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城建设极简史

2024-11-01 00:00:00
全国新书目 2024年9期

本书从故宫的营建历史、建筑格局、建筑艺术、修缮传承四个方面,全方位介绍故宫史诗级别的建筑历史,把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审美、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在一起,详细讲解从元明建都到清朝改建,直至当下的修缮保养,跨越600年,看尽故宫前世今生。

晋宏逵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古建筑学家。1992年奉调国家文物局,从事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2002年奉调故宫博物院,从事故宫的整体保护维修管理工作。曾任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曾兼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等社会团体职务。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故宫营建600年》(珍藏版)

晋宏逵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4.7/138.00元

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在蒙古军队围困下,金中都举城请降。蒙古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定都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以燕京为陪都,仍名中都。蒙古军以中都为基地在汉族地区推进军事进攻,同时辅以“汉化”的政策,中都为统一全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开始在金万宁宫旧址重新建造琼华岛,同时以此为中心,筹备兴建一座全新的都城。新建工程大约在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从宫城开始,到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大都城池建成。其间,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命名新城为大都。关于大都建设和琼华岛重修的起止时间,诸书记载颇多异同,这里所采用的可视为一种可能性。

忽必烈早有统一中原的大志。在即位蒙古国主之前,他曾经与木华黎的孙子霸突鲁讨论天下形势,霸突鲁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驆之所,非燕不可。”(《元史》卷一一九《霸突鲁附传》)这次事关重大的讨论促成了后来元世祖定都燕京的决策。世祖曾说:“朕居此以临天下,霸突鲁之力也。”

大都建设的主持人是刘秉忠,顺德府邢台人,年轻时为生活所迫,在邢台节度使府做令吏。有一天事不如意,他慨叹自己本累世衣冠,不应该做此刀笔吏,于是跑到武安山隐居起来,在天宁禅寺出家做了和尚,僧名子聪。后来得到临济宗海云大师知遇,被推荐给忽必烈,“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世祖大爱之”,人称聪书记。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位大汗以后,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务。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都城和林迤南,桓州东、滦水北的地方,择地建城,三年而成,命名开平。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

这两次重大工程的主持人刘秉忠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元博州路总管徐世隆在刘秉忠去世后,悼念他说:“首出襄国,学际天人,道冠儒释。初冠章甫,潜心孔氏,又学葆真,复参灵济。其藏无尽,其境无涯,凿开三室,混为一家。逆知天命,早识龙颜,情好日密,话必夜阑。……道人之形,宰相其心,谁其似之,黑衣惠琳。数精皇极,祸福能决。谁其似之,邵君康节。……相宅卜宫,两都并雄,公于是时,周之召公。”(元·徐世隆《祭太保刘公文》,苏天爵《元文类》卷四七)他认为刘秉忠学问淹贯儒释道,博洽天地人,在朝廷上可比南朝刘宋的黑衣宰相僧慧琳(即“惠琳”),在易学术数的修养上可比北宋五子之一邵雍,在创建两京方面可比西周召公。元代末年诗人张昱《辇下曲》对元大都城的描写“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那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就令人联想到刘秉忠的易学背景。(《张光弼诗集》,《四部丛刊续编》集部,涵芬楼影印铁琴铜剑楼藏明抄本)

元代熊梦祥具体描述了刘秉忠的功劳:“至元四年世祖皇帝筑新城,命太保刘秉忠辨方位。得省基(作者按:中书省)在今凤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纪于紫微垣之次。枢密院在武曲星之次。御史台在左右执法天门上。太庙在震位(原注:即青宫),天师宫在艮位(原注:鬼尸上),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故能匡辅帝业,恢图丕基,乃不易之成规,衍无疆之运祚。”(元·熊梦祥《析津志》,徐苹芳抄本下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另有《析津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徐苹芳抄本的优点是保留了原格式)按照现代的职业分工,称刘秉忠是元大都建造的主持人兼规划师,应该是有道理的。

同时还有一位赵秉温,也对大都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元)三年,诏择吉土建两都,命公与太保刘公同相宅,公因图上山川形势、城郭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帝命有司稽图赴功。”(元·苏天爵《故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知太史院侍仪事赵文昭公行状》,《滋溪文集》卷二二)

《日下旧闻考》从《永乐大典》中抄录了一篇《大都赋》,大约作于元代大德年间,文辞华丽,颇多铺张,对我们理解元代人的风水观大有裨益,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昔周髀之言,天如盖倚而笠欹,帝车运乎中央。北辰居而不移,临制四方。下直幽都,仰观天文,则北乃天之中也。维昆仑之结根,并河流而东驰。历上谷而龙蟠,向离明而正基。”从天文说起,描绘幽燕的山川形势,即大风水。从幽燕观天象,北极星在正北方,为天之中。山脉从昆仑发起,大河向东奔流。背倚群山、南向建都是符合天象的。

“厥土既重,厥水惟甘。俯察地理,则燕乃地之胜也。顾瞻乾维,则崇冈飞舞,崟岑茀郁。近掎军都,远摽恒岳。表以仰峰莲顶之奇,擢以玉泉三洞之秀。周视巽隅,则川隰回洑,案衍澶漫。带绕潞沽,股浸渤海。抱以涞、涿、滹沱之流,潴以雍奴、漷阴之浸。浮游近郊,则膴原爽垲,坰野倘博。绳直准平,宜植宜牧。延芳下马,淀泊参错。”燕京的平原土壤肥厚,水质甘甜。燕京的地理,西北方是有如飞舞的群山,近处的军都山,远处的北岳恒山,联络成脉。仰峰莲顶之美可以为表,玉泉三洞之山突起于原。燕京东南方泉源丰富,或川流,或伏流,或在平漫之处汇为湖泊。潞河、沽水奔流入渤海,涞水、涿水、滹沱河以及雍奴和漷阴之湖对燕京形成环抱之势。燕京的郊区平坦宽广,非常适宜种植与放牧,延芳淀、下马泊等湖泊点缀其中。

再进一步,说到燕地民风淳朴,多忠义之士;物产丰富,特别是宛平的煤、琉璃、香水梨、冈子桃;还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访遗迹则金台之旧址,石鼓之断籀,东掖之铜马,闾城之石兽。经山之镌刻,芦沟之结构。指故城而吊英杰于既往,谒古刹而念忠义之不朽。”如此形胜,堪称地宝,确实是建都的不二之选。这些应该是刘秉忠和赵秉温“相宅”的宏观内容。

“是以皇元之宅是都也,睿哲元览,訏谟辰告。狭旧制之陋侧,相新基而改造。面平原之莽苍,背群山之缴绕。据龙首,定龟兆。度经纬,植臬表。”“相宅”之后要做“营都”的技术工作。首先要占卜,来确定具体的位置和开工吉期;要进行大地测量,定中线和地平,根据天之中确定地之中;还要根据天文星座,把城制对应为地面的分野,象天法地,参照五行的运作,把赵秉温图上的城郭和祖社朝市落到幽燕的大地上。至于“诏山虞使抡材,命司徒往掌要,戒陶人播其埴,程匠师致其巧”,这些繁杂的工程更是非刘太保这样学问广博、极具权威的重臣来管理组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