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最有名的作品是《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在向前人学习的同时也力求变化、力求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理念,并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以独特的长卷式构图,展现了江南一望无垠的风景。在墨法的运用上,其采用干湿结合的笔墨技法,由干到湿,浓淡相融。探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和寓意,而且有助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特色的传承和发展。
一、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的简介
(一)“大痴道人”黄公望
黄公望,本名陆坚,江苏常熟人。由于少失怙恃,十岁左右的他就出继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永嘉州(今浙江温州)的黄乐为子。黄乐家庭富裕却没有孩子,于是就将陆坚的名字改成了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从小就有才华,博览群书。杨维祯的《西湖竹枝集》中形容他“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另外,他还学习绘画、音乐和作词。本以为他会中进士,后来因为战争,科举被废止,他不愿让自己的才华白费,只能当了一名文官,直到四十七岁。但由于受到上级的影响,他被关进监狱,此时已年近五十。他失望透顶,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黄公望就出家做了道士,开始了他下半生的游历人生。据史料记载,黄公望入的是全真道,号“大痴道人”。入教之后的黄公望渐渐看破红尘,他在松江畔用卜卦算命来维持生计。郏抡逵《虞山画志》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但越是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越是让他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他一边向赵孟頫等前辈请教,一边也与曹知白等画家有往来,大量仿古名作,以增加其“古意”,同时也时常周游四方,结交各路名士。
黄公望暮年曾到富春江边游历,见庙山坞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于是决定在这里隐居。据说黄公望经常戴着竹笠,穿着草鞋,坐在山崖上,一边欣赏着山间的风景,一边从布袋里拿出纸笔画画。黄公望在七十九岁高龄时,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来送给他最好的朋友无用师。这幅作品既是对富春山景色的描绘,也表现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二)颇具传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由于许多人为因素,使得它在后世流传中增添了许多的劫难,这也让它的故事变得更加传奇。无用师就是《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个收藏者。后此画于明初为沈周所珍藏,在重新装裱时遭人变卖,买者是苏州官员樊舜举。隆庆年间,此画为无锡画家谈志伊所收藏。万历年间,董其昌购得此画,他晚年将画卷典押给吴兴吴之矩的父亲吴达可。画卷在吴门流传了三代。到清顺治年间,吴之矩将此画传给他的儿子吴问卿。吴问卿珍藏《富春山居图》有四十年,他视画如命,达到了一种痴狂的境地。他临死前一天想要焚画殉葬,幸好他的侄子“火中取栗”,画才得以幸存,然而画已经被烧成两段了。后人称卷首段为《剩山图》,残余卷为《无用师卷》。
除了“火葬风波”,还有“毁容”事件。1652年,《无用师卷》由丹阳张范我购得,经过多位收藏家之手后,由乾隆购得。乾隆前后得《富春山居图》两本,误将赝品当作真迹。直到嘉庆年间,真品才得以正名。《富春山居图》在故宫里静静存放了近二百年,至1949年被迁至台湾。于是,真假两卷《富春山居图》都被存放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然而《剩山图》在1938年才被书画家吴湖帆以国宝的身份交换,之后又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49年以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曾多次与台湾联系,想要将《富春山居图》合并展览,却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应。之后,经过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努力,台北故宫博物院终于在同一展柜里展出了《富春山居图》。
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表现方式
(一)阔远式为主的构图特点
《富春山居图》主要表现的是浙江富春江一带初秋时节如诗如画的山水风景,它的笔墨气势磅礴,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首先,作者根据富春山的地貌,采取了一种长卷式的布局方式,所以构图显得特别生动。这一手法非但没有截断观者的视线,反而通过横向的方式,从中央到两侧慢慢展开。在水平方向上,人的视角就像是一台平移的相机,给人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味,而移动的视角又不会打破正常人的视野。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相比,《溪山行旅图》中有高耸的山峰,顶天立地,笔直的构图显示出了北方山河的磅礴;而《富春山居图》则是将江南的连绵山河尽收眼底,从一开始是平缓的坡岸,再到逐渐升高的平坡,再到后来的群山拔地而起,这样的前、中、后景都恰到好处。它不但表现了从近处到远处渐行渐远的层次,而且强调了不同景物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整体的统一。
其次,《富春山居图》的布局也与中国古代山水的基本原理和美学准则相一致。总体上,视野广阔,风光壮丽,古朴典雅。富春江的山光柔和,又有一种幽美雅致的感觉。此时,我们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天气转秋,而后就是书生和渔民等。从这些人物的形象中,可以看出渔樵的传统。在画面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渔人的形象,寓意着时光的轮回,斗转星移,春就是秋,混淆了时代和朝代。
(二)枯笔淡染的笔墨技法
黄公望是水墨画的代表画家,沈宗骞曾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大痴用墨浑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属《富春山居图》。这幅山水画用简洁而精细的手法,勾勒出了江南的秋色。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用的是枯墨,只在表现树木时有浓墨和湿墨,以突出树浓山淡,其余都是用枯笔淡墨皴擦。从一开始,他就用淡墨,画出了一幅山水的轮廓,再以皴擦并稍微带墨的手法描绘山川。画中的群山,大多是以长披麻皴,中锋用笔,线条刚劲有力,枯湿浑成,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山脚用解索皴表现,用笔流畅,布局得当,充分体现了江南土地的厚重质感和山湿水润的气候。但在画远山房屋树木时,他却采用了两笔描绘法,浓淡干湿结合,稀疏几笔,浑然天成,并没有刻意描绘。
