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教学探索的新方向。教师应积极利用统编教材,对标新课标精神,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本研究以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为例,论述以学习任务群助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包括:三维梳理,明确教学定位;巧用策略,明晰实施路径;有序推进,搭建任务群框架。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情境教学;习作单元;“四学”课堂;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44-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1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1]20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突破,也是教师探索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方向。什么是学习任务群?笔者认为,它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进阶式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语文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助推单元教学。结合对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分析,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需掌握三个关键要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进阶式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以上三大操作,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对标六大类学习任务群,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26在课堂教学中,如eClDEJjKjOcI1TJ49bTDeQ==何进行学习任务群概念中的三大操作?如何落实“爱学”“会学”“巧学”“乐学”的“四学”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笔者以课标为导向,认真研读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三维梳理,明确教学定位
本文的三维梳理主要指纵向梳理、横向梳理、定向梳理三个维度的梳理。
(一)纵向梳理,螺旋式上升
纵向梳理是指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把握其学习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螺旋式上升”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教学定位要从研读教材开始。纵观语文教材,可以发现12册教材涉及“想象”的训练点有11处,其中三年级下册安排了两处,分别是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和第八单元“这样想象真有趣”(如表1)。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安排的内容虽然都是与想象有关,但学习要求是层级式提升的。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侧重通过想象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想象是发散式的、天马行空的);而第八单元是“选一种相反特征的动物主角,编一个童话故事”,习作训练重点不仅要延续第五单元的奇妙想象,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注重情节发展的趣味性和完整性。
(二)横向梳理,网格化统整
横向梳理是对一册教材中的不同单元进行整理,既包括不同单元之间的梳理,也包括同一单元不同板块的梳理。如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篇习作组成。单元人文主题是“大胆想象”,明确表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对学习的要求是“感受”,而不是“领悟”,更不是“掌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要落实课标“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写作教学理念,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教材编排的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讲述了奇妙的想象故事。如《宇宙的另一边》大胆想象在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一个世界,而且是这一边的倒影,让学生根据现实中的“我”及周围的环境,去想象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我”;“《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在大胆想象中实现了‘我’的美好愿望。”[2]这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探索奇妙而有趣的想象世界,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联结生活,拓展思维,创造自己的想象故事。两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学习不同角度的想象,从中发现规律并能迁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既“巧学”,也“会学”。
“交流平台”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也可以通过奇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还可以拥有奇异的经历[3]。“交流平台”为学生揭示了想象角度变化的神奇,有效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初试身手”安排了两个激发想象的体验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组织学生尝试放开手脚大胆想象,进一步体会大胆想象的乐趣。“手指画”的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涂涂画画中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不局限于动物形象,通过手指按压出不同的事物再将其转化为有趣的故事;“续编故事”则是利用两个有趣的故事开头让学生接龙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让学生掌握创作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学生创编的故事情节符合逻辑教师就应肯定。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是两篇充满童趣的故事。它们以旁批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思路。如学生可以顺着事物的特点进行想象,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着想象。”[4]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运用逆向思维可能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和应用。
