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2024-10-31 00:00李安飞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9期

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关键构成内容。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在历史上的起源、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息息相关。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积淀着丰厚的文化传统,而儿童文学在现代教育语境中主要对传统资源进行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把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并把中国的故事推向世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研究

(一)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启迪与传承

民间文学是一种以口传性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学,其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一大源头,民间文学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故事原型和文化价值。例如,《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借用了民间文学的丰富元素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仅广受儿童喜爱,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道德观念、人生智慧得到了继承,并基于儿童文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由此可见,民间文学不仅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还为儿童文学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二)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双向互动

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基因。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互动,切实丰富了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使民间文学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现代儿童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根据当下社会环境与儿童心理需求,不断地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革新、改造,以适应当代儿童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随着儿童文学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得到保护与传承。从这一点上看,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承和被传承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和融合的关系。

(三)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有共同作用

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均以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指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世代相传,成为儿童初步接触社会和自然的窗口。儿童文学正是在此基础上,与儿童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相适应,用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的方法,使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内化各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中,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已被广泛地运用于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文化遗产等方面,并成为一种培养儿童情感、道德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基础上,儿童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塑造完美人格。

二、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发展研究

(一)民间文艺学及民俗学

中国的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二者各自发挥着各自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作用。民间文艺学侧重于对民间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蕴加以探究,这一点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密不可分。同时,这一研究思路也为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可以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丰富的主题、结构及文化象征,从而使其在当代语境中得以继承与发扬。

民间文艺学文本分析和儿童文学研究之间密不可分,大多儿童文学作品均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古典故事与叙述方式,此种借鉴恰到好处地体现在故事内容和文化内涵上。例如,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善恶、因果报应等德育要素,都能在民间文学中找到原型。在对这类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为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与民间文艺学相比,民俗学研究重心更多地放在生活传eea6a68c45f53c1b6a85c3403b45fb5d统、社会结构等方面。民俗学主要是对特定社会及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节令、信仰体系的研究,展现其所蕴含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记忆。尽管这一部分并非儿童文学研究的直接对象,却为其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背景进行分析,有助于大众更好地认识儿童文学中的社会文化形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所蕴含的社会与文化内涵。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在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中的发展,体现了这两门学科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互补性。民间文艺学深入分析民间文学文本及其文化内涵,为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民俗学以揭示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为人们理解儿童文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提供更为宏观的视角和理论支持。二者的结合,能切实拓展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研究范围,切实促进两门学科的共同发展,为儿童文学的研究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及方法论依据。

(二)儿童文学属于作家文学

在历史语境下,儿童文学内容有不少从民间文学中衍生而来,但其并非专为儿童创作。以口耳相传、群体创造形式出现的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一种文化遗产,尽管有些作品由于其叙述简单、具有教育性等特征,适于儿童阅读,却未具体地根据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来创造。儿童文学更多地归属于作家的文学领域,注重“文学性”,属于作家有意为儿童创作的作品。

儿童文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并承载着作家的理想与价值。由于儿童文学由个人创作,必然会打上作家的烙印与创作风格。此种个性的烙印表现在文学表达的方式上。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经常尽量贴近孩子的角度、感觉,但因作家自身身份、经历等原因,其不可能完全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所以,作家在坚持儿童本位原则的前提下,仍然保留着成人的价值观念与美学倾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继承的产物,自然地折射出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动与社会心态,打上了浓厚的时代印记。尽管作家也无法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彻底割裂开来,但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作家的个体意识却不可或缺。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会按照自己的文化认知和创作目的,对其进行一定的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儿童文学也因此有了更清晰的文学、教育意义,并逐渐成为儿童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经常会对民间文学中的经典要素进行借鉴与改编,从而更好地适应儿童阅读习惯与审美需求。然而,正是因为作家强烈的自我创造意识以及对儿童世界的理想化追求,才使得儿童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文学系统,并成为探索儿童文化的特殊场域。

三、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的互文性构建

(一)协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利用民间文学尤为必要。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主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尽管西方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学科对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其深层的文化根基却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现代儿童观视角下,儿童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能从民间文学中发掘并对其进行再阐释,使之成为契合当代儿童认知特征的文学作品。

中国民俗所蕴含的形象、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浑然天成的艺术形态,都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些元素在读者心中扎根,容易接受,与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十分契合。例如,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在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的前提下,巧妙地利用“宝葫芦”这个民间传说中的叙事体系,以精巧的叙事架构,让儿童逐渐意识到空想的危害,并在“梦”的结尾中把儿童从梦境中拽回现实。此种方法符合儿童心理发育特征,能达到良好的育人作用,充分显示民间文学资源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巨大潜能。

在历史背景下,民间文学所特有的魅力并未丧失,在新文化背景下获得了新生。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大的民众基础,使其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源泉与文化养分。儿童文学工作者在创作时,要向民间文学的内容学习,并从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理论上支持。此种共建的方式,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儿童文学中得到更全面的反映,从而提高作品的民族性与文化内涵。此外,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也不能仅停留在儿童文学创作范围内,而应向教育、交流等各方面进行普及。例如,基于课堂教学、课外书籍等方式,把民间文学中的优秀故事和人物形象融入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此外,儿童文学研究与民间文学学科的共建,也能使民间文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儿童所接受,从而促进其在儿童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可见,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的协同发展,能切实丰富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教育。

(二)互鉴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方法

民间文学研究和儿童文学研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既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又有紧密的关联。相邻学科间的相互借鉴,能丰富彼此的研究方法,促进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民间文学研究是以文本分析、口头传承和民俗文化背景为主要手段,对文学作品的起源、传播过程和文化内涵进行考察。在对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传统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集体记忆、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与此相反,儿童文学研究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文学、教育和心理分析,经常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探索文学对儿童认知发展和情感教育的影响。二者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如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对民间文学文化语境的分析入手,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对其进行教育。在儿童文学研究中运用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蕴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进而提高其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同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研究者也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发掘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例如,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研究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儿童在听、读故事过程中的情绪响应与认知变化,进而更科学地阐释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

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可以相互借鉴,二者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支持。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崛起,涉及意识形态、儿童教育、文学创作、出版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为儿童文学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现实借鉴意义。同时,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也需要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加持。为此,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者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提高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交流,并推动二者在实践中的共同发展。

(三)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的有机融合,使中国故事有了更多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不同国家的民间故事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并以跨国比较及国际共享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对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互文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类型”“跨国”等角度,借鉴民俗学的国际视野,着眼于诸如儿童教育等全人类关注的议题,从而推进儿童文学的跨文化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若要使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除了要不断地进行优秀的国外儿童文学著作与理论的译介外,还要不断地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译介。在借助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类型基础上,我们可利用儿童文学载体,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教育思想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儿童文学等现代表现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使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得到更多认可,更深入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互文性构建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后续的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发展中,我们要积极地借鉴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及跨文化视角,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故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及交流,使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