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内容、品格及意义

2024-10-31 00:00夏卓君张振习
理论建设 2024年5期

摘 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改革事业的理论创新与经验结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永无止境”论、“系统工程”论、“人民中心”论、“问题导向”论、“目标体系”论、“原则方向”论、“多重关系”论、“内在价值”论,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内含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行的改革逻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并用的改革构想、思想革新与体制创新并重的改革理念、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并存的改革视野,又凸显了辩证法的光辉品格。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新突破;又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赋能;还传承发展了中国智慧和改革经验,为他国改革实践提供参照。

关键词: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4)05-0012-15

改革开放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又是当代中国追赶上时代脚步的“重要法宝”,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深刻革命。但随着改革事业的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这就意味着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更为繁杂、涉及的利益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在这一关键时刻,科学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的改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与经验总结,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对中国的改革事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展现出了高度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因而对新时代的改革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并要求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1]。因此,剖析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内蕴的辩证品格,并阐释其重要意义,对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以此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形成了改革的“永无止境”论、“系统工程”论、“人民中心”论、“问题导向”论、“目标体系”论、“原则方向”论、“多重关系”论、“内在价值”论,这八个论断各有侧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永无止境”论强调的是改革的长期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历史担当;“系统工程”论强调的是改革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系统性认识;“人民中心”论明确了改革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阐释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谁评价的问题;“问题导向”论点明了改革的实践抓手,是改革实践的重要方法论;“目标体系”论明晰了改革实践朝着什么目标推进,即改革的最终归宿;“原则方向”论规定了改革的红线、底线,旨在保证改革不变色、不变向;“多重关系”论揭示了改革涉及的多对关系以及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关系,目的在于促进改革的平稳运行;“内在价值”论阐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自觉。这八个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事业的经验总结,还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改革的“永无止境”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588。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过去的改革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难以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从而为中国的改革事业定下了长期性的基调。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4]。这就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念,以及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从改革的总目标来看,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宏伟且艰巨的工程,其推动需要依靠各领域改革的协同和配合。世界是永恒运动的。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形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4]就此而言,改革永远在路上。从改革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的改革实践已历经四十多年,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因此产生畏难情绪造成改革停滞不前,那就会导致现有的改革实践僵化,不但已有的改革成果无法巩固,新的改革动力也难以形成。不仅如此,改革的日趋封闭、保守,必然会造成各个领域改革的不配套,以及各方面改革措施的相互掣肘、相互抵触,从而影响国家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就此而言,改革永无止境。

(二)改革的“系统工程”论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5]38,其涉及面之广、变革之深、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命题,从而为中国改革事业定下了系统性的基调。一方面,改革的覆盖范围在实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6]90。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4],从而有效保证了改革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注重系统性并不意味着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之间找到平衡。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4]。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重点突破有助于促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而有效保证改革既全面又深入。

(三)改革的“人民中心”论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7],因此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8]514。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并正式写入《决定》之中。“人民中心”论充分凸显了人民在改革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人民既是改革实践的推动主体,又是改革成果的享有主体,还是改革成效的评价主体。就改革实践的推动主体而言,中国的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其作为改革的坚定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与党的领导共同形成了改革的强大合力。换言之,如果“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8]54。就改革成果的享有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实践成果,有且只有人民这一唯一的享有者。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而“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9],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依靠改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应该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改革成效的评价主体而言,改革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人民获得感的过程,改革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理所应当成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而获得感的有无与多少,只有人民最具发言权,因此改革成效的评价者只能是人民。

(四)改革的“问题导向”论

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0]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以及问题的化解,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来源。基于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的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6]74。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之所以“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关键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4]。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要运用好这一方法论,就不得不明确何为改革中的“问题”。从宏观视角来看,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生产力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就要对生产关系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同样,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实践,就是在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从中观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是改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下国家治理体系中暴露出的不足和新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深化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既能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跃升。从微观视角来看,人民群众对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环境、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是改革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这一具体问题的导向下,改革就要做到以人民期盼为念,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真正解决人民期盼、关心的问题。

(五)改革的“目标体系”论

恩格斯认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11]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揭示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对于政党实践的引领作用。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因此其毫无疑问呼唤改革目标的确立,而改革目标的确立也必将引领改革实践的落实。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88。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行了阐释,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除总目标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分目标是深化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8]89的改革。这就正式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就改革的总目标而言,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越过了简单应对具体问题的局部调整阶段,转向了更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全面革新阶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的总目标,以此统领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是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宏观视角和系统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就改革的分目标而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改革的总体框架。它们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路径和行动指南。在总目标的统领下,分目标为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方向,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有序推进,并积极促进不同领域和层面的改革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改革总目标的实现也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六)改革的“原则方向”论