习作“奇妙的想象”目的是让学生大胆想象,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想象方法写一篇习作。学生可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写作中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大胆呈现写作创意。
以上各板块彼此融合,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中心的动态链,形成“阅读感悟—习得方法—迁移内化—综合运用”逐级上升的、完备的训练体系。
(三)定向梳理,层级式提升
定向梳理是指针对具体单元教学内容的梳理。如上文所述,对语文教材进行了纵向与横向梳理之后,教师应针对本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思考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和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路径,为后面顺利达成第八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学习了编写童话故事,本次习作“奇妙的想象”是在三年级上册童话习作和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想象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巩固与提高。教师可同时联系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鼓励学生以一种更自由、创新的方式去描绘喜欢的动物。通过挑选一种动物,学生将开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旅程——有的学生选择让动物失去原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有的学生将动物特点进行颠覆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在兴趣的刺激下,学生“爱学”“乐学”,不知不觉提升了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最终,学生的作品中有描写一只胆小的兔子突然变得勇猛无比;一只懦弱的小羊摇身一变,成为草原的“王者”……这些想象使故事情节变得既夸张、奇特,又具有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单元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把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进行整合,在上完第五单元且学生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之后,趁热打铁,接着上第八单元。
基于以上教材梳理和解读,教师基本上可以确定第五单元教学的“五个核心”。(1)核心目标:联系生活展开大胆想象,拓展思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象故事。(2)核心内容:体会课文作者的大胆想象,感受神奇想象的乐趣;大胆想象,写一个想象故事。(3)核心问题:如何联系生活,展开大胆想象,编写故事?(4)核心方法:运用逆向思维反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别的事物或顺着事物的特点想象。(5)核心练习:大胆想象,创编故事。接下来,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五大核心来开展。
二、巧用策略,明晰实施路径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认为:实施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时,课的构成原则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应该以任务为导向[5],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进阶式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领会语文学科知识,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笔者依标扣本,运用以下三大策略,创设单元整体教学情境,立足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整合优化单元学习活动,以此构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习作单元学习任务群,落实语文课标理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任务群为“想象岛之旅”导航
创设情境是实施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条件之一。有效的情境导入既是开展学习任务群的起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引领整个任务完成的方向,又使学习任务富有趣味性和真实性,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迁移所学知识。从“爱学”到“会学”,学生既有浓厚的兴趣全程参与,又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于本单元教学,笔者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如图1)。
教师一边让学生观看教学情境图一边说:“同学们,有这样一座岛,在那里小小鱼儿天上飞,可爱的小鸟在水里游,老鼠叼着小猫跑……那里有长满雪糕的树,有开出汉堡的花……它就是无奇不有的‘想象岛’。大家想不想去岛上看那里奇妙的世界?‘想象岛’只接待有着385f1fd05b4d2a26adc27661423220aa97950082dbfd58994189e9cab92fea60奇思妙想的小朋友,只有大胆想象,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闯过三关的小朋友才可以登上e423f3e4d235211bb010cb145171883ee16c805a3bffadf93c425adf067bb6e0‘奇思妙想号’游轮,参加‘想象岛之旅’哦。大家有没有信心?还有一个特大惊喜告诉大家,你所有的奇思妙想都可以在岛上实现。你只需要把它写下来,寄给岛主,你的奇思妙想就能在岛上一一实现啦!快快行动去闯关吧!”
这是一个大的情境,它将贯穿整个单元学习过程。在情境中,学生积极挑战学习任务,主动学习,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在这样的情境下,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分三个阶段设计了进阶式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故事坊·品故事→魔法屋·编故事→展示台·秀故事),让学生闯关通关,利用9个课时推进单元教学活动。任务一(第一阶段,3课时):“故事坊”寻找想象密码。教师要解决的教学内容有:单元导读+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初试身手+预写练笔+交流平台。任务二(第二阶段,4课时):“魔法屋”编写想象故事。主要解决的教学内容有:精读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习作评改。任务三(第三阶段,2课时):“展示台”评选想象达人。主要完成“对标评改+展示评选+作品汇编展示”等活动。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都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进阶式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表达和会表达。
(二)巧学迁移,学用相融,以范本助推“大胆想象”
