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生活资源、榜样人物、法治案例、热点时政、实践活动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104-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1]。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课本知识,而是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中感知道德力量与法治精神,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贴近生活的场景,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教师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情境,注重课程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逐渐增强法治观念,提升道德修养。
一、运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通常指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生活资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挖掘家庭生活素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并且感到快乐的事情。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家庭中的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自然,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二框题“让家更美好”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家庭照片、学生家庭生活视频等创设情境,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生活,讲述自己和家人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可以为建设美好家庭做些什么。学生熟悉家庭生活,了解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能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问题。可见,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面对家庭中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家庭成员要相互理解、体谅、包容,自己要为建设美好家庭贡献一份力量,践行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家庭美德。
运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挖掘校园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校园生活素材指的是源于校园生活的未经总结和提炼的,并且蕴含着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思想的生活现象,包括校园趣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级管理等。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鲜活的资源,教师挖掘校园生活资源,合理利用校园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体验和实践活动中获得发展,做到知行合一。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框题“珍惜师生情谊”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尊敬教师,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师生日常交往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讲述师生交往的故事,或者播放师生互动的视频,如出示班级师生共同制订班规的照片、播放校园运动会中师生互动的视频、播放师生亲切交谈的视频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这些场景中,教师扮演什么角色?你喜欢这样的师生关系吗?这样的师生关系有什么作用?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结合照片、视频,讨论师生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懂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师生共同创作的视频,展现师生日常交往的美好瞬间,以及偶尔出现的不愉快场景,请学生畅所欲言。置身于师生交往的真实情境,学生自然有话可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学会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二、利用榜样人物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指的是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提高适应社会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利用榜样人物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运用鲜活的榜样人物教育学生,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榜样人物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精神,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呈现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思想品质,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讲述榜样人物的典型事例,深入挖掘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引导学生分析榜样人物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榜样人物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实现自我发展。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生命可贵》第二框题“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钢腿女孩“牛钰的故事,播放短视频《汶川钢腿女孩牛钰》,引导学生学习牛钰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爱迪生经历多次失败,最终发明了灯泡的故事,请学生思考问题:从爱迪生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发?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认为:生活中的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挫折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
教师利用榜样人物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榜样人物,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励志人物、有志青年的典型事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榜样人物的事迹时,可以介绍榜样人物的心理历程,也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塑造更加鲜活、真实的榜样,让学生在丰富的榜样精神实践中去感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利用法治案例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法治观念指的是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习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枯燥、抽象,初中生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可能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法治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道德和法治的现实意义,产生学习的欲望,培养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在分析法治案例的过程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第三框题“预防犯罪”时,教师可以选择法治案例创设如下情境:犯罪嫌疑人王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自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便无心学习,经常不写作业,甚至旷课。刚开始,王某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逐渐放纵自己,打骂同学,偷窃财务,聚众赌博,最终走上了a118afbdeee0806b950b2b0990007bde5aa9eb048705f6e55694395ce92b9f0d犯罪道路,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结合案例情境,教师请学生说一说王某是如何从品学兼优的学生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讨论王某如何避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得出王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交友不慎,自控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没有及时改正不良行为,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如何避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生认为要慎交朋友、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遵纪守法。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了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掌握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懂得了如何预防违法犯罪,从而树立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利用法治案例创设情境,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明白法治的重要性。学生在分析法治案例的过程中,培养了法治思维,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法治意识融入了现实生活。教师让学生与同伴合作学习法治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四、将热点时政融入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修养。政治认同指的是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增强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
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一框题“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为例。这一框题要求学生知道国家利益的含义,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明确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的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孟晚舟女士回国后的演讲视频,请学生思考从中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观看视频,听了演讲,会产生情感共鸣,明白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感受到她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从中知道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只有祖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幸福安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巴以冲突这一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巴以问题,思考如何解决巴以问题,了解中国对巴以问题的态度,同时播放巴以冲突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国家的和平发展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国家利益包括哪些方面?国家采取“成立三沙市政府、保护文化遗产、保卫祖国航空”等举措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些利益不能触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感悟到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从而主动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
利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增强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运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常见的、在网络上能够接触到的素材,拉近学生与知识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畅所欲言,深刻理解时政热点的内涵,掌握学科理论知识,提高政治觉悟,将政治认同内化为价值取向。
五、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指的是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且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具有主人翁意识、有担当精神、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的是增强学生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实践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形式主要有角色扮演、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思维变得活跃,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道德素养,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观摩活动是情境体验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走进法院、参观法院,让学生旁听法院公开庭审的案件,了解庭审流程,感受司法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法院,让学生观摩案件的庭审,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从而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与责任意识。学生置身法庭,可以了解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等角色,以及他们承担的责任,体会责任的重要性。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五框题“国家司法机关”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司法机关的职权,了解国家司法机关如何行使职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让学生在参观、采访等活动中了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以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道德与法治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责任意识。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二框题“服务社会”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主动参加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公交车站、公园、社区街道、养老院做志愿者,打扫社区街道、清除街头小广告。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懂得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主动关注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奉献社会,逐步实现社会价值,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实际生活场景或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关注度高的素材创设情境,开展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康人格、法治观念、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任巍.“组织行为学”情境教学初探[J].商情,2012(3):109-11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利用情境教学提高乡村初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2023C595)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欧孔群)
作者简介:张媛琼,1976年生,广西玉林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