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在中国戏曲大家庭中,婺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浙江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将传统的唱、做、念、打融为一体,以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舞台呈现,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婺剧的唱腔丰富多变,融合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多种声腔,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特的音乐风格。高亢激昂的高腔,婉转细腻的昆曲,粗犷豪放的乱弹,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徽调和滩簧,共同构建了婺剧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婺剧作为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在社会经济结构、娱乐方式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衢州婺剧由于地域性和乡土性的制约,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困难。非遗视域下的衢州婺剧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姿态,继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为地方文化振兴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贡献,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一、衢州婺剧的特色与地位
婺剧是最早流行于金衢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多种戏曲、曲艺的合称,是浙江省除了越剧之外的第二大剧种。迄今为止,婺剧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史,并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如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婺剧的艺术生命力,使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继续发扬光大,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婺剧的历史发展,理解其艺术特色,以便更好地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路径。
在地方文化中,衢州婺剧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在浙西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地域内,婺剧与地方民俗、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成为当地社区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婺剧的演出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环节,它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传承了地方文化,对于社区认同感的维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婺剧在衢州传播的初始阶段是以农村的庙会、节庆活动为舞台,由业余的戏班演出。这些戏班以家族或师徒关系为纽带,剧目多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荆钗记》《断桥》《西施泪》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婺剧逐渐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专业剧团涌现,剧目创作日益丰富,婺剧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同时,婺剧的表演风格也在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了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表演特色。20世纪中期,婺剧进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的扶持政策与专业人士的投入,使得婺剧在艺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衢州婺剧在中国戏曲的大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体系具有融合性。衢州婺剧的音乐体系复杂而丰富,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多种声腔之大成,这使得婺剧的音乐既保留了地方色彩,又富含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表演形式文武兼备。衢州婺剧在表演上强调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演员既要精通唱腔演戏,又要具备扎实的武艺基础。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使得婺剧的舞台呈现生动有力,既能展现出细腻的情感表达,又能呈现精彩的动作场面,大幅提升了剧种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第三,视觉艺术具有鲜明性。婺剧的脸谱、服装和道具设计独具匠心,色彩鲜艳,形态各异,不仅为角色性格的塑造增色添彩,也为舞台艺术的视觉冲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在现代,婺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艺人逐渐凋零,剧目记忆逐渐模糊,婺剧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当前衢州婺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衢州婺剧的传承现状呈现出一系列复杂且挑战重重的局面。随着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如婺剧,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现代年轻人对于婺剧的了解往往局限于碎片化的信息世界中,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缺乏全面认知。
(一)衢州婺剧的外部生存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传统地方戏剧由于自身的表演风格,它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它对场地、天气、演员自身的水平都有要求。再加上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电影、手机、广播和互联网的盛行,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观看电影以及视觉效果和体验感更好的手机。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地方戏剧显得有些阳春白雪,具有距离感,很难让他们产生共鸣。这些因素对婺剧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传承人的老化问题不容忽视
老一辈的艺术家是婺剧技艺的直接传承者,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婺剧艺术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老艺术家的逐渐退休甚至离世,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断层。年轻人对婺剧兴趣不足,不愿意去接触婺剧,老艺人掌握的剧目和表演技巧若无年轻一代的接续,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一方面,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年轻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无法跟上老一辈艺术家的节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对地方戏曲的普及力度不够,使得孩子们缺少接触和学习婺剧的机会,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现象。
(三)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制约了婺剧的传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剧团的硬件设施、剧目创作、演员培训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水平。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使得剧团在演出设备、宣传推广以及演员待遇等方面捉襟见肘,难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四)民众接受度低
缺乏文化自觉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受移动媒体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快手、抖音等快节奏的娱乐方式对婺剧这种慢节奏的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民众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戏曲。
(五)婺剧宣传力度不大
