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神秘的金字塔之间》

2024-11-01 00:00:00
全国新书目 2024年9期

《徜徉于神秘的金字塔之间》

阙维杭 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4.6/69.80元

阙维杭

笔名沙蒙、远航等。浙江杭州人。作家,资深媒体人。文学创作由诗歌入门,涉猎随笔、散文,兼及文艺评论。在海内外20余种报刊发表随笔、纪实文学、散文等数百万字,出版有《世纪之吻》《在自由的旗号下》等随笔、散文、专著,另有古典文学作品选注专集《历代竹枝词选》等。曾获浙江省作家协会首届文学评论奖等。

本书是“海外华文精品书系”之一,是一本文学游记。作者的笔触涉及“纵横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欧山水人文情”“雅典卫城之叹”“城市与休闲”“美洲纪行”等,勾勒出异域风情和旖旎山水的沧桑变迁,思绪缠绕远古文明和名人踪迹的点点滴滴,是文化的探寻,也是游历的心路历程,感悟自然和人文的牵系渗透。

三到西班牙台阶

在罗马的一天24小时内,我去了三趟西班牙台阶。

几乎人人都知道,游罗马就是一趟人类文明历史与艺术的朝圣之旅,无数的古迹、城堡,无数的雕像、壁画,是岁月历久不衰的见证,是远古罗马帝国强盛的象征,是文艺复兴经典的膜拜……

若以此衡量罗马城内的西班牙台阶,似乎还有点儿隔膜,毕竟这景点的主体建筑诞生于15世纪之后,虽然与文艺复兴时代差不多同期,但比起2000年前古罗马帝国的文明遗址,那就不是隔了“几条街”的距离了。况且,西班牙台阶这个景点,即使在罗马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著名景点排名榜里也只能屈居30名之外。

可西班牙台阶就是那么让人非去不可,那么让人狂热着迷,终日人满为患。这实在是得益于它沾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让人有一种“文艺朝圣”的虔诚——可以说是源自1953年那部黑白爱情电影《罗马假日》公映所掀起的热潮,接踵而至的人潮经久不息,一浪更比一浪高。

西班牙台阶其实是西班牙广场(Piazzadi Spagna)的一部分,是位于高居山丘的罗马圣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之下的137级阶梯。教堂建筑系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国人建造,台阶则是1725年获得法国资助后修建的,被称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英国人游览、如今被美国人占领”的一处罗马标志性建筑。阶梯特有的法国风格和阶梯下广场中央的船式喷水池(名曰“小舟的喷泉”,由巴洛克式建筑巨匠贝尼尼所设计),以及周围一些英国式咖啡馆等店铺,呈现出浓郁的多元化欧式灵动风情。可罗马的这处建筑群为何被冠以“西班牙”之名呢?据传是因为附近原是西班牙驻意大利大使馆的所在,而那一带在17世纪时还属于西班牙的领土范围。

如今的西班牙台阶闻名遐迩、风靡全球,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自然是拜电影《罗马假日》之赐。这儿不仅仅是《罗马假日》拍摄的外景地之一,更是影片男女主角——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美国记者乔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甜蜜约会的地点,赫本坐在台阶上惬意享受冰激凌的镜头,以及她和派克骑着“黄蜂”摩托车飞驰电掣般穿越罗马城的景象,迄今仍让多少影迷陶醉啊!

因此,造访西班牙台阶、山丘顶的教堂、广场上的喷泉,乃至周围的咖啡馆、礼品店,或许都是不容错过的逗留之处,但人们情有独钟的还是赫本坐在台阶上吃冰激凌、与派克含情脉脉相互对视的那个浪漫场景。这真是文艺的无穷魅力,六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潮从地球各个角落纷至沓来,川流不息,只为了重温、回味赫本曾经坐在台阶上的那一幕浪漫。

初冬的一天,我从附近另外一处知名景点许愿池(特雷维喷泉)绕到三一教堂之际,正逢傍晚时分,霞晖褪去,远近朦胧一片,居高临下正好俯瞰西班牙台阶上和广场一派人潮簇拥的景象;步下台阶,回头想朝上拍照留个影,那就必须得让熙熙攘攘的各色游客与自己同框入镜了。再挤到下面那“小舟的喷泉”边看看,却实在难以插足,除非做些不雅的肢体动作才可能挤进“小舟”边上。带着没能尽兴的遗憾,我暂且离开,再次前往一小时前刚刚到访过的特雷维喷泉方向,穿越夜幕下华灯初上的街景,再度观赏灯光辉映之下水波粼粼的许愿池。这个罗马最大的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喷泉周遭依然是乌泱泱一片围观人群,众声喧哗。我终究还是凑不起这个热闹,又返回夜空下的西班牙台阶。还是从教堂下的平台凭栏远眺,但见远处灯火阑珊星星点点,俯瞰台阶之下,照旧是人潮汹涌,市声沸腾。广场对面那条名品街上闪烁出一条长长的辉煌灯幕,原来是店家们迎接圣诞新年张挂在街道上空的天幕,全用玉色、粉色的灯泡编织,迤逦绵延远去。而这灯光的天幕之下,同样是一望无际的人潮……我依然不能接近那“小舟的喷泉”,更无法在台阶上寻觅一方空隙坐坐,流连良久,夜渐深了,就此折返旅舍。

