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北京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争奇斗艳”,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不仅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还成为展会上当仁不让的“人气王”,几乎每个展台都围满了人。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技术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热点。相关话题也受到热议,为什么是人形?人形机器人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机器能否替代人?
“差点以为这是个真人了!”“看像不像你的领导?”在大会展厅内,一位穿着西装皮鞋、打着领带、戴着眼镜的人形机器人,梳着偏分短发,缓缓张开双臂,作出讲话的姿态,“迷惑”了不少现场观众。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仿生机器人,身上集结了最新技术:仿生人脸技术、灵巧手技术、自主巡航避障技术等,同时,“他”直接与大语言模型连接,不仅可以唱歌、跳舞、制作咖啡,还可以完成实时的人机交互。
展会上,NOETIX Robotics最新推出的仿生机器人Hobbs,高度还原了人类的五官和脸型轮廓,能通过沉浸式交互去模仿人类的表情和五官动作,包括大笑、微笑、愤怒、伤心、思考……
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天工1.2 MAX”机器人,用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走上舞台中央,将会徽准确地放到了启动台上,引来掌声一片。
大会博览会的序厅大屏上这样写道: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拥有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灵活的“肢体”,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相较往届,人形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成功率翻倍,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运动性能都大幅提升。人们在展馆中看到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越来越接近这样的描述。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人工智能如此聪明的大脑,为什么不给它装备上一副更加强大的身体,偏要做成人形?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在大会论坛上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如果货架上的一个商品掉在地上了,机器人能去捡地面这么低的东西,还要能够得到两米高的货架上的东西,同时还要来回走动,还得有两只手才能抱住一个箱子。又有两只手既能高、能低,又能来回走,它的形态就基本往人去靠拢了。”
其实很好理解,人类如今所处的世界,已经被打造成了适合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样子,所有工具也都是为人类设计的。只有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样子、拥有人的运动能力等,机器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从而真正具备通用性。除此之外,还涉及心理因素,人类天然对人形也会感到更亲切。
本次大会上,各家的新品发布和现场展示把人形机器人推到了舆论中心。不过,热闹之中也能看到很多产品还存在不足,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
有的人形机器人在展示之后,需要休息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短短一分钟的展示已经导致算力消耗过快;有的机器人由于电池不够用,要连着长长的电线展示……
“感觉它现在笨笨的,但又不希望它太聪明了。”展会现场的观众告诉记者,其中不乏对机器人出现的担忧。
人形机器人能代替人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认为,我们一定不要混淆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界限,我们可以用人形机器人去赋能社会当中的服务,但是我们不能让公众觉得人形机器人似乎就是一个人或者可以替代人。在情感的交互、社会服务的很多领域,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领域,我们不应当用人形机器人去替代人。
从应用看,传统人形机器人的“花拳绣腿”已经变为具体的应用加速落地,一些先进产品开始进厂“打工作业”,实现“人机协同”。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还提到,许多工作环境对人类是有害的,可能造成工伤。例如,在化工和医药领域,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在石油化工、煤矿和其他危险行业中,工作环境更是充满潜在的爆炸和事故风险。这些场景都不适合人类长期工作,而是人形机器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优必选Walker S、宇树科技H1、银河通用Galbot G1、小鹏PX5、智元远征A1、傅利叶GR—1、星动纪元“小星”、逐际动力CL—1、小米CyberOne……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名字,都是国内企业推出的人形机器人。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目前,我国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客户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场景及商用服务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在企业、政府、应用方等各方主体合力作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说,三方合力之下,有望催化人形机器人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