从整幅画来看,并没有太多的浓墨,反而更多是随意与柔和。这种表达方式,是将一笔墨用完,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沾墨。画中的山川河流,都是巧夺天工,用的是淡墨,笔力雄浑,一笔就完成了。斜石的笔触和落笔,浑然天成,干湿结合,只在山石涂上一层近乎通明的墨汁,再用稍深的墨汁,把远处的山间和河畔的沙子染出,然后用浓墨点青苔。用不同的墨色浓淡和富于变化的点苔手法,不仅能增加画面的活灵活现,而且能展现江南特有的山水风光。在描绘丛林的过程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技法,有焦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有尖笔、秃笔、圆笔、中锋、侧锋,还有横点、竖点,长短不一,特别是山间的青苔,似树非树,似点非点。整体画面林木葱郁,草木繁茂,充满了元代文人墨客在林泉闲适、萧散的诗情。
富春山居图(局部)
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其影响
(一)《富春山居图》的文化艺术价值
《富春山居图》的原画是用六张纸拼成的。黄公望却不依纸张的大小构思,而是任凭自己的创作,使人在山水间闲适自在,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
在艺术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说,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对西方的影响,这幅画已经达到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高峰。中国山水绘画注重借物抒情,一直都想要达到活灵活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在山水画中融合,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山水画精神。这种精神就体现在《富春山居图》中。而黄公望的强大的人格魅力,也造就了他的传奇故事。富春山居图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作者将自身的人生体会与感悟思考,回归到山水之中,回归自然之中。
数百年来,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皇帝平民,但凡看过此画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作品的艺术成就不必多说,它所传达出的精神才是最根本的。它超越了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此外,《富春山居图》的联展也充分反映了两岸文化认同,这也是我们对《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的深入探讨。因此,《富春山居图》既是一部伟大的艺SqSS5BnsVVqBe4he/zuin1Pnu4ZP/mKCajbf93jTLLs=术作品,也是一部历史,一部传奇,一部深沉的精神寄托。
(二)《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艺术的最高代表,它对后来的山水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富春山居图》中,对景色的描写更注重形象的表现,以独特的构图手法,将富春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并被后人借鉴。董其昌建构的整体画学理论的根基是黄公望,他对“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极为推崇,进而推崇南宗画。此画融合了巨然的构图规律,又融合了赵孟頫“书画等同”的技法。黄公望把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发展到了极致。披麻皴是表现山水的手段与灵魂,对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于南宋院体画矫揉造作的绘画风格,继而开启了我国山水画的又一次高峰。
元代以降,黄公望的绘画风格基本上已经影响到了很多画家,就像“明四家”、四王画派以及新安画派都临习过他的画作,在他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貌。沈周很喜欢黄公望,在其《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仿大痴山水图轴》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黄公望对他的影响。清代王时敏也经常向黄公望学习,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模仿《富春山居图》的,而四王画派也屡次临摹《富春山居图》,王翚更是临摹了七遍。
《富春山居图》对浙派的绘画风格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江画派黄宾虹和陆俨少的画作,在本质上仍是《富春山居图》的一种变形,表现出浙江画派的新风貌。他们将江南特有的水墨效果与山水结合在一起,在继承浙派的传统的同时,对自身的艺术观、审美观、人生观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与更新,使其成为浙派水墨画的一种典型。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绘画的笔墨色彩,笔墨对于中国画来说,就是灵魂对于身体的意义。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一部代表元代山水的经典作品,它的成功在于黄公望师法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它不仅是对富春江山水的写照,更是把黄公望的主观情绪和感情都融入其中,使其形神合一。黄公望以成熟的手法和洒脱的笔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跨越了社会阶层的界限,成为不同人群共同的精神财富。此外,《富春山居图》所采用的绘画手法,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当代画家和后来的画家们研究绘画的重要摹本。因此,我们应当从多个维度深入钻研《富春山居图》,通过细致入微的解析,增进对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这样的钻研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幅传世佳作,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绘画技艺,激发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