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2024-11-01 00:00:00黄贤群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9期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提问方式较为单一等现象,教师应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从领会课标精神、精准掌握学情、把握提问时机、丰富提问方式、促进学生提问等方面,探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121-04

小学科学课堂是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常常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往往用问题驱动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目前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每节内容以“聚焦—探索—研讨—拓展”为明线,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暗线,强调逻辑性和关联性,重视课堂问题。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向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单一、随意,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回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探究学习的问题作为串联学生脑海中知识与方法的关键“支架”,其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对南宁市33所不同层级学校的171名小学科学教师和三至六年级的904名学生开展了“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现状”问卷调查,以调查结果中课堂提问的相关问题为研究方向及突破难点,探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促使教师反思课堂提问实践,关注提问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一、领会课标精神,紧扣教学内容

(一)深研课标要求,聚焦关键要素思考备课问题

在大单元教学理念指导下,了解教材内容及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充分理解每一节课教材编写意图,是教师备课要做的工作。《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段目标”“学科核心概念及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下的内容要求”“学科核心概念的具体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质量的测评提供了依据。教师应深入研读科学课标,根据“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知道教到什么程度为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到什么程度为合格、测评学习质量的标准是什么,从而使小学科学教学既不人为拔高要求也不随意降低要求。例如,教师备课时先了解清楚整个单元和单课时的学习内容及活动安排,对照科学课标查找其所涉及的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学习要求,然后细研《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思考“哪些教学内容要聚焦?”“哪些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开展?”“哪些观察或经历要学生体悟?”等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备课中的问题设计才能相对精准有效。

(二)紧扣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提问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并注重提问的艺术性,提出有思考及实践价值的问题[1],确保问题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课堂提问就像一把开门的钥匙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后续的学习及探究。例如,在教学“神奇的纸”时,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拿出一张普通白纸,提出问题:“这张纸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普通白纸的特点后,教师播放本课教学内容导入视频:小朋友兵兵在快递店发现包装物品用的纸是波浪形(瓦楞纸)的。学生观看完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纸做成波浪形呢?”两种不同的纸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带着对波浪形纸的疑惑进入本课后续的学习。课堂问题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握问题的难易度,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既具启发性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学习。

二、站稳儿童立场,基于学情提问

儿童立场是指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和考虑儿童的个性、兴趣和发展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8ac7aee90fe6fb68d4fb378af655e081基础和实际需求,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所提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问

教师需要准确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选择问题的难易,无论怎样选择都不能超出全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获得成长。例如,在教学“冰融化了”一课时,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图片,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全面观察到冰融化过程的实验。结果各学习小组都没有完成实验设计,在反馈中发现,学生都在纠结如何达到“全面观察到”这个点上,学习任务难度太大。教师应先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针对性问题:“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先自学教材再开展小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学习,结合现有实验器材进行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而开展相应的实验探究,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问

教师课前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掌握情况,为设计提问提供依据。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所提问题的针对性及难易度,避免提问过于简单或复杂,确保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提升。教师在备课环节应了解学生哪些内容已经熟悉,哪些内容了解不全面,哪些内容极少涉及甚至不了解。对于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内容,教师不必从零基础进行教学。例如,“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是“磁铁”单元的起始课,在课前教师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冰箱贴等物件已经接触到磁铁,于是将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磁铁用品带到课堂,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磁铁都有什么作用,谁来说一说?”课堂提问直切教学主题,聚焦“磁铁能吸引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打造高效、互动的小学科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问

构建良性的师生话语关系,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文化的主体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人的关怀和重视,以人与人平等对话、共同交流为准则[2],彼此提问和分享,学生愿意学、思、问,学习动机强烈,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和教师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脚手架”,营造尊重、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关键问题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及实践,探索未知。教师尽量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让学生有不一样的答案,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分析思考、深入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把握提问时机,掌握提问技巧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提问效度

情境化教学能够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学习过程,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教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有趣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它们去哪里了”时,教师可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增强提问的效度:“小毛驴驮着一小麻袋盐落水了,被救上岸后发现盐不见了。它们去哪里了?”学生疑惑又兴奋,接着进行将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实验,初步认识溶解。之后,教师再次提出开课的问题:“小毛驴的盐去了哪里?”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脸上洋溢着解决问题的喜悦之情。情境中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提问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提问目的,合理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教师应清晰界定问题意图究竟是检查课前学习、引导思考,还是深化理解[3]。问题表述要精炼并与学习内容有效结合,确保提问能精准触及学生认知盲点,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知识构建与迁移,从而提升课堂互动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让小车运动起来”课堂活动中,学生组装好小车,在车头棉线的挂钩上放入一个垫圈,逐渐增加垫圈数量,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教师提出“小车为什么能运动起来?”“如何能让小车运动得快一点或慢一点?”两个关键问题,带动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比和思考,初步认识力和物体运动有关系。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建立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课堂是灵动的,会有新的问题生成,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连环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4]。