“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开放的旗帜鲜不鲜明、立场坚不坚定、方向正不正确,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12]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8]55。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1]。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则毫无疑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4]。同时,这一根本原则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作出了规定,即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其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不能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其领导的事业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自然会被运用于新时代的实践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因此得以确立。

(七)改革的“多重关系”论

习近平总书记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基础,敏锐洞察并阐明了改革涉及的几对重大关系,为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以及妥善处理这几对重大关系提供了理论启迪。其一,明确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地更新对改革的认识,进而以思想的革新促进改革实践的创新突破。但同时,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即从实际出发,做到求真务实。其二,明确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整体推进强调的是在统筹谋划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旨在推动各项改革的协同配合。重点突破强调的是在实践中着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领域和环节,积极发挥其对改革的牵引作用。其三,明确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顶层设计强调的是在加强宏观思考和统筹谋划的基础上,制定出改革的总体规划,以此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是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是对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具体运用,能有效避免“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8]7。因此,要把握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之间的平衡。其四,明确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之间的关系。所谓胆量大,意即在改革的主客观条件已然具备之时,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而步子稳强调的则是通过全面分析改革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形势,选择改革的有利时机,并与时俱进地调整改革的战略策略,做到稳扎稳打,从而积小胜为大胜。其五,明确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的推进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又必须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因此,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就要“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8]9。

(八)改革的“内在价值”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把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所作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4]。这实际上就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能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就有利于破除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释放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仅可以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完善和提升,还能使绿色、循环、低碳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加之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协同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就能全方位地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得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价值还体现在其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方面。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重组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3]。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才能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作用下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辩证品格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结晶,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意蕴。纵观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其内含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行的改革逻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并用的改革构想、思想革新与体制创新并重的改革理念、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并存的改革视野,无一不展现出其鲜明的辩证品格。

(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行的改革逻辑

恩格斯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14],而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15]。由此可见,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方法论。基于对这一观点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8]94,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及各项改革措施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的,还是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5]44。这二者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全局与局部的和谐统一,确保改革宏观布局与具体实践的协同联动,还能有效保证改革政策和措施的连贯性和协调性,达成治标又治本的改革成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并行也就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内蕴的改革逻辑。

整体推进强调的是从发展全局着眼部署改革,从各个领域入手推进改革。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几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4]。由此可见,着眼全局、统筹谋划是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极其宏大的命题,如果采用对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零敲碎打调整的改革方式,毫无疑问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突出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全面”二字,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既需要管总的目标,也需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8]88。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作出了精心部署,这就是从全局着眼部署改革形成的理论创新和重大突破。从各个领域入手推进改革,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统筹谋划的结果,其优势在于可以极大增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各个领域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和相互配合,提升改革的整体效果,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服务。

重点突破强调的是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改革抓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工作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改革“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8]148,这里的“牛鼻子”,指的就是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之所以强调这二者,就在于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那么,何为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解答,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4]。究其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改革的进度。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6],这实际上就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指的就是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重点突破强调的是在对各种矛盾了然于胸的基础上,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也意味着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而调整的。故而,重点突破的本质,应该是在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改革突破口的同时,注重由此牵引和推动其他领域和环节改革的深入。

(二)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并用的改革构想

“早在1844—1845年,马克思就判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正确评价这一活动的意义”[17]77,因此马克思“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17]77。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8],它决定着改革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6]100,以此为改革事业提供坚实的政策和策略保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成功不仅需要精心规划和部署,更需要坚定执行和落实,顶层设计的成效取决于其能否得到有效贯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把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19]。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二者并用、互相结合,就成为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中的实践构想。

顶层设计本是工程学中的概念,是指在进行大型项目或复杂系统开发时,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对项目的愿景、目标、结构、功能和流程等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和设计,进而确保系统或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协同工作,实现既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这一概念运用于中国的改革实践之中,明确要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相应的顶层设计,以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的阻力和风险,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赋予顶层设计新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致力于推动顶层设计由理论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在其亲自领导、部署和推动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是改革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领导起草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并在《决定》中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最新的顶层设计。

