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例外”与“金融羞耻”之间

2024-11-01 00:00:00
财经 2024年22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金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部中国经济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金融成长史。中国金融的进退得失,因此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梦想与挫折。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热议的“金融例外”论和“金融羞耻”论,同样反映出近年来人们关于金融行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角色和定位的若干疑惑和摇摆,需要正本清源加以厘清,以便凝聚共识,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下坚实之基。

所谓金融例外,是指过于强调金融行业自身的特性和特色,以尊重金融行业所谓的自身规律为由,为金融行业的高额收益及其从业人员的高额收入进行正名。而所谓金融羞耻,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金融行业在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角色无足轻重,认为金融行业已经被边缘化甚至污名化,为置身金融行业感到羞愧和自卑。

这两种倾向毋庸置疑都不可取,金融例外属于傲慢与偏见,金融羞耻则属于妄自菲薄,两者都不利于金融行业凝心聚力谋划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行业自然有着自身的规律,但过高的收益更多是一种市场发育和竞争不充分导致的金融资源人为稀缺化,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和融资链条过长导致的资源错配和资金空转,以及监管不到位导致的不当获利等因素共同造成的,与其说它是所谓的金融行业规律使然,更应说它是因为违背金融行业正常规律所造成的。

而由于金融行业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起成长壮大的,因此不可避免也有着转型经济体和赶超型经济体的一些共性。比如间接融资规模远超直接融资,从而导致在金融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所有制和企业规模偏好。比如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以及地方财源不足,加之地方预算软约束导致的投资和资金饥渴症,导致“银政合作”在一定时段内过于发达。再比如当实体经济由于技术模仿期结束面临阶段性增速下调时,金融行业有着自我驱动型创新牟利的冲动,以及由于科技创新导致的金融业态嬗变阶段性超前于监管导致的套利行为等等。

上述现象均有可能导致金融不当得利,并非金融行业有着自身规律的话术所能化解的。但反过来说,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不能完全归因为金融行业自身的问题,其化解也要靠“诗内”与“诗外”功夫共同发力,而这正是谋划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首先需要加大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力度,以产品和服务创新应对新的需求。与此同时,监管层也需要适度提升对建立在客观真实需求基础上的创新的容忍度,搞好容错机制,既要打击旨在不当牟利的为创新而创新,又要鼓励适度创新和适度的利润空间,从而解决好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问题。

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光荣使命。但对于实体经济的定位则不宜过于严苛。当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像人工智能这样的行业涉及算力、算法、大模型、云计算等“虚”的部分,也涉及芯片、传感器、智能仪表等“硬”的部分,而即使像曾被人视为虚拟经济的所谓平台经济,回过头来看对于大数据的积累、算法的创新以及云计算的生成等都功不可没。因此,对于如何定义服务好实体经济宜粗不宜细,以免金融行业畏首畏尾,自缚手脚。

此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先行者,发达市场经济体在科技金融和养老金融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镜鉴,而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则可以适度提升行业竞争度,有利于行业生态进化,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金融资源。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而一个金融强国的金融业也必然开放度较高且无惧国际竞争的。

总之,金融五篇大文章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金融资源配置的目标。金融行业大有可为,金融例外不足为训,金融羞耻大可不必。金融行业应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资源准确高效配置的各项工作,在为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发挥关键作用的进程中实现打造金融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