有了情境,还要掌握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那么,想象方法从哪里来呢?来源于每一篇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发现课文中想象的方法,即发现规律,习得方法,再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训练,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做到融会贯通。如《宇宙的另一边》课后练习一和《我变成了一棵树》课后练习一,这两项内容都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交流文中有意思的地方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与奇特,为学生的想象做充分的情感铺垫,让学生敢想,也愿意想。《宇宙的另一边》课后练习二,指向段落的模仿,让学生延续作者的思路进行续编。《我变成了一棵树》课后练习二倾向于故事结构的模仿,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使之成为一种可视化的图式,为学生指引了想象的方向,使学生利用作者的想象方法尝试写作。
相应的“初试身手”里的“指印变形”与“接龙编故事”无须按部就班,可适时穿插在精读课文训练中。比如,课堂上,笔者会让学生用各种彩色笔直接在手指指腹上涂颜色,然后在白纸上印手指印,再用黑笔勾画出形状、边缘等。学生有的把手指印画成小猪,有的画成小狗,还有的把两个大拇指印重叠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很可爱的爱心。学生在画手指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除了单个手指印,还可以用多个手指印重叠、交叉,想象成一串雨珠、一辆辆小汽车……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像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加上实践体验、学练相结合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发展想象力。
对于习作例文,教师不能将其当成精读课文去开展教学,而应该借此让学生学习“运用习作知识”,将例文与课文进行对比,拓宽想象思维,并通过具体段落获得语言图式,再对照自己的习作适时修改,真正发挥习作例文的范例作用。
(三)因势利导,乐学互助,以评促改完善想象故事
教师设计好单元学习任务群后,还要思考怎么操作落实。教师应关注每个课时的教学落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本单元,笔者通过“故事坊·品故事→魔法屋·编故事→展示台·秀故事”三大任务,针对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分别进行直接模仿、优化提升、大胆创新的梯度训练(如图2),并以学生个人自评、生生互评、师指导评的多维评价(如图3)来推动单元整体教学。例如,在“生生互评”环节,一个学生针对同学写的《垃圾桶罢工啦》片段——厨余垃圾桶伤心地说:“人类把可回收垃圾扔到我这儿,还把有害垃圾也丢进来。”其他垃圾桶也气得不行,说:“人类什么垃圾都扔到我这儿来!”联系生活实际评论道:“现实生活中,小区里的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总是‘垃圾满为患’,而旁边的可回收垃圾桶、有害垃圾桶要么空空如也,要么被胡乱投放其他垃圾。小作者留心观察,真是生活细节的发掘者。”在该生的启发下,该作文片段得到了完善与提升——厨余垃圾桶伤心地说:“人类把可回收垃圾扔到我这儿来,还把有害垃圾也丢进来!”其他垃圾桶也气得火冒三丈:“人类什么垃圾都扔到我这儿来!看看旁边的可回收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没有一天是满的!哼……”
三、有序推进,搭建任务群框架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本文以第16课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为例,论述操作方法。教师依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紧扣“五个核心”,建构单元教学活动的实施路径,根据课时创设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以四大策略促进学习任务达成,以子活动搭建任务群框架,通过契合学生素质发展点的活动形式助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如图4)。
(一)从趣味情境中开启“想象之旅”——激发想象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启动想象的重要基础。随着《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深入实施,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创设趣味情境的教学需求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落实“四学课堂”教学目标。笔者以“奇思妙想号”游轮登陆“想象岛”的大情境,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通过“跟着作者去想象”“我来试一试”“小试牛刀反着想”“我带大家联系着想”“自导自演变着想”“课后之想:是谁的想象在飞”六个子活动激发学生大胆去想,使学生快乐地融入挑战性学习任务中,主动学习,完成任务。
(二)从感受想象中习得想象密码——反着想象
想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亦是基础阅读和基础写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反着想象”这一教学方法旨JwSl0DsZB0kYTes3hZow5oz1LySPCfFFqIRp52KP5zk=在引领学生挑战传统思维模式,通过逆向思维的路径,激发超越常规的想象,进而锻炼出更加灵活和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宇宙的另一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子活动一至三,巧妙地引导学生尝试“反着想象”,鼓励他们敢于突破思维桎梏,勇敢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以此培养更加大胆、敏捷且富有变通性的思维。
活动一:跟着作者去想象。教师通过设置第一关“故事坊”闯关环节,引导学生寻找“想象密码”。教师出示“浩瀚星空”图,对男孩仰望星空的课文插图进行定格,指名学生回答:“宇宙的另一个秘密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和情境,理解‘倒影’的特点。”让学生阅读第2—6自然段,提炼“孩子、雪、太阳、石头”在宇宙另一边的样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来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借助表格,对比理解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同一事物的不同之处,感悟“反着想象”会让想象更有趣的特点。因为“想象岛”只接待有着奇思妙想的小朋友,学生只有大胆想象,展示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才能闯关成功、登上“奇思妙想号”游轮,前往“想象岛”。
活动二:我来试一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运用“反着想象”的方法试着说一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是什么样的。闯过这一关的小朋友,离登上“奇思妙想号”更进一步了。
活动三:小试牛刀反着想。让学生结合“初试身手”——故事接龙《颠倒村》学习板块的内容,以儿歌《颠倒歌》为导入,想象颠倒村还可能有什么奇妙的景象。学生听完《颠倒歌》后,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和讨论,接龙续编故事。然后,师生互评续编作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说出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云朵在地上跑;水往高处流;棒棒糖是酸的;蚂蚁比大象还要大;角说它拥有一只鹿;翅膀说它拥有一只鸟;书包说它拥有一个学生;小孩子通过学习来赚钱养家糊口……从学生的想象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反着想”策略的运用得很娴熟。对于说得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你的想法真了不起,祝贺你闯关成功!