就基层探索而言,其在改革实践中发挥的是“侦察兵”和“先遣队”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要求,任何郑重的政策必须以经得起严格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根据。”[20]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顶层设计的同时,还强调要“允许和鼓励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19]。可以说,基层探索对于推动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和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具有基础性意义。首先,基层探索可以为顶层设计提供实时反馈,进而促进顶层设计的完善和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在党中央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题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就文件主题、框架、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决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4]。这就充分印证了基层探索对完善顶层设计的积极作用。其次,基层探索的过程既是检验顶层设计的过程,也是探索顶层设计如何落实的过程。无论改革方案多么完善,其成功实施都必须与基层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基层在改革中的创新和尝试,要求确保改革能够精准呼应基层发展的需要,使顶层设计的落实具备现实可能性。同时,基层是解决改革具体问题的关键,其能直接感知到改革的成本与收益,因而具有信息优势。由此可见,采用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改革方式更有利于顶层设计的落地生根,更容易实现改革的突破。最后,基层探索有助于增强顶层设计的群众基础。顶层设计只有真正回应基层群众的期望,改革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积极参与到改革实践中来,顶层设计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同时,基层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潜能的发源地,通过基层探索可以找到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金钥匙”,并以此有效解决人民的烦心事、操心事,增强人民幸福感,从而使改革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思想革新与体制创新并重的改革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它“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21]。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创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意识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使其能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部分、方面、趋向作出分析,从而形成新的改革理论、方案、规划等,并以此能动地支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改革的总目标,就必须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即“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22]21。这就明确了改革的具体对象——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这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因此,思想革新和体制创新同频共振也相应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理念。

就思想革新的本质而言,它是心理层面的深层次变革,目的在于摆脱传统、固化的思维方式,形成创新、开放的新思维模式。改革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既得利益的固化,而要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必须依靠思想革新,进而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与着力点。中国改革事业的开端,就在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日新月异的国情和风云变幻的世情,在关键时刻进行了思想革新,深刻意识到如果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思想革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以思想革新引领体制创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文件起草组在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同时,将此次全会的决定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4],并通过认真研究、吸收各方面提出的“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4],对决定稿“作出221处修改”[4]。而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认真研究、吸收意见和建议并作出修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革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定》中“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4],从而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案。由此可见,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革新有助于形成适应改革形势、改革要求的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就此而言,思想革新是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体制创新以思想革新为前提条件。在强调思想革新重要作用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了思想革新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就是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5]15。这就要求在思想革新的同时保持定力,坚持以思想革新凝聚正确的改革共识,发挥思想革新对改革的正向作用。

就体制创新而言,其产生、发展与国情、世情和党情紧密相关。从国情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需要解决的难题分外艰巨。要破解发展难题、防范各种风险,抓住历史新机遇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不得不对各个领域进行体制创新。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4]。从世情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都在谋划变革以提升综合竞争力。这就客观要求中国进行深度的体制改革和积极的体制创新,从而以高效的体制机制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从党情来看,国情和世情的变化使政党体制的变革在所难免,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政党也必须改革传统的组织体制和机制。基于对国情、世情和党情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此实现改革的“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对重要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仅有助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和制度体系,还有助于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四)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并存的改革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是一个绝对独立自主的政党”[23]5,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政党“基本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直接的政治任务”[23]5。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干预,并未真正做到独立自主,因此一度陷入绝境。直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这时中国共产党才开始真正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擅长以大历史观总结历史规律,故而对独立自主这一来之不易的宝贵历史经验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中国改革的独立自主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胸怀天下、树立世界眼光。秉持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既重视改革的独立自主精神,又强调改革的开放包容胸怀,充分体现了其宽广的改革视野。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各方力量竞相发声,其中也存在别有用心之人制造舆论、混淆视听。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图景,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对改革而言尤为关键。因此,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几点,其中之一就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4]。长久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率先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模式,这使得许多国家都将现代化误认为就是西化,并纷纷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奉为圭臬。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为了摆脱严重的债务和经济危机,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推行的,以市场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减少政府干预为核心的改革方案,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然而,这非但没有解决拉美国家的现实问题,反而使其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沦为了别国的附庸。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究竟如何改革,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历史、文化以及人民决定的,丧失独立自主精神的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甚至出现颠覆性错误。在汲取其他国家改革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5]49,这就在思想层面保证了中国改革的独立自主性。

