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运河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4-10-31 00:00董志玮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18期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串联起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脉,促进了历史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沧州段全长 216千米,约占大运河总长度的七分之一。千百年来,沧州依河而建、因河而兴,运河文化深深融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塑造了沧州独特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基因。近年来 ,沧州市高度重视运河文化传承发展,将其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在运河文化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在梳理沧州市运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拓宽传播路径的意见建议,以期为沧州乃至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沧州市运河文化的内涵

悠久的历史渊源

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而命董昭开凿的平虏渠,被认为是大运河沧州段的雏形。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使大运河沧州段成为这一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大运河沧州段仍为永济渠的一部分,并在其两侧又开凿了长丰渠、无棣沟等多条运河。宋代,大运河沧州段虽时断时续,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金代,形成了以御河为主干,漳河、滹沱河等为支流的水运体系,大运河沧州段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大运河沧州段成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明清时期,大运河沧州段是漕运的重要通道之一,运河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沧州经济的发展。千百年来,无数船只行驶在大运河沧州段上,将沧州与外界紧密相连。大运河见证了沧州H3fF88ghfFv5zG95iP9E8g==的发展,沧州纪录了大运河的兴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造就了沧州市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独特的物质载体

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沧州境内分布着众多大运河遗存,它们是大运河文化最直观、最真实的物质载体,彰显着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沧州境内现存的大运河遗存中,古码头与渡口是最具代表性的物证。沿其两岸,沧县兴济范桥古渡与码头、东光古运河码头、吴桥口上王码头、青县马厂古渡及码头等遗址,诉说着昔日漕运的繁华。这些码头与渡口曾是船舶停靠的重要场所,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与故事。除了古码头与渡口,沧州境内与大运河相关的物质遗存还有很多。两岸分布着数不清的古镇、古村落、古代设施,诸如连镇谢家坝、东光码头沉船遗址、捷地分洪设施、青县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等,它们或因漕运而兴,或伴漕运而盛,镌刻着大运河文化的印记。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古桥梁等文物古迹,如沧州铁狮子、沧州文庙、泊头清真寺、捷地乾隆碑、刘焘墓等,它们与大运河一起,构成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的核心载体。这些静默的建筑、街巷、码头,用自己的方式述说着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的城市之一。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与大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沧州吴桥杂技为例,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空前发达,吴桥杂技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明朝万历年间,吴桥籍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回乡探亲,写下了《游南园记》,真实记载了当时表演“马戏”的盛况:“至则数健儿在焉,见马上起舞……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除了这些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大运河沧州段沿线的村镇,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传说、民谣,如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沧州铁狮子、长芦盐与长芦河、老盐河、晒粮台、大运河与东厂村、大运河与东光醉枣等传说故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运河沧州段的物质遗存交相辉映,是沧州市运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

鲜明的地域特色

大运河沧州段与城市的发展休戚与共,大运河文化也深深地融入沧州的城市肌理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大运河的滋养下,沧州形成了以漕运为核心的商业文化。漕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河商业的繁荣,形成了热闹的庙会集市,孕育了独特的市井文化。正如唐代钱起在《蓝田溪与渔者宿》中写道:“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大运河两岸曾经商贾云集,万商辐辏,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形成了沧州独特的市井风情。与此同时,在大运河文化的影响下,沧州人民形成了诚实守信、勤劳质朴的品格。这种品格渗透在沧州人的血脉之中,成了沧州人的共同特质,即使在当代,这种质朴的品格依然影响着一代代沧州人。大运河文化与沧州人的生活、性情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印记。

沧州市运河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短板

文化传播手段单一

当前,沧州市运河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手段较为单一,仍以传统媒体为主导,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这些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河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传统媒体受时间、空间、成本等因素制约,难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传播手段的单一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沧州市运河文化的传播效果,难以充分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亟须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丰富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

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

京杭大运河作为流经中国南北方的大动脉,串联起运河沿线众多城市,这些城市同饮一河水、共享一脉文化,在运河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合作空间。但纵观沧州市与其他运河城市的交流互动现状,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彼此在共享文化资源、联动开发文化产品、协同推进文化项目等方面的合作还相对零散、较少,文化交流活动的规模不大、频次不高、覆盖面不广,城市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融合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区域联动的文化传播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运河品牌效应不高

一方面,沧州市虽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但在挖掘、提炼、转化这些资源方面的力度不够。大运河沧州段历史悠久,但文化研究缺乏深度、文艺表现缺乏创新性,难以形成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许多珍贵的运河历史遗存、传统技艺等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另一方面,沧州市运河文化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不足。与扬州“烟花三月”、淮安“淮扬菜”等知名文化品牌相比,沧州市缺乏叫得响的运河文化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文化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文化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但沧州市在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文化消费意识不够强,市场引导力度不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不高,文化消费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偏低。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内容不够丰富,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精品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不高,对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

关于进一步拓宽沧州市运河文化传播路径的建议

创新传播模式,利用现代传播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沧州市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顺应传播技术变革趋势,不断创新运河文化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移动端、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文化类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应用,构建集文字、图片、声视频于一体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要善于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新形式,创作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文化产品,生动展现运河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时代魅力,不断增强运河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要加强对受众群体的分析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传播习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精准化传播,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引擎作用,整合报、台、网、端、微等多种媒介资源,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运河文化传播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京杭大运河串联起南北方众多城市,是一条文化同根同源、休戚与共的黄金水道。沧州市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加强与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着力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区域文化互动机制。

要充分发挥京杭大运河城市联盟的平台作用,深化沿线城市间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定期召开联盟会议,研究制定区域文化合作规划,签署区域文化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为深化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要以文化为纽带,联合沿线城市共同策划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拓展区域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要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资源库建设,建立健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深入挖掘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在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沧州市要立足运河文化这一重要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提炼核心价值理念,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打造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沧州市运河文化品牌。要聚焦运河文化主题,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规划设计一批文化精品项目,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如舞台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彰显运河文化的厚重底蕴与价值内核。要发挥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以 IP开发为抓手,以内容创新为根本,重点打造一批立意高远、内容健康、形式新颖、传播力强的影视精品力作、动漫游戏佳作,促进优秀运河文化资源的多元表达、立体呈现,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和传播效能。

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文化消费升级趋势,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消费提质扩容。一方面 ,要加大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方式 ,广泛开展“文化 +旅游”“文化 +科技”“文化 +金融”等跨界融合的主题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化消费意识,养成文化消费习惯。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文化消费引导策略,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围绕运河文化主题,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催生一批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在线教育、互联网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体验、新时尚。要发挥“互联网 +”在文化领域的溢出效应,建设一批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新空间。

沧州市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在传播路径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因此,进一步拓宽沧州运河文化的传播路径,要创新传播模式,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深入挖掘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只有综合运用多种传播路径,沧州市运河文化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传播,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沧州力量。

本文选自:“沧州市运河文化传播路径研究”(编号:2024207)2024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