(三)紧扣教学环节,精准把握提问的重点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据此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应该聚焦关键问题,为探究活动做铺垫;制订计划环节,提问是为了指导完善计划;开展探究环节,提问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讨论环节,应减少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以“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为例,在探索一袋空气的质量教学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书中给我们怎样的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后,根据上节课的探究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在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前提出问题:“实验步骤是怎样的?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随后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使用视频、图片等素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把问题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或观摩,便于学生筛选、捕捉关键信息。提问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使学生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答案,提高学习成效。

四、丰富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一)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开放式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假设。例如,教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生活中斜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共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

师:如果在斜面上放一个物体,物体可能会怎样运动呢?

生1:物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

生2: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从斜面上滑下去。

生3: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物体滚到斜面的中段可能就停下来了。

学生的回答很活跃,都能给出以生活经验作为支撑的答案,为后续探究打下认知基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通过长期的开放式提问训练,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分层式提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针对某一科学现象给出不同的提问,既能满足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优秀学生的潜能。例如,“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食物链来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行选择开展学习活动[5]。问题1是在绿豆苗生长的地方再找出一条食物链,试着用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问题2是在绿豆苗生长的地方存在几条食物链,把它们找出来并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分层式提问有助于营造包容、积极的学习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挑战与提升,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三)评价式提问,提高学生的应答效度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后,学生的应答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学生沉默,不回答;二是学生回答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或不完整;三是学生的回答错误;四是学生回答完整准确。对于学生不同的答题情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及时反馈,如:“看来这个问题很难,大家认为难点在哪里?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或补充吗?”“这个问题你可以再思考后重新回答一遍吗?”评价式提问不仅关注问题的答案,而且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以“观察一种动物”一课教学为例,教师给出谜语:“头上长触角,背着房子到处跑。请同学们猜一动物。”一名学生猜出是蜗牛,教师采用评价式提问:“你猜对了,真棒。你是怎样猜到是蜗牛的?蜗牛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评价式提问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及特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答效度,促进了学生对蜗牛的深入探究。

五、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提问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的提问要能启发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加以探索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借助生活经验、猜谜、趣味故事、观摩演示等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和探究的必要。在情境中,教师鼓励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炼,学生将逐渐习惯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冰融化了”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个小型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冰块在加热器中逐渐融化成水、随后水蒸发成水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水珠的物理现象。面对这一连串的变化,教师趁机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结合前面‘水到哪里去了’‘水沸腾了’‘水结冰了’这三课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开始热烈讨论,并主动提出问题,如“冰、水、水蒸气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学会了主动观察、思考和提问,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训练形式多样,有效提高提问效度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将提问巧妙融入其中。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与解答,促进思维碰撞;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借助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摆的快慢”教学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从而提高提问的效度。首先,通过“摆的探险家”角色扮演,学生探索不同条件下摆的快慢变化,并主动提出“摆线的长短会影响摆的快慢吗?”“摆的快慢与摆动幅度大小有关吗?”“摆锤的重量对摆的快慢有何影响?”等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摆速挑战赛”,设计实验验hOvItaKFFwf8i3+fyX8PUA==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实践中又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最后,举办“摆的奥秘分享会”,展示各学习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相互提问,深入交流讨论。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摆的快慢现象的好奇心,有效提高了提问的效度,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关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与讨论,以及采用多样化训练形式,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今后,小学科学教育将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对提问的研究与实践,以评促教,持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贤群.七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48.

[2]任德华.小学科学课堂文化的沉沦和返真:基于课堂提问的思考[J].西部学刊,2018(3):65-68.

[3]李静.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8(4):199.

[4]张永芳.小学科学教学有效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2):109-110.

[5]阮恋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及解决策略[J].教师,2020(12):120-12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科学教育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基于素养发展下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2023ZJY759)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韦榕峰)

作者简介:黄贤群,1971年生,广西南宁人,本科,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