在强调捍卫改革独立自主性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4]。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并提出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开放举措。这也就意味着改革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改革的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自身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方面,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深厚物质基础。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有助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人才、技术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不仅可以直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动力,还可以借此了解其他国家体制变革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中国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改革理论和改革经验也为其他国家的改革实践,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发展贡献了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这也能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意义

沈传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既有思想力量也有效指导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是一套关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科学完整的理论。”[25]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辩证品格,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新突破;又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赋能;还实现了对中国智慧和改革经验的传承发展,并为他国改革实践提供参照,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新突破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为理论根基,同时又在实践中极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6]。对此,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66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不仅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还明确了这两对根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相应地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就必须“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改革决定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作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27]的重大论断。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进行了阐释,即“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8]45。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作用的揭示,以及对全面深化改革动力来源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深刻变革的理论结晶,它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观点和论断,构成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部分。例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就此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构想。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作出了解答,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重大问题。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改革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事实上,除经济体制改革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开创性意义的观点和论断。这些观点和论断不仅为新时代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实现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新突破。

(二)实践意义: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赋能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实现了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并且引领了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这四个方面深刻变革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极大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其一,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4],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其二,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主体和强大动力。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改革实践得以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因全面深化改革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其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使各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中国之制”的制度保障以及“中国之治”的治理体系优势。其四,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了磅礴伟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指导下的改革极大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因如此,人民群众自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主动参与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量。在具备科学指导思想、有力领导主体、坚强制度保障、治理体系优势、强大推动力量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并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局面。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赋予了强大能量。其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需要核心领导力量。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不仅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还针对党的建设制度的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1],以此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其二,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而得到拓展,并经受住了多种考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6]39,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提振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有力捍卫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其三,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保证了改革实践的顺利展开,并引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跃升。在其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更是先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2]17,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将制度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随着改革实践日益得到完善,这就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制度保证。其五,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需要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如明确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并提出了“文化自信”和“两个结合”等重大命题。这就极大提升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1]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在锻造领导核心、捍卫道路方向、奠定物质基础、完善制度体系、凝聚精神力量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必将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赋予强大能量。

(三)现实意义:传承发展中国智慧和改革经验,为他国改革实践提供参照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革新,并孕育出了诸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宣言”。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展现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广阔胸襟,自信而包容地与域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与互动。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28]。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为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提供了文化启迪;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凝结着深厚的中国智慧,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形成,还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9]的改革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并始终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坚定实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开放战略。可以说,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理论和实践,为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和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对前人的改革理论和战略部署作了新时代的阐发,使其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得到了延续,并赋予了其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生活实践的时空不同,所创造的文明各异,但这些都是人类实践的时代精髓和精神财富。作为凝聚丰富的中国智慧和经验的改革理论,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虽是中国改革实践的特殊产物,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具有参考价值。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一系列改革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原则,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六个坚持”“七个聚焦”,这些经验和原则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回应,阐明了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深化对改革地位的认识;再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这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世情制定自身的改革战略而言极具参考价值;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理论都十分强调开放包容,因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也十分强调改革的世界眼光,提倡在改革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这就为其他国家在改革中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 (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9da6552595baad1f35743178f7b9c66:235.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 人民日报,2024-07-22(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

[8]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 夏卓君,张振.“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3(2):27-36.

[10] 列宁全集:第六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12] 丁俊萍,许洪位.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9(2):29-38.

[13]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0.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3.

[16] 陈理.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9.

[17] 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19]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N].人民日报,2023-07-12(1).

[20] 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0.

[21]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

[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3] 列宁全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63.

[25] 沈传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和实践伟力[J].新视野,2024(2):5-12.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

[2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3-8.

[28]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2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The Content,Character and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Thorough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XIA Zhuojun, ZHANG Zhe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CPC in leading China's reform cause,which deeply answer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of why and how to deepen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n the new era. The "never-ending" theory,"systematic project" theory,"people-centered" theory,"problem-oriented" theory,"goal system" theory,"principle direction" theory,"multiple relationships" theory,and "intrinsic value" theory of reform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At the same time, in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the reform logic that includes the overall promotion and key breakthroughs, the reform ideas that combine top-level design and grassroots exploration, the reform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both ide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reform vision that combines independen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ll highlight the glorious character of dialectics.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deepens the Marxist theory of development dynamics that achieves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y, shapes a new 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at enabl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and the great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also inherits and develops Chinese wisdom and reform experience tha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form practices in other countries.

Key words: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王 磊,陈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