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座城市相遇,从地名开始。地名作为公共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身处何方。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地名更是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寄托着当地人的情感与希望。
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许多看似平凡的道路背后,都深藏着一段段激昂的革命历史。本期,让我们跟随“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一起牢记来时“路”,“名”记红色史。
和平路
和平路的命名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抗日战争爆发时,此路最先是由拱日门街改名为抗日路。随着抗战的胜利,人们对和平生活充满了美好期盼,此路便改名为和平路。
和平路还是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见证。和平中路荣华西街17号二楼是陈铁军和周文雍革命活动据点旧址。1927年,陈铁军与周文雍扮成一对华侨富商夫妇住在这里,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928年,由于叛徒出卖,他们被捕入狱。在就义的红花岗刑场上,他们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两位烈士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广州起义路
广州起义路北接中山五路,南至海珠广场,处于广州城市的中轴线上。广州起义路的名字变迁,历经数度更迭。此路1919年曾取名为维新路,1948年改称为中正路,1950年又复名维新路。1966年,为纪念广州起义,此路改名为广州起义路。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革命、决不放弃的精神。位于广州起义路200号之一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展现了革命先烈在人民解放事业中,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姿。
陵园西路
在清朝时,陵园西路还只是一条没有名字的小路。1959年,因此路用红砖铺地,被称为新马路。1971年,因此处位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之西,便定名为陵园西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在陵园西路2号上还有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原馆址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许多代表性事件的发生,是一处重要的史迹。1959年10月1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馆内展陈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的革命历史。
解放路
解放路全长5公里,连接了沿江路和机场路。此路原名中华路,1951年的建军节,为了纪念广州解放,广州市政府正式将其更名为解放路。
这条路上有许多革命者奋斗的红色印记。在解放北路的越秀公园内有一块“观音山战斗遗址”纪念碑。观音山是越秀山的旧称,在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起义军曾在越秀山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这块纪念碑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革命故事。
东园横路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广州有几个名字相近的路名,它们分别为东园横路、东园路和东园后街。这些路名皆源于民主革命广场——东园。
东园见证了许多革命历史。东园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也是省港大罢工的总部。但在1926年11月6日,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房子及东园中的葵棚遭纵火焚烧,仅剩一座门楼及莲花池幸免于难。
近年来,广州推进建设东园文化广场,广场上坐落着团一大纪念馆、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等红色史迹。
中山五路昌兴街
在繁华的北京路旁,有一条不到200米的,处处洋溢着老广州生活气息的石板小街,这里便是中山五路昌兴街。1916年,澳大利亚华侨蔡昌、蔡兴两兄弟来广州开办大新百货公司,百货公司旁边的街道就被命名为“昌兴街”。
在这条石板小街上,有一处重要的历史旧址——中山五路昌兴街的26号、28号。这里曾是革命杂志《新青年》编辑部的办公场所。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其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1921年,《新青年》杂志社南迁到广州。从此,《新青年》便多次在广州出版,直至1926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