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北京中轴线”成为北京第8处世界遗产、中国第59处世界遗产。
从2009年讨论是否作为申遗项目,到如今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时间。作为如今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浸润在7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它见证了中国都城营建,更是一种中国文明的延续。作为一个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如今,这条纵贯北京南北、750岁“高龄”的中轴线,并未停止生长,依然用一条线汇聚着满城的人间烟火。
“用所有人都能懂的方式把它讲出来。”这是负责带领团队编制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的吕舟对自己十余年工作的阐释。
当地时间7月27日上午10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始。10点37分左右,北京中轴线项目开始被讨论,11点15分敲槌宣布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40分钟申遗成功的背后,其实有很多颇具挑战性的难题。
比如,外国专家提出疑问:“中轴线是建筑城市景观设计当中常用的手法,北京的特殊性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吕舟认为,中轴线对中国人来说,不单单是景观,也不是物质形态,而是道德的、精神的呈现,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国家中轴线的地方。
想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需要符合它的价值标准。世界遗产共有6条价值标准,符合其中一条就可以,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标准就是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三和价值标准四。
价值标准三的内容是,为延续至今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价值标准四的内容是,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建筑。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城市核心建筑群的杰出典范,因此通过了各国专家的评审。
申遗成功后,北京中轴线收获了全场最多的关注和赞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很多国家的代表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中国代表团还带了很多中轴线文化纪念品,像冰箱贴、徽章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雨燕的徽章,现场被一抢而空,包括我戴在胸前的那枚雨燕徽章,最后都被人摘走了。”吕舟说。北京雨燕,是京城最早的“原住民”之一,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中,它与雅乐、暮鼓晨钟共同演奏着这条7.8公里的“生态乐章”。
在申遗成功的下午,北京东城区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快闪活动在钟鼓楼广场举行。市民们通过情景合唱、广场舞、快板等方式,表达着对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热烈祝贺与支持。“心情非常的激动,我住在钟鼓楼,也经历过申遗漫长的过程,听见申遗成功了,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一位居住在钟鼓楼旁胡同里的市民表示。
北京中轴线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组成,共包含景山、故宫、天安门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市民们所庆祝的地点钟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北端起点,也是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据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介绍,钟鼓楼对北京中轴线突出的价值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钟鼓楼深刻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暮鼓晨钟”敲出了北京的“标准时间”,用声音一早一晚来管理人们的起居生活,号令全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另一方面,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最高的两座本体建筑。古代很多城市都有钟鼓楼,北京钟鼓楼是古代城市钟鼓楼的建筑典范,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保护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它们的存在,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技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钟鼓楼通过融合多种元素和采用多元科技手段,实现了文化消费场景的创新。在鼓楼一层的“时间的故事”展厅里,虚拟“更鼓”和“永乐大钟”悬于半空,观众可以排队体验虚实结合的击鼓、撞钟。这种变化使得钟鼓楼从一个历史遗迹转变为一个充满现代活力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同样作为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天坛,是世界上现存最为完整的祭天建筑群,其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南端,与中轴线的其他遗产要素一起,整体展现了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
天坛公园副园长刘勇表示,在北京中轴线的整体统筹下,进一步挖掘天坛深厚的文化价值,开发集祭祀线路、祭祀仪程、古树文化、非遗展演于一体的文化探访线路,讲好天坛及北京中轴线故事,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申遗过程中,对于“北京中轴线”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社会凝聚力,让很多市民参与到北京中轴线故事的讲述中,还出现了很多中轴线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设计、文化体验线路,一些北京老字号也会用北京中轴线的IP来更新他们的产品。
比如,穿过繁华的钟鼓楼,北京中轴线主题邮局就在一条胡同内静静等待游客光临。这里陈列着丰富的中轴线主题文化商品,如书籍、明信片、冰箱贴以及特色雪糕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本设计精良的“北京中轴线护照”,它深受游客喜爱,许多人前来询问并参与盖章活动。
邮局员工提到,这本护照使用了特殊材质的纸张,在紫光灯下会呈现出酷炫的荧光效果,外加邮局的印章图案精美,销售成绩显著。自今年1月开业以来,该家主题邮局将邮政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向公众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及文化魅力。
除了在传统建筑间探索盖章的乐趣之外,品尝地道的中轴线美食也是漫步中轴线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前门大街上的“全聚德中轴食礼”新京式体验店,下午茶套餐几乎成为了每位顾客的首选。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等精致的京式小点,搭配桂花酥酪或一碗小米粥,便构成了一套新颖的中式下午茶。
该店的员工表示,全聚德致力于将“中轴食礼”打造成代表美食的品牌,并传承与创新北京的文化。为此,他们设计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卷轴点心礼盒,分别象征中轴线的南段(从永定门到天安门)、中段(故宫)以及北段(从景山到钟鼓楼),完美地呈现了中轴线上12座古建筑的风貌。
享用完全聚德的小吃后,还可以去故宫神武门附近的角楼咖啡拍照留念,或选购一款印有“向着故宫敬一杯”的文创饮品。在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手持这款饮品,登上景山万春亭,远眺故宫美景合影留念。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要开发更多特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中轴线上的美食、非遗、老字号等,加快研发文创产品,打造一批文旅新地标,通过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共同构建中轴线文化品牌,让文化IP为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可以用“一脉相承 薪火永续”来概括,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可,更是对北京这座古都独特魅力的肯定。
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北京中轴线在内,北京现有8处世界遗产,都是赋能老城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民众幸福生活的宝贵财富。有了这样一个资源,未来要思考的是怎样把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怎样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实际上,北京中轴线一直是北京老城保护、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中轴线及其延伸的方向。这条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在空间上持续扩展。向南延伸的部分通达大兴机场,成为推动北京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轴线,向北则经过水立方、鸟巢等地标建筑,穿越奥林匹克公园直至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处延展。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介绍,未来将围绕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阐释、开放三个层面开展工作。“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说。
北京市政协委员胡永芳建议,北京中轴线应从遗产角度回归城市生活角度,进一步规划中轴线步行街(道)外观。同时,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中轴线及其周边的应用,利用影像虚拟与声光电等数字技术还原遗址原貌,使人们“沉浸式”体验在世界遗产中“City Walk”,让中轴线在古老的世界遗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相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