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广州遍布众多厂房,糖厂、罐头厂、发电厂、纺织厂……它们扮演着供给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重要角色。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更迭,这些昔日繁忙的厂房或被高楼大厦取替,或逐渐变得陈旧,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在政府一系列“旧改”政策和措施的施行下,广州街坊的“老朋友们”正悄然改变,绽放出新的面貌和生机。
甜味工厂变身影视“梦工厂”
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的紫泥堂创意园前身是“紫泥糖厂”,这里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曾经,广东省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这里榨汁制糖。
2013年,紫泥堂本着“让生活艺术起来,让艺术流动起来”的理念,在不改变原有结构布局的前提下,将原来的工业建筑通过保护和再造,打造成焕然一新的紫泥堂创意园。
经过活化改造后的紫泥堂内,矗立的大型烟囱、写满沧桑的苏联风格建筑、漂亮的涂鸦墙、随处可见的原厂区遗留的旧设备等,都给游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众多艺术家和影视剧组也到此取景拍摄。
如今,紫泥堂正着力建造影视拍摄基地,在不久的未来,这座昔日的甜味工厂将变身影视“梦工厂”,重回甜美的旧时光。
纺织厂进阶“工业遗产创意园”
坐落在广州新中轴线上的T.I.T文创园是文艺青年钟情的“打卡地”,而它的前身,正是广州纺织机械厂。
广州纺织机械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建成后不久,就一跃成为当时华南地区纺织机械生产行业中声名显赫的企业。至1995年,广州纺织机械厂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了全国100家重点纺织机械器材企业之一,职工人数多达14 00多人。
2007年,广州纺织机械厂通过“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方案,蝶变为城市中别具一格的创意园区,也成为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园区在改造时通过对老建筑的结构加固、内部修缮、外部创意改造等方式,尽量对厂房进行“小修小补”,保留每一座厂房原本的模样。
如今,园区内的装配车间、木模仓库、布配和机械车间、机装车间、铆杆开料车间、退火炉等几乎不加修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尽情“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农副产品加工厂蝶变“新潮文旅地”
广州有西关,番禺有西坊。西坊大院文化创意园位于番禺区市桥街三堂社区,其前身为番禺区地方国营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是番禺区工业经济文化的起源地。
通过活化改造,西坊大院蜕变为“新潮”文创园。别看西坊大院占地面积不大,可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园区的空间利用率非常高,规划了演艺天吧、骑楼艺术街区、“非遗”产品街区等丰富的一站式吃喝玩乐体验式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西坊大院内有一座“塔式书店”,这是西坊大院的二期项目之一。书店可容纳逾10万册图书,有近300个阅读位置,其以30米高的围合型书墙与金字塔式的玻璃天窗设计,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参观。这些设计巧思不仅提升了书店的“颜值”,也增加了书店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广州的一系列旧改项目,不仅让老旧工业厂房实现环境提升,保留了城市工业发展记忆,更盘活了城市资产,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由旧厂房改造的潮流地呢?周末的时候,不妨前去一探究竟,感受城市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