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还原唐代伎乐演奏场景的短视频在网络上风靡一时。该视频的制作团队从服装、道具、乐手的组成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唐玄宗的御用乐队“坐部伎”的演出形式。
在唐代,由于多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皇室对于乐舞的偏好,宫廷乐舞的体系比较庞大,主要包括坐部伎、立部伎和十部乐。其中,坐部伎是指在堂上的小型表演,成员一般由3至12人组成,其风格婉转优雅,清丽可人。坐部伎人数虽少,但各个技艺高超,是唐代宫廷乐舞中等级最高的一类。而因表演水平略逊一筹,无法进入坐部伎的艺人,则会被归入立部伎。立部伎以大型表演为主,舞者从64至180人不等,表演的项目包括击鼓、吹笛、舞剑、跳丸(表演者两手快速地连续抛接若干圆球)等,可见立部伎的艺人多以各种杂技、打斗等热烈的表演形式为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中就曾描述过乐伎们的表演情况。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
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
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立部贱,坐部贵,
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
雅音替坏一至此,长令尔辈调宫徵。
圆丘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祇。
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
工师愚贱安足云,太常三卿尔何人。
这首诗可谓道出了唐代艺人的平生。那些连立部伎都没办法进入的艺人又将何去何从呢?这个时候,就可以让这些艺人去排练雅乐。
雅乐,作为中国古代用于歌颂和纪念帝王的乐舞,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由于其主要在政治场合中使用,因此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有详细的规定,无须太高的技艺水平就能参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雅乐因其固定的模式而逐渐失去观赏性,尤其到了唐代,人们更喜爱坐部伎和立部伎这样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因此,参与排练雅乐的艺人,其技艺水平多为下等。
在唐代,除了坐部伎、立部伎以及雅乐机构外,还有一个专门管理艺人的机构,名为“教坊”。教坊汇集了众多技艺精湛的艺人,其中女艺人的等级划分尤为严格:最为优秀的舞者被称为“内人”,也称为“前头人”,因其常站在队伍最前方领舞而得名;稍次一等级的艺人被称为“宫人”,她们的表演水平虽然不及“内人”,但也具备一定的技艺;再低一等级的艺人被称为“搊弹家”,她们是一群被选拔而来的平民女子,主要负责演奏琵琶、箜篌等乐器;最低等级的艺人被称为“杂妇女”,她们主要负责在教坊中打理日常事务,参与表演的机会相对较少。
唐代著名乐舞艺人谢阿蛮便是教坊的“前头人”。相传,她曾因跳一支《凌波曲》(唐代名舞)而名震宫中,“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赞誉的就是其舞姿轻盈翩跹,宛若仙子一般。另一位杰出的舞者名为公孙大娘,她被誉为当时的舞剑第一人。唐朝书法家张旭在观赏完她表演的《剑器》舞之后,巧妙地将她舞剑的动势融入书法创作,使书法技艺突飞猛进;画圣吴道子也从她的舞蹈中汲取了灵感,将她舞剑的动势融入画作之中;诗圣杜甫曾目睹她传神的舞姿,后来在白帝城观看其弟子跳《剑器》舞时,不由得感慨万千,作诗怀念公孙大娘: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可见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唐代不仅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舞者,还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乐舞“编导”,李可及便是个中翘楚。李可及身为唐代的伶官,掌管宫中的音乐事务。据史料记载,他精通音律,所唱曲调流传至民间,被称为“拍弹曲”。不仅如此,李可及还编创了《叹百年》和《菩萨蛮》两支著名的乐舞。前者是为悼念同昌公主而作,传说舞者在表演时“取内库珍宝雕成首饰,取绢八百匹画作鱼龙波浪文,以为地衣。每舞竟,珠翠满地”,场面宏大而华丽。而后者则让舞者装扮成高髻金冠的形象,身披璎珞,舞姿飘逸宛如仙女下凡,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是我国乐舞发展史上的繁盛时期,艺人们可谓各怀绝技,大显身手。唐代艺人的数量也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无论是宫廷的专业艺人,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热衷于跳舞唱歌。例如,唐玄宗与杨贵妃合作的《霓裳羽衣舞》,展现了唐代乐舞的优雅与风华;安禄山擅长跳“胡旋舞”,其舞姿充满异域风情;而民间广受欢迎的《踏歌》,更是人人皆爱的舞蹈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乐舞活动,无不彰显出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这样一个鼎盛的王朝中,乐舞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