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

2024-11-01 00:00岑福周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9期

摘 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小学生而言,空间观念比较抽象、晦涩,所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发展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长方体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50-03

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有助于学生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然而,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大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或是未能正确认识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性,或是尚未找到有效的培养方法,导致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效果不理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更为复杂的立体图形和空间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观念。本文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探讨培养高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

在实施“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之前,教师对所教班级的53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是否清楚长方体的概念、有没有积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调查结果显示,有43名学生(占比约为81.13%)对长方体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在生活中不是能很清楚地分辨哪些物体是长方体;仅有6名学生(占比约为11.32%)能够较明确地理解长方体的概念,知道如何判定长方体;还有4名学生(占比约为7.55%)表示不理解长方体的概念,不知道如何判定长方体。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清楚地理解长方体的概念,缺乏如何判定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长方体的相关经验,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十分欠缺。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JtyXryNUxie9g+3vrui99hkJx5CleHENTbL21b3Ut8Y=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图形知识,但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感知仍较为薄弱。学生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引导和培养。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小学数学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及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有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二是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可以使用数学建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是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使教师能够个性化和差异化地教育学生;四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1]。

(二)利用数字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

就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而言,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够直观地为学生展示立体图形的结构、形成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实例,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形积累,从而增进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感性认识。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要达成“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要通过多彩的现实素材,不断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百度图库、千图网等网络图库平台,搜集介绍长方体的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然后,教师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本课教学目标,将所搜集的素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主题为“长方体的由来”的微课视频,同时制作了展示长方体拆解、组合过程的动漫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次开展下列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然后提出“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呢?”等问题,由各小组学生自由讨论;其次,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布置学生完成“观看微课视频后,请你尝试总结长方体的概念,结合视频中的介绍,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进行全班展示;最后,播放展示长方体拆解、组合过程的动漫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长方体拆解、组合的过程,形象地理解长方体的概念。

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广泛搜集和筛选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将这些资源整合、提炼,制作了教学微课和动漫视频,借助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关于长方体的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

(一)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具,并鼓励学生自制教具,这样既能以具象化的形式来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依托可感知的具体物件,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制教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自制教具能够让学生亲手触摸和操作学习对象,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二是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较为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创新设计,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制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为出发点,遵循教育性、科学性、经济性等原则。一是教师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具,确保自制教具能够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二是教师应科学设计教具,让学生制作一些操作较为简单、用料比较少的教具,适度降低实操难度。三是自制教具应充分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成本低廉的材料,既环保又经济,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教师开展教具制作活动的频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避免因活动过多、过难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教具制作活动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功效。

(三)在自制教具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概念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制教具,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前,教师制作了关于长方体制作的微课,通过班级微信群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观看微课后,自主准备相关材料,尝试制作长方体,并记录准备材料和制作长方体的过程,同时多备一份制作材料,用于课堂实操。

在“长方体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展示课前长方体教具制作成果,然后讨论教具制作的过程,并尝试总结、概括长方体的概念,绘制学习成果思维导图,进行全班展示。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各组学生结合其他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对本组学习成果进行改进和优化,并设计简单的教具制作方案。接着,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制教具PK赛”活动。各组学生根据本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制作教具的实操,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时间预排名。随后各小组进行全班展示,主要描述教具制作需要的材料、操作步骤,并概括出长方体的概念。由学生评选出自制教具优秀作品,并结合任务完成时间和作品完成程度,评选出优胜组。最后,教师就各组学生展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并通过课件展示组成长方体的过程和长方体的概念,以此引导学生形成对长方体的理性认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制学习长方体知识的教具,开展了“自制教具PK赛”活动,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动手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体的组合过程,经历长方体概念形成的过程,对长方体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锻炼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自制教具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涉及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和方向的认知,而这些认知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更习惯于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方式,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巩固空间观念。

(一)采用活动教学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主张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和认知水平,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3]。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将相关知识点巧妙融入活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需求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讨论和合作,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活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完成“长方体的认识”课堂教学任务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后拓展任务:在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的实例,你有没有发现呢?请你或是通过观察生活,或是通过网络搜索,寻找更多的生活中的长方体,拍照或录视频,然后制作简单的PPT进行展示。随后,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这项课后拓展任务,并附上详细的指导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鼓励家长在工作之余,与孩子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以拍照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然后亲子共同制作PPT,上传至班级微信群,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获得者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课堂展示。在完成这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相关知识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地理解长方体的概念。

空间观念作为小学生数学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其有效发展可以为学生日后深入学习空间几何知识奠定坚实基础,是全面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维度教学方法的融合,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深化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军,王在花,刘春晓.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J].读写算,2024(17):122-124.

[2]江翠萍.小工具 大魅力: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4(11):56-58.

[3]秦恒.“艺匠—深耕”理念下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活动教学法的课堂运用[J].家长,2024(6):140-142.

(责编 韦榕峰)

作者简介:岑福周,1975年生,广西贺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