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变革,旨在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整合,从而促进教育效果与效能的根本性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而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高质量教育建设的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数字化升级转型的核心载体,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研在线”)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中国外语教育的数字化发展,依托深厚的学术资源、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三重优势,全面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持续推进数字教材开发的同时,着力构造了含内容、系统、场景、服务的业务系统和含课题、联盟、协会、社区、基地、标准的生态系统,全力打造数据驱动的全景教育科技企业。在采访中,外研在线CEO商其坤就数字教材建设理念、iPublish数字教材出版平台所带来的新机遇、外研在线数字业务探索的创新经验与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分享。
《全国新书目》:对于数字教材建设,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仍然是纸质教材数字化或者教学资源数字化,您觉得真正能够引发教学革新的数字教材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商其坤:目前,数字教材已经经历了几个不一样的时代。首先是介质替代,也就是从纸质教材到光盘、磁带,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体登上舞台;然后是载体转换,从纸质教材变成电子教材,比如XML、EPUB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接着进入到了纸数融合的阶段,如外研社推出的“智慧版”教材,增加了互动练习、视频教程、自适应学习路径、游戏化学习元素等等,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数字化占比逐渐增加,教材更加丰富立体,致力于个性化培养,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育观念的不断革新,第二个阶段将以数字资源、课程为主,辅之数字产品功能,包含文本信息、互动教学、各类测评与练习。这种数字教材既包含出版社的特征,也将具备更强的数字教育特征。再往后延伸的下一个阶段,我认为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在于教材内容的延展性,另一个在于智能化。以前是教材出版之后,人到教材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未来会像现在的电商平台一样,对学生有了清晰的用户画像之后,基于更为丰富、高品质的数字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然后自动封装学习路径,为学生推荐更多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因为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我们必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所以数字教材在知识敏捷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一定会有更好的前景。更何况我们的目标用户人群的学习习惯也变了,再加上5G、VR、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数字技术集体爆发,随着这些技术大规模成熟,数字教材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全国新书目》:在数字化教材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好数字教材和传统纸质教材之间的关系?
商其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指明了方向。纸质教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虽然具有统一、规范等一系列的优势,但也存在内容固定、不易更新的问题,从能源角度看,成本也在持续上升。数字教材的出现源于科技发展与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需求,它能够无限延展内容,而且随着数字技术日趋成熟、国家数字基建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教材综合成本会不断下降。从两者的特点来看,数字教材能够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并依托纸质教材的积淀发展得更加规范、完善,从而更加契合未来教育的发展特色,两者相辅相成。从纸质教材过渡到数字教材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全国新书目》:此前外研在线上线了iPublish数字教材出版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为数字教材的研发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变化?
商其坤:我们之前做过一些调研,随着AI、XR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新型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的塑造,完善教材分类建设、分类使用、分类评价机制,并在建设过程中增强教材的表现力与吸引力,是大部分高校对新时期教材建设的需求。iPublish的诞生正是源于这种市场化需求,作为一个后台系统,它其实是一个包含电子书号申请、教材内容编校、数字资源开发、数字图文排版、平台使用指导、教材征订采购等在内的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以前的数字教材内容技术局限性较大,无法及时更新、调整、升级,不够灵活,现在通过iPublish,教师可以随时对数字教材进行编校和加工,包括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意为用户生成内容)的生成。未来我认为作者协同创作、多个编辑协同编校的场景是一定会出现的,现在都在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本质上是知识领域的交叉,而每个内容生产者能够深入掌握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知识,所以多人协作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教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教材使用方面,iPublish开发的数字教材可一键上架至U校园AI版;除了编校功能,还应用大语言模型技术,构建了AI交互助手,模拟导师角色,辅助教师为学生提供答疑和学习指导,并依托先进的作文批改、翻译、测评等全套外语学科SAAS功能,形成大的外语学科数字化基座,快速准确评估学生答题情况,为教师提供及时反馈,助力教学策略优化。对于外语学科学习的所有需求,理论上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首先在翻译能力和水平上,我们的平台有外研社的专业能力作为保障;其次,我们的语篇批改模块——iWrite英语写作智能批改引擎能够帮助编辑解决很多包括语法、结构问题等在内的前置性问题,提高了效率;同时,我们也在进行根据教材数据训练大语言模型、生成用户所需语篇的尝试,目前看来质量正不断提升,期待将来能够有更多的作为。
至于未来,我们能不能把文本、音频、视频、题库等等要素自动封装出一套数字教材?逻辑上是可以的。学习完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自动分析。以前用完教材,我们只能通过考试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数字教材可以提供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养图谱和学情网络等等,可以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溯源和归因,找到是哪部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导致了现在的问题。
《全国新书目》:请问外研在线目前的数字化业务转型方向是什么?