传统的演出行程和演出形式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数字媒体等,虽有着广泛传播的潜力,但在婺剧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挖掘其艺术魅力,扩大其受众群体。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到,现在衢州的很多年轻人还并不了解婺剧,更不知道它是衢州的非遗文化,有些人甚至还没有观看过婺剧,反而在衢州水亭门的婺剧露天演出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欣赏。衢州对婺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很少能在电视、广告等媒介上看到相应的宣传。
三、非遗视域下衢州婺剧的传承与发展
衢州婺剧的传承和保护中,演员结构、资金投入、教育体系和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阻碍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创新传播方式上持续发力,以期在保护传统与适应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确保衢州婺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观众欣赏到婺剧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婺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大力培养婺剧传承人
非物质性的传承和保护比物质性的传承和保护难度大很多。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戏曲的发展重在人才,假如没有婺剧演员,戏就不会存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婺剧表演艺术家正在逐渐故去或者年迈,而年轻人又对婺剧不感兴趣,缺少后继人,这样下去就会让婺剧很难传承下去。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需要重视传承人的工作,大力培养婺剧演员。政府要对婺剧演员进行适当的经济补贴。目前,婺剧艺术系统学习的缺失是婺剧人才流失的关键。要保证婺剧人才培养的持续性,使其在传承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保证演员的日常生活,提高演员的社会声誉,这样才会有利于人们对婺剧非物质文化的重视。有学者针对当前民营婺剧人才匮乏的现象,提出可以利用农村剧团演出的空隙进行演绎水平的培训,确保民营剧团演出质量。培养传承人也需要从小激发其兴趣。比如,磐安县新城幼儿园就将婺剧与教学结合起来,邀请婺剧演员来学校为孩子进行现场表演,将婺剧融入故事和游戏中,让孩子亲身体验婺剧,从而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构建完善的传承机制是保证婺剧艺术薪火相传的基石。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推动设立专门的婺剧艺术学院或专业培训中心,为年轻演员提供专业培训,同时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艺术家,通过师徒相传、艺术实践、理论学习的结合,确保技艺的代代相传。
(二)新剧目的创作
新剧目是剧种的生命力。比如,最近几年陈丽君就凭借新创作的越剧《新龙门客栈》破圈,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越剧。虽然许多传统剧种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但是不能因此排斥新的创作。传统剧目经过了几代人的演绎,我们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挖掘,将一些现实意义融入传统剧目中。新剧目的创作也要高标准,可以适当改编一些适合年轻人观看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提出剧目创作“三并举”原则,是为了推进戏曲改革,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这一措施进行延续,在保留传统剧目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创作新剧目。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婺剧可以从徽戏入手,从乱弹剧目中挖掘婺剧的音乐因素。
(三)增强宣传推广
婺剧戏剧也要紧随时代发展,在新技术引领下传承和发展。首先,我们可以制作婺剧视频,在短视频及各大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建立婺剧学习和分享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婺剧。比如,金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排名段创名角”活动,邀请一些知名婺剧演员一对一进行指导,通过先期排练再进行汇报演出;也举行青年演员专场,邀请一些戏剧专家和婺剧爱好者进行观看点评。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婺剧年轻演员的实践机会,也更有利于培养婺剧新人。剧团还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发布幕后花絮,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从而扩大剧种的影响力。这种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让婺剧跨越地域限制,触及更广泛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其次,还可以通过打造婺剧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婺剧小镇、婺剧主题公园,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戏曲的魅力,同时带动地方经济。此外,婺剧可与品牌合作,通过联名产品、广告植入等商业合作形式,扩大剧种的知名度,为剧团带来经济支持,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四)资金支持是婺剧艺术得以繁荣的物质基础
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为婺剧的保护与传承设立专项基金,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实施,如企业冠名剧目或设立奖学金,可以为剧团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此外,通过举办公益演出、募捐活动以及申请国内外文化项目资助,可拓宽资金来源,保障婺剧艺术的创作与表演环境。
(五)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
婺剧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来进行展开。衢州目前在著名景点水亭门定期进行婺剧的演出,这不仅促进了婺剧文化的传播,也让来旅游的外地人有机会了解婺剧文化。政府也可以将非遗知识纳入课程,如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融入婺剧元素,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同时,社区活动、公众讲座、非遗节庆等形式,能增进公众对婺剧的认知和喜爱,特别是吸引年轻一代,以确保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
(六)政策扶持在衢州婺剧保护中的实践
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指导下,衢州婺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要付诸实践。首先,在法律保障层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衢州市政府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保护措施,将婺剧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剧团等在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对侵犯婺剧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剧种的合法权益。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为衢州婺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资金被用于剧目的整理与修复、传承人培养、剧团运营、演出设备更新等方面,使得剧种得以开展系统的保护工作。
衢州婺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通过深入剖析其现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为制定更为精准的保护策略提供实证依据。其次,研究结果有助于拓宽戏曲研究的视角,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如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性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再者,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政策的制定与优化,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衢州婺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既是响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需要,也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本研究,我们期待为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找到一条在现代社会中既保持传统特色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道路,使其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