媒体一直在使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国民对尚未成立的政府的期望。改革派报纸《同胞报》报道:“强硬派假装莱希总统留给新总统的,是一匹上了鞍的好马,谁都可以轻松驾驭。”
而事实却是,新政府成立的第一天就将面临经济和政治的诸多问题,包括异常高的预算赤字、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许多与制裁有关的问题。有经济学家预测,伊朗新政府在9月就将很快面临一系列经济挑战,包括偿还莱希政府遗留下的约150亿美元的债务。
从竞选期间的表态来看,作为改革派代表的佩泽希齐扬,有意愿为伊朗的经济、社会、外交注入一定的活力。但伊朗权力结构并没有根本性变化,总统受制于最高领袖,并非国家最高领导人,佩泽希齐扬如果想真正把改革派的主张变成政策,道路将十分曲折。
根据伊朗宪法,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负责制定和监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总体政策”,这意味着哈梅内伊会决定伊朗国内和外交政策的基调和方向。此外,最高领袖还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不仅如此,哈梅内伊还有权任命和罢免司法机构、国家广播电视网络的领导人以及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最高指挥官。
如今的宪法监护委员会12名成员中,有6人由哈梅内伊直接任命。佩泽希齐扬随后证实,其内阁成员只有在与哈梅内伊磋商并获得其批准后,才会最终任命。
佩泽希齐扬可能有一些回旋空间,但也面临很多结构性障碍。如果佩泽希齐扬想要兑现自己改革的承诺,比如放松强制女性戴头巾的法令、取消对互联网的限制、施行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等,最后都需要获得哈梅内伊的认可。
而在对外政策上,有内部消息显示,哈梅内伊已经建议佩泽希齐扬追随已故总统莱希的脚步。
“佩泽希齐扬的角色更像是协调者,而不是决策者。这意味着他将是一位谨慎的政治领导人,至少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不会挑战伊朗的其他权力中心。”分析家指出,尽管如此,在强硬派掌控关键职能的权力结构下,为改革派重新找到出路和平衡,已经成为佩泽希齐扬目前最艰巨的挑战。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