(三)通过品味想象提炼想象的妙招——联系来想
在小学阶段的习作学习中,想象往往呈现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特质,它主要可以细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大类别。其中,“联系来想”正是再造想象的体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基础阅读和基础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再造想象能力,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拓展思考的边界,而且能深化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这种能力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能够敏捷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宇宙的另一边》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交流分享加法、乘法的趣味性,再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朗读,使学生通过品味想象,提炼“联系来想”的想象妙招。
例如,笔者设计了活动四:我带大家联系着想。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进行同桌交流,说一说宇宙另一边的减法、除法又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说出许多千奇百怪又创意十足的想象:“在宇宙的另一边,减法是这样的——白天减去太阳就等于满天的星星,到了那时,萤火虫就提着灯笼出来散步了。”“在宇宙的另一边,减法还可能是这样的——冰天雪地减去大雪纷飞等于一片生机勃勃,到那时,无数的小花小草会从地里钻出来,这样,冰天雪地减大雪纷飞就等于花儿草儿们的乐园。”“在宇宙的另一边,除法是这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除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宇宙的另一边,除法还可能是这样的——骄阳似火的夏天,除以在树上唱歌的知了和火辣辣的太阳,等于在池塘里游泳的青蛙。这时,池塘上还漂着几片荷叶,上面冒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这样,夏日的除法就等于漂在水面上的荷花。”瞧,学生说得多好啊!这就是“联系来想”这一策略的应用了。对于说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点评:你的想象天马行空、奇妙无比,祝贺你闯关成功!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出宇宙另一边的数学课,这堂课可真有意思!
(四)在练笔中总结创新想象的秘诀——变着想象
“变着想象”即创造性地思考,它要求学生摒弃固定的模式,无须依赖外部描述,便能独立自由地塑造出新颖的形象。这种想象不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界限,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却又超越了日常的琐碎,赋予想象世界更加丰富和独特的意义。
例如,笔者设计了活动五:自导自演变着想。教师出示第10—11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然后读一读,演一演,探寻在宇宙的另一边写好作文的秘密:想象风、变成风(变着想象)。因为大情境中提到:“还有一个特大惊喜告诉大家,你所有的奇思妙想都可以在岛上实现。你只需要把它写下来,寄给岛主,你的奇思妙想就能在岛上一一实现了。”所以,教师可将预写练习“小练笔”设置为:“请你顺着课文DFt6Txry4qWQ4QkwX8sAzrRBtTjPkkfa0EWRD9W25nM=情境想象,完成课中导学单。如果你想写一篇关于云/雨/雪/流水……的习作,就得……”学生兴致勃勃,有的说:“在宇宙的另一边,如果要写一篇云或雾的习作,就得飘起来,飘得越轻松,飘得越高,习作的分数就越高……”有的写道:“在宇宙的另一边,如果想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就得闭上双目,把自己想象成雨的样子,在空中飘呀飘呀,淅淅沥沥,哗啦哗啦,雨点落下的声音越动听,习作的分数就越高……”像这样的课中小练笔,其实也是在为完成“想象岛之旅”步步铺垫,为完成大单元习作搭建支架。
最后,让学生完成活动六:课后之想——是谁的想象在飞。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是谁的想象在飞、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分享和评议谁的想象更有趣,都用了哪些想象方法等。完成本单元学习之后,学生笔下佳作频出,如《垃圾桶罢工啦》《牙齿罢工啦》《假如孙悟空来到21世纪》《贪玩的小水滴》《我的巨人弟弟》《假如世界上没有大人》……学生从“爱学“会学”到“巧学”“乐学”,此次探究无不彰显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综上所述,笔者针对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怎么整合教材、设计任务、实施任务,依托“五个核心”,落实“爱学”“会学”“巧学”“乐学”的“四学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探究,以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汤瑾.指向表达运用,落实单元整组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实施[J].小学语文教学,2021(Z2):71-73.
[3]纪素芳.教师如何实现与教材编者对话[J].语文建设,2020(4):50-52.
[4]周汝云.以读学写读写结合: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6):26-27.
[5]刘涵婧.“任务分析”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27):46-47.
(责编 黎雪娟)
作者简介:滕联英,1988年生,广西南宁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