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探索

2024-11-01 00:00:00涂伟红罗郑敏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9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立足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议题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走近老师”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开展议题式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总议题和子议题;围绕议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41-0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同时提出“议题”“议题式教学”的理念。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探究活动为任务依托,围绕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给予学生“议”的权力,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从而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真实发生。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走近老师”为例,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方法。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一)研读教材

“走近老师”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内容,它与本课第二框题“珍惜师生情谊”形成递进关系。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和当代教师职业的新特点,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处理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师生情谊。“走近老师”这一框题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了解教师职业”和“风格不同的老师”,以“生活观察”开启本框题学习,选取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思考老师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有什么变化,说一说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并不陌生,在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印象和认识是不同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并且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对自身成长的引领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

师生关系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等,有可能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怀疑。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承认并积极接纳不同风格的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尊敬老师,与老师形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本文遵循学科逻辑设置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活动任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走近教师”这一框题教学目标如下:目标一是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责任使命,认同教师职业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热爱教师的情感,学会适应不同风格的教师;目标二是懂得教师的风格不尽相同,分析教师有不同风格的原因,尊重教师的“不同”,学会与教师友好相处;目标三是掌握与不同风格教师相处的技巧,接纳和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增进师生情感。

二、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思路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2]。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可以确定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思路如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核心设置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活动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结合“走近老师”这一框题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如图1所示的“议题式”教学25da642a40d3b82eab54308862982789思路。

本课采用议题式教学,设置总议题为“如何走近老师”,同时设置3个子议题,分别为“何为教师职业”“为何会有风格不同的教师”“如何对待不同风格的教师”,并结合学生的过往经历、当下生活、未来设想创设学习情境。以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回首过往,开展故事分享活动”“联系当下,开展模仿活动”“畅谈未来,解决问题”3个学习活动,通过开展故事分享活动、模仿活动、解决问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增进师生情感,落实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流程

根据议题式教学思路,本课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一是回首过往,开展故事分享活动;二是联系当下,开展模仿活动;三是畅谈未来,解决问题。教师将本课知识融入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一)回首过往,开展故事分享活动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学生猜一猜歌曲名,同时导入课题“走近老师”,引出总议题“如何走近老师”。教师利用歌曲导入新课,引出总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及教师职业的探究兴趣。

围绕总议题“如何走近老师”,教师设计了议题1“何为教师职业”,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生1说:“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见,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生2认为:“要成为一名教师,除了考取教师资格证,还要进行职前培训、职后继续教育等,因此,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生3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等要求。”生4认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学生结合经历和已有认知,概括教师职业的特点。

议题1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职责与使命,认同教师职业蕴含的价值取向,学会感激教师。学生讨论话题“何为教师职业”后,教师创设“回首过往,开展故事分享活动”情境,请学生回首过往,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尊敬和感激老师。学生回忆过往,讲述自己老师的故事。生1说:“班主任王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天气变冷,她会提醒我们添加衣物。她是一个温暖的老师,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生2说:“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很关心我的学习,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生3说:“我的语文老师非常关注我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我们的相处像朋友一样,他让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教师及时进行小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好老师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各有千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那就是他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回顾不同阶段教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进一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学会理解、尊敬和感激老师。

(二)联系当下,开展模仿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后,教师根据子议题2“为何会有风格不同的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模仿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或自己最喜爱的教师,其余学生猜一猜学生模仿的教师是谁。表演结束,学生猜一猜表演者模仿的是哪一位教师,说明自己是如何猜出来的,想一想为什么会有风格不同的教师。学生根据模仿者的肢体动作、口头禅、面部表情进行猜测,认为教师在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有不同风格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模仿表演和总结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观点,分析有不同风格教师的原因。

学生在子议题2“为何会有风格不同的教师”教学中进行表演和模仿,分析有不同风格教师的原因,在表演模仿、交流讨论中突破了学习重点,增进了师生情感,达成了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三)畅谈未来,解决问题

在子议题3“如何对待不同风格的教师”教学中,教师创设以下情境:最近,小青同学感到十分烦恼,她不喜欢教学语文的林老师,原因是林老师过于严厉,昨天她还跟林老师顶嘴了。小青喜欢温柔的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从来不批评她。她今后要如何与老师相处呢?

学生交x6IxoBF9owk43uCPV/D6gg==流、讨论,为小青出谋划策,解除烦恼。生1认为:“小青在课堂上与林老师顶嘴是不对的。林老师对学生严格、严厉,是对学生负责,小青应当接受林老师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生2认为:“小青应当意识到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要先承认老师的差异,接纳每一个老师的不同,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小结:“同学们帮助小青解决烦恼,说的都有道理。实际上,不同风格的老师都应当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深入了解老师。承认老师的差别,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有利于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教师的“不同”,学会与教师友好相处,掌握与不同风格教师相处的技巧,增进师生情感。活动结束后,教师向学生出示爱心留言展板“老师,我想对您说……”,请学生畅所欲言,在爱心留言展板上写下对老师说的话,赞美老师的优点,向老师表达谢意和爱意。有的学生写道:“李老师,谢谢您!我有时候脾气不太好,您和我说话时总是轻声细语的,像春风一般温暖着我,是您的温柔教导,让我收敛了自己的小脾气。”有的学生写道:“王老师,您的课堂总是如此的幽默风趣,充满欢声笑语,我很喜欢您的课,一定会努力学习的。”有的学生写道:“罗老师,您的课堂充满欢乐与温情,我很喜欢您的上课风格。现在,我学会了与不同风格的老师相处。”

教师开展解决问题活动,请学生帮助小青解除烦恼,让学生学会承认、接纳、尊重教师的不同,明白教师风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会与不同风格的老师相处。这个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我想对您说”活动中,学生可以抒发对老师的情感,学会感恩老师,理解老师,增强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担当精神,无形中增进了师生情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设计议题应当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核心,创设的情境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不断实践、探索,重视学生“议”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学科知识建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8.

[2]陆鑫.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界,2024(5):17-1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研究”(2023A044)、2023年柳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柳州市铁五中学‘真知真行’校本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2023SZA19)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欧孔群)

作者简介:涂伟红,1975年生,湖北武汉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考试命题与评价;罗郑敏,1991年生,广西柳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