商其坤:依托外研在线,外研社正不断加大数字化业务的发展力度。目前外研在线搭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国际化教育四个大平台,以这四个平台为核心基石,支撑起整个业务体系,形成一个“数字化堡垒”,并不断向前迈进。很多人提到外研社、外研在线的数字化转型,就会以“纸数融合”作为比喻,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另一层理解,将专家资源、培训资源等纸质时代的资源与数字化的智慧平台与资源充分融合之后,推动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如外研社所举办的各类赛事,这在纸质时代是传统的线下活动,但数字时代它完全可以跟我们的各类智慧平台产生交互;其他教师培训、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各类学术和行业会议等也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在智慧平台上有所体现。
《全国新书目》:不少出版社在探索新的业务路径时会感觉处于混沌状态,或者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外研在线以及外研社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商其坤:首先得益于社领导班子的重视与支持。外研社社长王芳和社委会对数字化的信念非常坚定,有社领导的全力支持、积极谋划,兄弟部门的支持和合作,再加上外研在线整体的不断努力,才获得了目前的成果。创新业务具有鲜明的不确定性,有不少出版社其实是卡在这里,数字化产品可能一两个月或者三个月就在调整迭代了,很难说清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能做成什么样,所以外研社能够成立外研在线这样一个子公司,并且不断调整业务管理的尺度,在不越红线的同时又保障业务的创新性,这种灰度管理的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是对于组织架构的持续调整优化,成立了数委会、数字工作小组等议事机构,通过横向小组拉通的方式来统一思想、协调问题,做到上下齐心、左右同欲,一起为实现国际化和数字化这两个大的目标贡献力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外研社的传统业务部门和数字部门的合作是越来越紧密的,这种紧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关系紧密,另一个是业务紧密。外研社的数字化浓度在出版行业内是比较高的,可以说渗透到方方面面,外研在线目前有500多名员工,对接外研社所有的业务单元,并基于社里的业务发展提出思路,找到各项业务的数字化机会,实现共同发展。
还有就是市场化的机制。外研社整体上是一家市场化的出版社,外研在线作为它的子公司,市场化机制搭建得相对健全,如考核标准、人事处理、任务目标等等,基本上都是按照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管理方法论在系统推进。
《全国新书目》:未来外研在线在发展上会更重视哪些方面?
商其坤:得益于外研社的深厚底蕴,外研在线在服务出版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教育赛道,抓住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转型机遇,紧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成为既懂教育也能够将教育技术与教育场景准确对接的“纽带”,使教育与技术携手并进。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才构成模型与业务架构也在不断向教育行业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外研社强大的出版能力是我们的根基。图书连接用户,用户持续更新,这就成为了一种强投流方式。将这条线拉通后,我们能够及时、深入地了解用户偏好,并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获取更大价值,从而更多地回馈出版社。
未来我们具体的发展方向会有三个。第一,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上,而自然语言的进步也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外语教育迎来了更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希望通过一些项目取得突破,促使国内的外语教育产生质的变化;第二是多语种教学培训方面,我们在尝试研发自己的数字教师,看看能否突破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其不再那样昂贵和复杂——这也是外研社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应该做的事;第三是面向语言服务行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愈发重要,声量也越来越大,语言服务毫无疑问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我们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