翌日一早醒来,仿佛还有个心愿在叩击心房,我决意冒着霏霏细雨步行20分钟,单单再去造访清晨的西班牙台阶。大概时间尚早,小雨也未歇,到了那儿,果然游人比前一晚稀少多了,顿觉西班牙台阶开阔且格外气派。台阶中上部的两处平台及围栏造型美观优雅,空间舒展而又自成格局,两侧的弧形台阶连接起平台,上下台阶的平面和宽窄变化宛若奇妙的曲线铺展出张弛有度的韵律。据悉,以前平台上是可供宾客翩翩起舞的,难怪世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庆幸在这个难得人迹稀少的清晨,得以一窥西班牙台阶的全貌,欣赏体味到这座建筑的韵律之美。我缓缓地上下踱步,看那每级台阶的边缘已然被无数游人的脚步搓揉摩挲得极其光溜,与纹路斑驳的台阶石相映成趣,堪为岁月和游人共同缔造的“作品”。置身于台阶这一环境,静静地追忆赫本与派克在《罗马假日》里的那一幕幕动人情景的同时,也得以从容地绕着喷泉走了几圈,多看了几眼那雕塑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小舟……

然而我在这个清晨造访的主旨,除了弥补前两次未能尽兴的遗憾之外,还想再去了却一个“朝圣”的心愿——我踱步到台阶下右侧的那栋五层大楼之前,仔细端详那灰白色与橙色相间的大楼外观,二楼两个窗口间悬挂的一块红色招贴醒目地标识出这里是“济慈-雪莱纪念馆”。上方的三位绅士头像分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雪莱和拜伦啊!一层大门右侧的墙上还镶嵌着两块纪念馆的铜质铭牌,可惜当天纪念馆不开放,未能进去细看故居里的一切,但我的内心已多少有些“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满足感了。到罗马之前,我曾花了些工夫查资料做攻略,知悉西班牙台阶旁的这栋楼就是大诗人济慈的故居,是当年济慈和雪莱、拜伦等人常常聚会、品茗、谈艺、吟诵之所,由此心生来此察看一番的心愿。前一晚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之际我几乎不能近前观看,此刻总算不虚此行了。

据传,1820年9月身患肺结核的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遵医嘱赴意大利养病,他在画家朋友赛文的陪同下由伦敦乘船于11月抵达罗马,住在西班牙台阶旁的这栋楼里。济慈的肺结核病曾一度好转,但12月又大咯血,病情急剧恶化。1821年2月23日他殁于此居所,年仅26岁。在这儿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三个月左右光阴的济慈给罗马乃至世界留下了永恒的文化遗产。济慈的临终居所后来曾一度要被拆掉,济慈-雪莱纪念协会得知消息后集资买下小楼,开辟为济慈-雪莱纪念馆。虽然事实上雪莱并不曾在此住过,但他和拜伦等都到这儿探望过济慈,三大浪漫主义诗人相聚一时的情景令人追慕、怀念。

大概是英伦三岛冬季气候阴冷的缘故,19世纪英国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纷纷到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一带享受阳光、追求梦想。当时已经成为罗马市中心区域的西班牙台阶(广场)周围曾经居住过很多英国、法国、德国的文人和艺术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等欧洲文豪和艺术家都曾经是西班牙台阶这一带的居民,当年这儿储存和洋溢着何其丰富的文化艺术气韵啊!被重病折磨下的济慈尽管只能坐在窗台前观望西班牙台阶及“小舟的喷泉”,但也吟诵出了他生命最后岁月的诗意。或许是那喷泉的流动之水赋予了他灵感,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也与水结缘,且充盈着诗意——“用水书写其姓名的人在此长眠。”济慈逝世后被葬在罗马新教公墓。一年后的1822年,雪莱意外死于船难。按雪莱生前的意愿,他也被葬于罗马新教公墓,从此与济慈朝夕相伴。

我在济慈-雪莱纪念馆前冥想,在西班牙广场徜徉,寻梦般地感受当年那些欧洲文人骚客的足迹抑或气息,举目眺望济慈故居的窗户,遥想客厅内部的场景,仿佛定格为当年济慈、雪莱、拜伦等欢聚的画面,诗意盎然,温馨暖人……

对于旅行的终极目标或境界,一百个游人会有一百种向往。在我看来,旅行丰富了人生,同时,旅行也是别样的人生,大可随心所欲走马观花看风景,却不能单单满足于浮光掠影到此一游。因着赫本经典形象与罗马浪漫爱情演绎而追捧西班牙台阶的游客或许已经脱离了随意或被动观赏风景的层次,算得上是文艺范的“打卡”族,但若要论更纯粹的文艺或文化朝圣,或者说更多些韵致的文化、历史之旅,济慈-雪莱纪念馆这栋寻常楼宇,乃至西班牙广场周遭的建筑风物,毫无疑问蕴藏了更多的历史人文内涵,可寻访,可追忆,带给旅人隽永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